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一禮俗:元代國家祭祀研究
- 馬曉林
- 2300字
- 2024-12-27 18:17:08
四 元代親郊背后的三重因素
將元朝與其他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王朝做比較,有助于理解元朝施行親郊的進程。北魏于386年由拓跋珪建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親祀南郊。(48)金朝1145年已在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建造郊壇。1150年,金海陵王以上尊號受冊遣使奏告南北郊。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1171年,金世宗親祀南郊。(49)清太宗皇太極1636年在沈陽初設郊祀,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清世祖立刻舉行登基典禮,親往南郊祭告天地,當年冬至親祀南郊。(50)可以說,北魏、金、清的郊祀與其定鼎中原幾乎是同步的,親郊接踵而至,標志著統治者對中原禮樂體系的全面接受。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定都大都,便于1275年遣官告祭南郊,但親郊至1330年才姍姍來遲,上距定都已近六十年。元朝親郊的施行較北魏、金、清遲滯得多。
明朝官修禮書、史書認為元朝親郊共四次,(51)是不準確的。元朝第一次親郊在文宗至順元年(1330)。(52)其后又有順帝至正三年(1343)、至正十五年(1355)親郊兩次。(53)明朝禮書、史書之誤很可能源于《庚申外史》。后者載元順帝至正三年二月“鹵簿、冕服新成,親祀南郊”,又載十月親祀南郊。(54)十月親祀有《元史》可為印證。而二月親郊既無旁證,也不合禮制。很可能是二月鹵簿、冕服新成,《庚申外史》將親郊事誤植于此。總之,有元一代親郊不是四次,而是三次。
明清學者傾向于從文化角度來解釋元朝親郊施行之晚與次數之少。(55)因為親郊是最能昭示統治者“帝中國當行中國事”的重大事件,而元朝確實始終面臨著二元文化的沖突與調和問題。如蕭啟慶先生考察元中期政治時所論,元中期以降諸帝雖然較忽必烈實行更多漢法,但未能從根本上轉化元朝政權的性質,源自草原的制度與觀念與漢地的各種制度相互抵牾,沖突不斷。(56)這種思路對理解元朝親郊也有裨益。在元朝諸帝中,文宗、順帝的漢文化修養最佳,(57)較易接受親郊。而且此前數十年的漸進積累,為親郊奠定了基礎。從較長時段來看,文化接觸和認知的加深,促進了親郊的實現。
然而,僅僅從文化角度理解親郊還不夠全面,還應考慮兩重因素。
一方面是自然條件的阻礙。舉行郊祀的冬至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宋代建立明堂,郊祀場所由露天移入室內,一定程度上為保障“三年一郊”創造了條件。(58)而元朝如同唐代一樣,采取的是露天郊祀。據氣候史學者研究,從14世紀開始,全球氣候由暖期轉入小冰期,中國這一時期平均氣溫也明顯低于隋唐和宋代。(59)元大都(今北京)較唐長安、北宋開封、南宋杭州緯度高得多。在寒冷的冬至日參加冗長繁縟的露天郊祀儀式,想必是一項艱苦的差事。史載,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冬至,遣大臣代祀南郊,風忽大起,人多凍死。(60)這個悲劇事件提示我們,元朝皇帝走向親郊之前必須克服自然條件的障礙。
另一方面,從具體史事來看,促使親郊實現的最直接原因,是現實政治的考量。金子修一研究指出,自漢晉以來,親郊就帶有特殊性,只有在特別的場合才舉行。(61)即使在唐代,親郊的頻度也比“三年一郊”之制低得多。(62)親郊的出現,往往都作為傳達權力合法性的儀式象征。元文宗并非元朝第一位有意親郊的皇帝。武宗、英宗皆有親郊計劃。武宗大刀闊斧地推進郊祀制度,并決定親郊,主要是神道設教,以期贏得廣泛的政治支持。同時,武宗股肱之臣三寶奴漢文化水平頗高,(63)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武宗病重,親郊未能實現。英宗是仁宗之子,武宗之侄。按照兄終弟及、叔侄相承的協定,仁宗應當傳位于武宗之子。劉曉先生已經指出,違背兄終弟及、叔侄相承協定而即位的英宗,非常重視彰顯皇帝尊嚴的皇家禮儀,希望借以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64)而且英宗即位后,頗受祖母太皇太后答己掣肘,郊祀禮儀大概也成為英宗發泄權力欲的一個排遣的出口。至治二年(1322)九月,英宗有旨議南郊祀事,大臣做了細致討論,制定了親祀儀注,然而當月太皇太后駕崩,南郊祀事權止。(65)次年八月英宗遇刺身亡。武宗在位四年,英宗在位三年,他們未能達成親郊,與在位時間短暫有關系。武宗、英宗親郊意圖的出發點,主要是籠絡人心、宣揚皇權,而不太能代表其文化傾向。英宗遇刺之后,武宗、仁宗的堂兄弟也孫鐵木兒由漠北入繼大統,即泰定帝。朝臣請求親郊,泰定帝曰:“朕遵世祖舊制,其命大臣攝之。”(66)世祖舊制,是泰定帝施政的核心口號之一,是他宣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說,武宗、英宗有意親郊,泰定帝不愿親郊,實際上都是政治策略。
即使元文宗的親郊,也有很濃重的現實政治因素。文宗通過兩都之戰消滅泰定帝一系,又毒死兄長明宗,才得以即位。因此文宗上臺后大力推動國家級文化事業,編纂政書《經世大典》,親祀南郊,大赦天下,皆是皇權合法性的宣揚。親郊在元朝并未常規化和制度化。文宗親郊后不足兩年便去世。寧宗在位月余,不及親郊。順帝在位三十七年,親郊只有兩次。順帝年少登基,朝政把持在權臣手中。改元至正(1341),是順帝鏟除權臣、親政的標志。至正三年,順帝首次親郊,恰合乎三年一郊之制。郊祀禮成,大赦天下,文官減資,武官升等,蠲民間田租,賜高年帛,(67)帶有強烈的昭告意味。至正六年,到了三年一郊之期,尚書李絅請求親郊,順帝不聽。(68)至正十五年,在冊立太子、廢立宰相、政局變動的形勢之下,順帝才再度親郊,且明確要求“典禮從其簡者行之”(69)。可見,順帝對于繁復的郊祀儀式沒有太大熱情,只有在必要的現實政治背景下才施行親郊。
總之,左右親郊與否的三重因素是自然條件、統治者的文化修養和政治策略。寒冷的氣候是一種客觀的自然條件,對親郊有一定阻礙作用。元朝統治者漢文化修養的日益提高,是實現親郊的基礎。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元朝有四位皇帝有親郊之意,但很難說是出于對漢文化的熱衷,而更像是一種政治策略。現實政治因素是元朝皇帝親郊的直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