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運動促進巴蜀武術的普及發展
清末時期武術在巴蜀地區的廣泛普及
1900年前后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興起了所謂的“神拳”。
“神拳”的特點是將民間組織的降神附體、畫符念咒,與武術中的“金鐘罩”、“鐵布衫”、排打功、技擊術等傳統練功法相結合?!吧袢币蚓邆渖衩匦裕ㄓ厦癖姷臀幕刭|)、簡易性(無須長期吃苦)、凝聚性(習練者同為信眾)等特點,在民間迅速傳播。
缺乏知識的義和團成員,把古典小說、戲劇當成事實,相信真能持符念咒、降神附體、刀槍不入。就連慈禧太后也希望義和團的“神拳”,可“扶清滅洋”。
但現實無情。1900年8月4日八國聯軍集結1.8萬余人向北京推進,慈禧狼狽外逃。隨后,慈禧便翻臉不認人,立即大肆屠殺“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以向洋人“謝罪”。
殘存的義和團成員倉皇逃散,不少人翻山越嶺來到巴蜀。清朝官吏羅緗急急忙忙上奏朝廷:“自上年畿輔肇亂,邪拳匪黨潛竄各處,漸次入蜀……”
這些義和團成員流落四川,也將各種北方拳種帶入巴蜀,他們也融入在四川的哥老會組織中。清末巴山蜀水叱咤風云的義和團運動,在1902年前后達到高潮。
1909年,成都文化人傅崇矩披露清末成都地區練武術的狀況:“有十余斤之鐵尺,自捶胸肋者,有一人敵數十人者……學者跪于神前,教者畫符咒于學者之手,遂不自知其如何打法,如病狂然……”

圖4-2 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拳民
據《犍為縣志》記載:
其術,于所供關圣、觀音位前設一碗水,陳列各種器械,皆廟宇神像手持木造器械,如關圣之青龍刀、悟空之金骨棒、桓侯鞭、鎮江斧、韋馱降魔杵、羅漢戲龍珠、伏虎圈等……將手作開弓勢,旋即跳舞,是為神拳。
在夜風嗖嗖、夜色詭異的環境中,信徒們恍兮惚兮地亂打“神拳”——這是當時的常見情景。相關史料記載:“至1902年初,四川許多州縣都有了義和拳的信徒,其成員發展到數十萬人,有組織的武裝力量已達3萬多人。”
“金鐘罩”“鐵布衫”的實質
武林人士一直很向往的“金鐘罩”“鐵布衫”,其實就是武術硬氣功——在某些特定條件配合下,通過意識把內在勁力集中到身體某部位,產生對物體猛烈撞擊的適應能力,或向外爆發的沖擊力。這就是武術家“排刀排磚”“鐵錘貫頂”之類功夫的奧秘。
武術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就是防身自衛的技擊性和抗打擊性。而這種抗打擊性(所謂刀槍不入),越是接近極致的神奇程度,就越為武人崇拜,清末習練者無法科學解釋這種功夫,于是稱之為“神拳”。
在歷史上,四川武人大都將武道、醫道、硬氣功集于一身。
拳諺講:“外要練‘砣子’,內要練‘桶子’”?!绊茸印敝溉^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內功修養。只有外功和內功都修煉,才能達到所謂“神功”階段。它形成四川一些特殊武術流派,如“南宮”、“會門”(“慧門”)、“子午門”等。
“神拳”號稱“刀槍不入”(實際意思是抗擊打性強),如今常見的硬氣功表演,例如“銀槍刺喉”“汽車過身”“單掌劈磚”“排打功”“腹臥鋼叉”等,可視為“神拳”的現代表演形式。
在現代體育中,人們已經將心理訓練列為科學化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學者認為,傳統武術“未能吸取運動心理學既得的成果,來豐富和完善武術專項自身的心理訓練體系”。
而所謂的“神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種不合常理的“心理訓練”方式??茖W地解釋其實質,就是通過一定的鍛煉方式激發人體潛能,出現常人做不出來的一些高難動作而已。因此,人們對待所謂的“神拳”,絕不能以訛傳訛地夸大,或者故意加以神秘化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