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一禮俗:元代國家祭祀研究
- 馬曉林
- 1266字
- 2024-12-27 18:17:06
一 元代郊祀的建立
長生天與昊天上帝觀念的差異,導致元朝郊祀建立的過程較為漫長曲折。蒙古統治者第一次接觸郊祀,是在元憲宗蒙哥汗二年(1252,壬子年)。此年夏秋之際,蒙哥汗與諸王聚會于怯綠連河,八月八日祭天于日月山。這是漠北草原上的蒙古式祭天。八月十二日,東平世侯嚴氏受命組織的中原太常禮樂人員在日月山行郊祀之禮,(8)相當于蒙古式祭天之余的一種表演,其后再未被蒙哥汗召用。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對郊祀禮樂的接受也很緩慢。中統二年(1261)四月,忽必烈“躬祀天于舊桓州(即元上都——引者)之西北。灑馬湩以為禮,皇族之外,無得而與,皆如其初”(9),是一次典型的蒙古式祭天。
十余年后,忽必烈采行漢法,建國號大元,興建大都(今北京),仿中原制度制定朝儀與禮樂,接受漢語尊號。按照漢地禮制,受尊號須遣使預告天地。因此至元十二年(1275)檢討唐、宋、金舊儀,于元大都麗正門東南七里建祭臺,設昊天上帝、皇地祇位二,(10)十二月十日,遣官行一獻禮。(11)在當時,受尊號告郊的主要作用是宣示忽必烈統治中原的合法性,是一種收服人心的表面文章。告郊禮儀完成兩天后,中書左丞相忽都帶兒與內外文武百寮及緇黃耆庶請上皇帝尊號,忽必烈不許。(12)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才接受這一尊號,(13)反映出他對告郊一事并不重視。
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大軍進逼杭州,南宋君臣出降。統一南北成為忽必烈一生的最大武功,遂于五月一日在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西郊祭告天地祖先,(14)“以國禮行事”(15)。據親眼目睹其事的南宋降人記載,(16)其祭儀應該是蒙古傳統的斡耳朵祭祀,(17)而非郊祀。
到元世祖朝后期,岳鎮海瀆、太廟、先農、風雨雷師祭祀皆已建立。王惲上《郊祀圓丘配享祖宗事狀》,其用意是在太廟祭祀漸已走上正軌的前提之下,欲借尊崇祖宗之由促成郊祀的舉行。(18)但這一建議未被采納。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元世祖駕崩。四月,成宗鐵穆耳即位。中書右丞相完澤及文武百官議為忽必烈上尊謚。上謚號是漢地禮制,當請于南郊。因此,成宗始為壇于都城南七里,遣司徒兀都帶、平章政事不忽木、左丞張九思請謚南郊。(19)這也可視為成宗甫一登基拉攏漢人士大夫的一種舉措。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三月,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于南郊,遣左丞相哈剌哈孫攝事,此為元朝攝祀天地之始。(20)史書未明言其具體原因??梢钥吹降氖钱敃r成宗患病,大都等地遭遇嚴重水旱災害。此可謂天人示警。為此,在這年二、三、四月,成宗施行了大赦天下、蠲免賦稅、水陸大會、多次釋囚等舉措。(21)遣官攝祀南郊應該也是其中一項禱神消災之舉。大德九年(1305),左丞相哈剌哈孫以“地震星變,雨澤愆期,歲比不登”之由,兼以太廟、社稷皆已有祀,終于促成了郊祀制度的全面討論和制定。(22)這與成宗日益病重可能也有關系。
元憲宗、世祖、成宗三帝六十余年,郊祀施行的進展非常緩慢。蒙古皇室祭天自有其草原傳統的“國禮”,因而對郊祀興趣寥寥。世祖附會漢法,逐漸采行中原傳統的各項祭祀,然而作為漢地傳統祭祀之首的郊祀卻僅草草舉行過一次,制度建設付之闕如。到成宗朝,在統治中原的政治象征性需求和禱神祈福功能的促進下,郊祀制度才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