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一禮俗:元代國家祭祀研究
- 馬曉林
- 2561字
- 2024-12-27 18:17:07
二 元代郊祀年表
通觀整個元朝,郊祀共分三類:
(一)祭告。
按原因又可分為五類:
1.受尊號告郊。始于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
2.請謚告郊。始于成宗至元三十一年(1294)。
3.立太子告郊。始于成宗大德六年(1302)。
4.即位告郊。始于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
5.立皇后告郊。始于武宗至大三年(1310)。
(二)攝祀。
始于成宗大德六年(1302)。
(三)親祀。
始于文宗至順元年(1330)。
《元史·祭祀志·郊祀》敘述元代郊祀沿革之后的一段文字,對于理解元代郊祀次數有重要價值。其內容為總結元文宗以前郊祀牲品的情況,共提及祭祀活動22次,止于泰定,當是直接抄錄自《經世大典》。為便于討論,茲重新劃分段落,引述如下:
自至元十二年冬十二月,用香酒脯臡行一獻禮。而至治元年冬二祭告,泰定元年之正月,咸用之。
自大德九年冬至,用純色馬一,蒼犢一,羊鹿野豕各九。
十一年秋七月,用馬一,蒼犢正副各一,羊鹿野豕各九。而至大中告謝五,皇慶至延祐告謝七,與至治三年冬告謝二,泰定元年之二月,咸如大德十一年之數。
泰定四年閏九月,特加皇地祇黃犢一,將祀之夕敕送新獵鹿二。
惟至大三年冬至,正配位蒼犢皆一,五方帝犢各一,皆如其方之色,大明青犢、夜明白犢皆一,馬一,羊鹿野豕各十有八,兔十有二,而四年四月如之。(23)
郊祀壇最上層神位三位:正位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太祖成吉思汗。第二層有九位:五方帝(黑帝、白帝、青帝、黃帝、赤帝)、大明(日)、夜明(月)、天皇大帝、北極。上引文記載牲品共五類,分別為:
牲品A:香酒脯臡。
牲品B:純色馬一,蒼犢一,羊鹿野豕各九。
牲品C:馬一,蒼犢正副各一,羊鹿野豕各九。
牲品D:特加皇地祇黃犢一,將祀之夕敕送新獵鹿二。
牲品E:正配位蒼犢皆一,五方帝犢各一,皆如其方之色,大明青犢、夜明白犢皆一,馬一,羊鹿野豕各十有八,兔十有二。
每一類牲品都給出了使用的年月。其中B、D、E指涉清晰。A與C有必要考證。
牲品A之“泰定元年之正月”。檢《祭祀志》郊祀沿革及《本紀》,未見泰定元年正月告郊。史載,至治三年十二月請顯宗謚,泰定元年二月請英宗謚,皆告郊,二者與泰定元年正月皆相差一個月。但此節文字明言,至治三年十二月(“至治三年冬告謝二”之一)、泰定元年二月皆用牲品C。另據史載,泰定元年三月以冊皇后、皇太子告郊,(24)而這一告郊事卻在本節中未出現。故,推測本節“泰定元年之正月”,疑為“泰定元年之三月”之訛。
牲品C之“至大中告謝五”,原文指涉不甚明晰。《祭祀志》郊祀沿革、《本紀》中有明確記載的有三次:至大三年二月上皇太后尊號,至大四年四月仁宗告即位,至大四年六月請武宗謚。另有兩次,筆者認為應是:至大二年十月加謚太祖睿宗,至大三年正月立皇后。(25)此二次事件《祭祀志》郊祀沿革中未載,《本紀》載事而未云告郊,按例應告,疑《本紀》失載。
牲品C之“皇慶至延祐告謝七”,指涉不甚清晰。有明確記載的共五次:皇慶二年二月、延祐三年十二月、延祐六年八月、延祐七年三月、延祐七年五月。史料失載的兩次,應為:延祐二年三月加上皇太后尊號,(26)延祐七年十二月加上太皇太后尊號。(27)
以上是文宗以前的郊祀情況。《祭祀志·郊祀上》篇末記載器物之等,其目有八,其中第五目:(28)
五曰牲齊庶器。昊天上帝蒼犢,皇地祇黃犢,配位蒼犢,大明青犢,夜明白犢,天皇大帝蒼犢,北極玄犢皆一,馬純色一,鹿十有八,羊十有八,野豕十有八,兔十有二,蓋參以國禮。
此牲品,蓋文宗朝所用,是在牲品E的基礎上增加了皇地祇黃犢一。牲品E最初是武宗至大三年冬至攝祀時所定,當時武宗已有親祀之意,惟因病重而遣大臣代祀。(29)而牲品E是武宗為親祀所指定的,規格最高。故而,文宗親祀,亦采用牲品E,只是因為神位的不同而稍有變化。
元代郊祀年表

