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一首
盧照鄰(約634—約686),字升之,幽州范陽(今北京大興)人。曾在鄧王李元裕府中任典簽,后入蜀為新都尉,任期滿后回到洛陽,因病住太白山中煉丹藥,但服藥中毒,以至手足致殘,便在具茨山下(今河南禹縣北)買園閑居,武周垂拱年間,因絕望而投潁水自殺。
用自殺來表示絕望的詩人自古就有,但因殘疾的痛苦而絕望自殺的詩人卻不多見,這種把生存與健康看得那么重的原因在于盧照鄰有他自己的人生觀。他想建功立業,躍馬邊陲或斷佞臣頭(《結客少年場行》《詠史四首》之四),又想遐舉飛升或當個“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詠史四首》之三)的世外高人,但這場大病及服藥后所得的更大的病,卻使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于是他只好投潁水告別人生。自殺顯示了他直面人生的懦弱,也顯示了他告別人生的勇氣,他抗拒不了心理與生理的痛苦,但敢于用結束生命來表現他對于人的存在的懷疑與失望。其實,這懷疑與失望早就盤踞在他的心中,糾纏著他的詩思了,下面所選的《長安古意》就表現了他對須臾變幻的人生、飛速流逝的歲月的思索。正因為這一思索,就使得這首七言歌行超越了以往賦體詩歌的內涵,在鋪陳描繪的詞句中貫注了一種深沉的氣脈,使那種僅僅關注政治或道德的勸百諷一變成了對人生哲理的追尋與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