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胃強脾弱
- 我的中醫之路研究生篇
- 桂芍先生
- 2035字
- 2025-01-09 13:05:48
在臨床實際診斷中,遇到的脈象多是復合脈,而單純脈較少見,故你需要認真學習復合脈。
洪脈是浮脈、巨脈、實脈復合而成,浮為深度,巨為寬度,實為充盈度。
滑脈由軟脈、實脈復合而成。軟為硬度,實為充盈度。
緊脈由弦脈、實脈復合而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
牢脈由弦脈、沉脈、實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沉為深度。
芤脈由浮脈、虛脈復合而組成。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
革脈由弦脈、浮脈、虛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
微脈由細脈、澀脈復合組成,細為寬度,澀為節律。
結脈由遲脈、代脈復合而成。遲為速度、代為節律。
促脈由數脈、代脈組成。數為速度,代為節律。
濡脈由浮脈、細脈組成。浮為深度,細為寬度。
弱脈由沉脈、細脈復合組成。沉為深度、細為寬度。
大脈由長脈、巨脈復合組成。長為長度,巨為寬度。
小脈由短脈、細脈復合組成。短為長度,細為寬度。
我們可以依據脈象的長短、巨細、浮沉、弦弱、遲數、虛實、代澀判斷疾病的盛衰、久暫、虛實、寒熱、表里以及機體的壽夭。
聽完師傅對脈象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對脈象有了更深一層的見解。
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的很多疑惑的脈象,瞬間豁然開朗。
比如教科書上講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
問題是如盤走珠是怎么個感覺;
又比如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問題是這個線是尼龍線還是縫紉線?
又比如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問題是你按的琴弦是古琴還是琵琶?
……
但聽師傅這么一講,脈象就很直觀明了了。
就連傅女士對師傅亦充滿了欽佩,就連她這個外行都能聽得懂脈象的講解。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接下來就是靠自己對脈象的悟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而后就是多練習脈診的實踐。
“那你考慮患者是什么證型呢?”師傅再次向我提問道。
我思索了一番,而后答道:“師傅,我考慮此人是胃火上攻之候。
“哦?那你是怎么考慮的呢?”師傅的表情似乎有些異樣。
“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并繞口唇,胃中熱盛,火熱循經上攻,則見口唇潰爛,口氣熱臭;熱傷津液,則覺口干舌燥;胃熱熾盛,故而消谷善饑;舌嫩苔黃則為胃熱津傷之征。”
師傅笑了笑,繼而問道:“那你問過她的大便嗎?”
我搖了搖頭。
患者胃火上攻之象這么明顯了,還需要問大便干嘛?
雖然十問歌要求為醫者必問大小便,但這么多癥狀都已經顯示是胃火了,難道單單一個大便還能推翻我之前的理法不成?
傅女士倒是主動說道:“我大便比較稀,一天要兩三次。”
“那你怎么解釋此人大便溏稀呢?”師傅反問道。
“額……也許是體質問題吧。”我想了很久,找了這么個理由。
“我們要知道,沒有一個患者是簡單的,每個患者都有特殊性。對于每位患者的診斷治療都應該非常認真仔細。如果你有一點無法解釋,那就說明你的理法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而這問題,很有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另外,如果你仔細評脈就會發現,此人脈象雖滑數,但重按卻無力,這個更無法單純用胃火之象來解釋。
我們醫生每一次診斷的背后,都是在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師傅的語氣不緊不慢,顯然想通過案例告訴我為醫之道。
“那師傅,您考慮是什么證型呢?”我疑惑地問道。
“她不是胃熱證,而是胃強脾弱之象。”師傅斬釘截鐵地說道。
“胃強脾弱?”我一臉好奇道。
就連傅女士也是一臉茫然,胃火聽過,脾胃虛也知道,但胃強脾弱是什么呢?
師傅開口道:
“說起來,胃強脾弱證與胃熱證還真有相似之處。不過其鑒別要點在于:前者是脾胃同病,而后者的病變主要在胃;二者雖都有胃熱的臨床表現,但前者有明顯的脾氣虛弱,脾運不化的癥狀,而后者的熱象較前者明顯。”
“師傅,您能說得詳細一點嗎?”我請教道。
雖然當時學過,但對于胃強脾弱這個說法我如今依舊一知半解。
“胃強如中消,脾弱似五更泄。你來回想一下方才的問診,傅女士是不是納食旺盛如消渴病中的消谷善饑的中消證,食不知飽,即使胃部脹滿,食欲照樣存在,而且大便溏薄,甚者脾虛嚴重的話每餐后即欲大便。”
“大夫,剛才我沒詳細說,還真像您說的一樣,我每頓吃完飯以后都要上廁所一趟。”傅女士趕緊補充道。
“我們再來說第二點。胃旺苔黃膩,脾弱舌胖嫩。你看傅女士,苔黃而膩,但非全舌滿布,而多見于舌中、舌根,舌尖、舌邊往往無苔;你再去看舌質,胖嫩邊有齒印。舌中舌根苔黃膩,是不是考慮胃熱之候,舌苔胖嫩邊有齒痕是不是脾虛之象呀。”
師傅繼續說道:
“胃旺有口臭,脾弱覺口淡:由于胃濁上泛,胃火旺盛,故而口臭熏人;至于口淡……”
師傅還未說完,傅女士趕忙說道:“大夫,您說的太對了,剛才我以為口里沒味道不是什么問題,所以就沒說出來。”
“總的而言,胃強脾弱證是指胃腐熟水谷的功能過亢,脾運化功能減弱所致而出現的胃熱脾虛的證候。”師傅一錘定音道。
“那大夫,我該怎么治療呢?”傅女士一臉焦急地問道。
“傅女士,你應是素體胃熱盛,加之飲食勞倦,寒溫不適或喜怒憂恐損傷脾胃,脾虛失運,陰火內生。故治療重點在脾,脾旺健運,氣機升降正常,則胃火自去。”
頓了頓,師傅繼續說道:
“脾弱胃強是脾虛為本,胃火相對亢盛為標,其治療當宗李東垣甘溫補中之法,酌用清胃瀉火之品,方擬半夏瀉心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