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元代郊祀儀式中的“國禮”

在元朝,“國禮”、“國俗”指蒙古傳統禮俗。蒙古統治者將草原游牧民族傳統禮俗帶到了元朝國家儀式制度之中。元朝郊祀儀制中的蒙古因素,主要體現在牲品和酒品方面。《元史·祭祀志》云:“其犧牲品物香酒,皆參用國禮。”(70)

按照中原傳統,郊祀牲品用犢,而且按五行用五色。具體而言,昊天上帝蒼犢,皇地祇黃犢,配位蒼犢,大明青犢,夜明白犢,天皇大帝蒼犢,北極玄犢。而游牧民族祭祀,最貴重的祭品是馬。元朝郊祀祭品,除了按中原傳統用犢之外,還按草原傳統用純色馬一匹。在省牲器、奠玉幣儀式中,漢、唐、宋皆用牛首,元朝用馬首。(71)此外,元朝郊祀牲品中還有羊、鹿、野豕、兔。大德九年開始用羊、鹿、野豕各九,到至大三年,數量增加到十八,又增兔十二,從此成為定例。(72)這些也是具有草原特色的祭品。元朝郊祀制度是在不改變中原傳統牲品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草原特色的牲品。

與草原特色牲品相應的是,“宰割體段,并用國禮”(73)。蒙古人宰殺牲畜之法很有特點,是在牲畜胸腹之間割破一個口子,伸手入內,將心臟處的大動脈掐斷,牲畜即死,血流入腹腔。這是因為蒙古本俗禁忌見血,更不許割喉放血。據載,這種屠宰方式列入了蒙古習慣法“札撒”中,窩闊臺、察合臺、忽必烈皆遵此習俗,明令禁止穆斯林割喉殺羊。(74)在元朝郊祀宰牲過程中,很有可能完全采用了蒙古式的宰殺方式。宰殺之后割解時,所用之犢按中原禮制規定,生牲割解為七體,熟牲解為二十一體。而馬、羊、鹿、野豕、兔,則按蒙古習慣宰割。

元代郊祀的三種形式祭告、攝祀、親祀,規格由低到高,但所用牲品是相同的。明初史官評曰:“告謝非大祀,而用物無異,豈所謂未能一舉而大備者乎。”(75)也就是說,元朝郊祀制度是循序漸進制定的,牲品沒有形成由低到高的三種規格,表明元朝郊祀制度最終也沒有達到完備的程度。

至于郊祀所用的酒品,元朝一方面按中原禮制行用“酒齊”,即清濁程度不同的五種酒;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馬湩(馬奶酒)以及當時宮廷中流行的葡萄酒。酒齊的容器為中原傳統的尊罍,而馬湩的容器是草原風格的革囊。(76)郊祀最核心的儀式之一是進饌(或曰進熟),即三獻官向昊天上帝進獻食物,三上香,三祭酒。在至元十二年(1275)、大德十一年(1307)制定的祭告儀式中,三祭酒是按中原禮制施行的。(77)在后來制定的攝祀、親祀儀式中,三獻官按中原傳統祭酒三爵后又祭馬湩三爵。(78)三祭酒的程序實際上做了兩遍,是蒙古禮俗與漢制的雜糅并存。大概到元文宗親祀時,三祭酒儀式改為酒(中原酒)、蒲萄酒(葡萄酒)、馬湩(馬奶酒)各祭一爵,合為三爵。(79)這樣既符合中原三祭酒之禮,也融合了蒙古貴族的飲酒習俗。分別源于中原、西域、蒙古草原的三種酒,出現在國家最高祭禮的核心儀式中,彰顯了元朝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元朝郊祀三祭酒儀式的演變,也體現出二元文化互動與調和的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吉首市| 甘谷县| 永年县| 阿鲁科尔沁旗| 远安县| 甘南县| 青铜峡市| 恩施市| 崇礼县| 定陶县| 隆德县| 巨野县| 双柏县| 运城市| 汝城县| 合阳县| 临洮县| 达拉特旗| 宜春市| 横峰县| 新昌县| 泰宁县| 隆安县| 兴安县| 谷城县| 济宁市| 平江县| 平阴县| 正镶白旗| 姚安县| 隆子县| 平果县| 濉溪县| 体育| 鄯善县| 长宁县| 荥阳市| 朔州市| 兴义市|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