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關于付出

人本教練模式

付出是一種為對方考慮的真心,是一種開放的心態。索取心態的封閉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做任何事的出發點是滿足“我”的需要,對方提供的滿足稍有欠缺,就開始指責和埋怨對方;第二,“我”的需要永不停止,哪怕得到了很多,依然覺得不夠;第三,“我”有能量,但是不愿意拿出來,即使拿出來,也必須先清楚“我將得到什么”。

索取的焦點是自己,是“你能給我做什么”的思考模式,認為對方所有的努力都應該為了“我”。付出的思考起點是“他人”,凡事為別人考慮,善于成就他人,付出不一定是拿出什么物質上的東西。索取是把“我”放在中心,付出是把“你”放在中心,無論人們是否做事,或者做了什么事,心態在“你”,就是付出;心態在“我”,就是索取。社會心理學中,巴特森(Batson)等人認為利他行為是出于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因為自己了解別人的痛苦,才會去幫助別人,并做出利他行為。這與人本教練模式相同,因為付出的重點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

人們付出的深層原因是隱含得很深的自私。人們在付出的時候獲得了心中的喜悅,這是付出的出發點。付出的焦點在對方,其表現形式是“無我”。

自私

《道德經》中寫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無私就是付出。然而,老子每講一個無私,都會推衍出相應的自私,無私的目的對應著相應的自私,最后歸納出所有的付出還是得回到自私的目的上來。

自私是人的本性。圣人的無私付出,起初沒有想到會成就自己的私心,但最后自己的私心卻成為推動付出的力量。人本教練模式中提到,常人的自私是出于對物質的需求,這是“小私”,而圣人的自私是出于對精神的需求,這是“大私”。

在精神需求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擴充其“自我實現”的理論,提出了比“自我實現”更高的需求,就是“超越性”的需求。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超越個人與靈性的需求,因為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求太流于現實世界,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所以馬斯洛提出“超越性”的需求,而且認為“超越性”是人的本質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真正的需求就是馬斯洛提到的那些“比我們更大的東西”。分析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Carl Jung)臨終時,了解到超脫永恒的幸福感——“萬物與我合而為一”的感覺,榮格認為潛意識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是由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所以,我們潛意識的生命是無限的,潛意識有著一個由古迄今的“共時性”。

因此,超脫現實世界的需求就是我們精神上真正的需求。這就如人本教練模式里的“大私”,它是超脫的,與一般物質上的自私是兩個層次的需要。人本教練模式希望我們追求的“大私”,與馬斯洛所說的“比我們更大的東西”類似。

人活著肯定有自己的目標和想法,獲取目標、實現想法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依靠自私的方法得到,不擇手段,唯我為先;一種是憑借無私的付出得到,成全他人,利人利己。

盡管最終的結果都是“成其私”,但過程卻不一樣,帶給別人的感覺也不一樣,達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樣。心理學家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提出,很多人只是希望被愛,而不肯付出愛,就像很多男人希望以自己的成就來換取愛,但他們并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愛去換取別人的愛。弗洛姆認為,只有付出了愛才可以換取愛,不先付出是無法得到愛的。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肯付出自己的愛,結果就是他們得不到真正的愛,弗洛姆和人本教練模式都認為,要得到愛就必須先付出,得到愛是為了自己的“大私”。

喜悅

付出的形式有很多種,付出的對象各有不同。對下屬的關心是領導者培養人才的付出,資助失學兒童是人們慈善之心的付出,身先士卒是領軍人樹立典范的付出。

盡管付出的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人在付出的時刻是開心的,內心是充滿喜悅的。因為自愿和主動,付出的人內心洋溢著喜悅,把焦點放在對方的身上,每當看到對方有些許進步,他們都會喜不自勝。

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說:“人們最終所要求的并不是幸福生活本身,而是某種構成幸福生活的因素。”付出所產生的作用是成全別人,為自己帶來喜悅,付出賦予人幸福和快樂。而人本教練模式中所提到的喜悅,便是一種付出者與接受者內心都能感到喜悅的結果。

無我

付出不會計較自己的得失,付出也不會要求物質上的回報。付出是“無我”的,一旦“有我”,那就不是付出,而是索取。付出不能將付出本身作為條件,不能以此去兌換他人的情感和財物。否則,付出便是假的,其實質就是索取。

付出的直接收獲是精神上的愉悅。在人本心理學中,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提出了“無條件正向尊重”理論,他認為“同理心”就是達到無條件正向尊重的重要技巧之一。同理心就是從當事人的角度去設身處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別人,也不是將自己的觀點施加于別人身上。同理心正如人本教練模式所講的無我,它是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完全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

“無我”并不是否定我的存在,相反,它有兩個重要的前提:第一,我是重要的,因為我重要,所以有能力付出;第二,我是足夠的、滿足的。與此相反,索取是源于“我是不足的”的心態。有了這兩個前提,才出現了“無我”的表現:你是最重要的。

付出的程度決定于“大我”的寬度,“大我”有多大,付出覆蓋的面積就相應地有多大;付出的效率取決于舍棄“小我”的速度,“小我”消失得越快,付出的行動就越多,產生的效率就越高。付出是人類帶給別人和自己的最大禮物,領導者在付出中體會到的,不僅是團隊的生機與活力,還有一份做人的快感和滿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都安| 汾西县| 甘泉县| 宜阳县| 全南县| 三江| 永兴县| 肃宁县| 咸宁市| 安顺市| 龙井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天津市| 阳江市| 南郑县| 山阴县| 兴安盟| 南召县| 平阴县| 灵山县| 定边县| 呼图壁县| 马公市| 琼中| 博爱县| 道真| 清水县| 东莞市| 通城县| 通州市| 喀喇沁旗| 霸州市| 达拉特旗| 昔阳县| 子长县| 南阳市| 大丰市| 西城区| 广南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