①《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廟上》載,至大二年十月,以將加謚太祖、睿宗,擇日請太祖、睿宗尊謚于天。第1836頁。
②《元史》卷二三《武宗紀二》載,至大三年正月辛卯,立皇后弘吉列氏,遣脫虎脫攝太尉持節授玉冊、玉寶。第521頁。立皇后、授冊寶,按例須告祭南郊。疑本紀脫漏。
續表

①《元史》卷二五《仁宗紀二》載,延祐二年三月庚午,帝率諸王、百官奉玉冊、玉寶,加上皇太后尊號。第568頁。
②《元史》卷二七《英宗紀一》載,延祐七年十二月乙卯,率百官奉玉冊、玉寶,加上太皇太后尊號曰儀天興圣慈仁昭懿壽元全德泰寧福慶徽文崇祐太皇太后。
③《祭祀志》有云“至治元年冬二祭告”。然此二次祭告,史料闕如。查《英宗本紀》,至治元年冬十一月戊寅,群臣上尊號。十二月辛丑,立皇后。按例,皆當告祭南郊。疑本紀失載。故此處將告祭日期定為十一月,雖或不中亦不遠矣。
④見前注。
續表

續表

史料來源:《元史·祭祀志·郊祀》《本紀》。
表格說明:史料中未明載郊祀而按例應郊祀者,本表中用楷體字表示并以腳注說明。
①即位,按例當告南郊。然《元史》未載告南郊,疑有缺漏。《元史》卷三八《順帝紀一》,第817頁。
②立皇后,按例當告南郊。然《元史》未載告南郊,疑有缺漏。《元史》卷三八《順帝紀一》,第817頁。
③本紀惟云告祭南郊,未書緣由。《元史》卷三九《順帝紀二》,頁843。
表中共整理出元代郊祀45次(其中包括史未明載的6次)。其中親祀3次,攝祀5次,告祭37次(其中包括史未明載的6次)。
親祀3次:文宗至順元年十月、順帝至正三年十月、至正十五年十一月,皆按照中原禮制,在冬至舉行。
攝祀5次:成宗大德六年三月,大德九年十一月,武宗至大二年十一月,至大三年十一月,泰定帝泰定四年閏九月。攝祀的規格僅次于親祀。這5次攝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中原禮制在冬至日舉行的,包括大德九年十一月、至大二年十一月、至大三年十一月。另一類是遭逢非常事件而臨時舉行的,成宗大德六年三月、泰定四年閏九月皆是因災變,伴隨有赦天下、做佛事、修齋醮等措施。
告祭37次(其中包括史未明載的6次)。告祭之原因不外五種,前文已經論列。必須說明,關于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尊號,本文不將其單獨立為一類,而是與皇帝受尊號合為一類。元朝為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尊號而告祭南郊共5次。答己在武宗、仁宗、英宗朝先后三次受尊號而告郊,卜答失里在寧宗、順帝朝先后兩次受尊號而告郊,一方面反映了元中期以降中原禮制的施行,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她們在當時的影響力。
從五類牲品的使用情況看,似乎難以總結出一定的規律。文宗前,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從文宗開始,牲品大概固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