03 行前測試
現在,請你先登入www.rencoaching.com完成自我測量表。
自我測量表指引(網上測試)
第一次測試在使用效率手冊之前,建議你現在就用不多于十分鐘的時間去測試,第二次測試在三個月后你成功的那一天。
需要提醒你的是:最佳的測試效果需要依靠你的直覺,請跟隨你的直覺答題而不是分析或他人的引導,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
付出——感召他人付出
感召是激發他人的理想,在人本教練模式中,付出也可以是一種感召,因為付出也有著強大的理想,而且付出者在付出的時候是喜悅的。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理想呢?正因為你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計結果地付出,所以會在付出時展現出強烈的感染力,在無形中感召其他人,使其他人也心存喜悅。特蕾莎修女正是以付出感召他人的典型。
特蕾莎修女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的一生都在對世界付出,她把愛、希望及歡樂帶給生活艱難的人。她為了救助萬民,離開所屬教會,放棄校長的職位,只身前往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她穿上平民的衣服,過著最艱苦的生活,照顧最貧窮的人與被遺棄的麻風病人。特蕾莎修女身體力行,一生過著極簡樸的生活。她見證了人性的美善和希望,弘揚了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我們可以看到,特蕾莎修女的付出包含了所有與付出有關的元素。特蕾莎修女的付出是為了成就大眾,這就是她自我的私心,是為“大私”。特蕾莎修女做到了完全無我地付出,她幫助他人,全力幫助麻風病人而不怕被傳染。我們可以看到,她付出時并不存在“我”,她的付出是真正的無我。
特蕾莎修女付出的背后存在著強大的理想,加上她的身體力行,使人們感受到了她本身強大的感召力,促使更多人加入她的行列,使仁愛傳教修女會得以發展,讓更多印度的貧民得到幫助。
由特蕾莎修女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付出本身存在著強大的感召力,使更多的人愿意幫助他人,這能讓世界變得更和諧,更美好。當你完全付出時,別人就會感受到,而這種感染力也會在無形中延伸下去,形成更強的感染力去影響他人。
本手冊以下的練習將會開發你付出的能力,讓你可以延伸這種神奇的感染力。
人們付出的深層原因是隱含很深的自私。人們付出的時候,心中洋溢著喜悅,這是付出的出發點。付出的焦點在對方,其表現形式是無我。
你曾付出過嗎?或是你只為心愛的人付出?還是你對心愛的人也沒有付出?朋友,你害怕付出嗎?
過往付出的歷程
請寫下你認為過去自己付出最多的事情。

請記下過去你曾為別人(如家人、朋友等)付出的事情。
例如:家人(我、媽媽)為爸爸籌備生日會。
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寫下一些過去你曾付出,卻換來失望、抱怨和責備的事情。

請寫下一些過去你曾付出并換來贊賞的事情。

經過以上的檢視,你有沒有留意到你的付出是有條件的?相信你曾經的付出,大多是為了換取別人的贊賞。你有沒有想過付出是一種為對方考慮的真心,是一種開放的心態?而索取是一種事事為我的封閉的心態。
教練認為出現這些狀況,是因為人們并沒有真正了解付出的意義。我們通常為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付出,甚少為陌生人付出。你可能會說:“我也會為陌生人付出。”但你真的這樣認為嗎?如果你不相信,請你留意下表,看看你愿意為多少人付出,以及你愿意為他們付出的原因。


請你對10位你愿意為他們付出的人做出區分,區分出哪些是你認識的,哪些是你不認識的。
請把人數以柱狀圖標示出來。

請你對10位你不愿意為他們付出的人做出區分,區分出哪些是你認識的,哪些是你不認識的。
請把人數以柱狀圖標示出來。

完成以上練習后,相信你已清楚你愿意為哪些人付出。你是不是只愿為那些你認識的人付出呢?你是不是不愿為那些你不認識的人付出呢?你有想象過有些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嗎?
一些受人敬仰的人物,他們的答案跟一般人不同。你聽過印度圣雄甘地的事跡嗎?如果甘地做以上練習,你覺得答案會變成怎樣?相信他的答案會如下圖:
10位甘地愿意為他們付出的人:

10位甘地不愿意為他們付出的人:

甘地一生為祖國印度無私地付出,他為那些跟他素未謀面的人民付出,沒有一點保留,至死無悔。對于甘地,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你認同這句話嗎?這句話表明,你為別人付出時,總會希望得到回報。如果你認同這句話,付出對你來說是一種交易。你希望過這樣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