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選注
- 葛兆光
- 1024字
- 2025-01-06 17:26:25
在獄詠蟬①
西陸蟬聲唱②,南冠客思侵③。
那堪玄鬢影④,來對(duì)白頭吟⑤。
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⑥。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⑦。
①據(jù)前人考證,這首詩是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在獄中所作,當(dāng)時(shí)駱賓王上書議論政事,得罪了武則天,被誣告貪贓而入獄(陳熙晉《續(xù)補(bǔ)唐書駱侍御傳》,見《駱臨海集箋注》附錄)。這首詩前有一段序文,說明這首詩是以蟬自況,來表明自己的高潔與哀嘆自己的命運(yùn)。
②西陸:秋天,《隋書·天文志》中說,太陽周天而行,“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③《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系者,誰也?’有司對(duì)曰:‘鄭人所獻(xiàn)楚囚也。’”南冠本是南方人的帽冠,后來由于這個(gè)故事,南冠便指囚徒了。
④玄鬢:本指黑色的鬢發(fā),這里指黑色的蟬,據(jù)《古今注》卷下記載,魏文帝宮妃莫瓊樹曾仿蟬翼作黑色發(fā)飾叫“蟬鬢”,駱賓王看到蟬,自然想到年輕人的黑發(fā),因此下面說到自己的“白頭”。
⑤白頭一方面指與“玄鬢”相對(duì)的白發(fā),因?yàn)轳樫e王當(dāng)時(shí)近五十歲了,又深懷憂患與悲愁,所以早生白發(fā),正如漢樂府詩“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一方面暗指《白頭吟》的主題,從漢代有相傳卓文君所作《白頭吟》以來,歷代文人仿作《白頭吟》都詠嘆“直如朱絲繩”(鮑照)、“平生懷直道”(張正見)、“葉如幽徑蘭”(虞世南)這種忠正清直卻受到誣謗誤解的主題,所以駱賓王一語雙關(guān),既指生理上的衰老,又指心理上的哀傷。
⑥這兩句化用了六朝人的詩句。張正見《賦新題得寒樹晚蟬疏》中說“葉迥飛難住,枝殘影共空。聲疏飲露后,唱絕斷弦中”,沈約《聽蟬鳴應(yīng)詔》中說“葉密形易揚(yáng),風(fēng)回響難住”,都是哀嘆秋天的蟬既無處安身,鳴聲也逐漸稀疏渺茫,駱賓王以蟬自比,覺得自己“失路艱虞”,就像蟬在秋天里“露重”、“風(fēng)多”一樣,而自己“弱羽之飄零”和“余聲之寂寞”就像蟬在秋風(fēng)寒露中既飛不動(dòng),又叫不響一樣,和初唐虞世南《詠蟬》“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一比,就顯出這兩首詩的格調(diào)全然不同,作者的心情也全然不同,前者是意氣洋洋,后者不免悲愁滿腹。
⑦古人認(rèn)為蟬“飲而不食”(《淮南子·說林》),就像莊子所說的吸風(fēng)飲露餐霞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所以是清高的象征,曹植《蟬賦》就拿它比喻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陸云《寒蟬賦序》則說它“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駱賓王就說自己其實(shí)和蟬一樣高潔,只是沒有人相信,所以受到誤解與誣謗,有誰能來替自己表白高潔清白之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