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小結

羅依果認為1260年以前蒙古沒有正式的皇家拜天祭典,并解釋其原因是蒙古從一個較“未開化的”(uncultured)小部落驟然崛起。(113)這種觀點顯然需要修正。羅依果文中遺漏了一些重要史料。如《蒙韃備錄》所載木華黎采金朝拜天遺制,《嶺北紀行》所載忽必烈灑馬湩祭天,《元史》所記憲宗蒙哥灑馬湩祭天,等等,顯示出蒙古前四汗時期統治階層祭天活動的持久和豐富。本章的研究可以確定蒙古傳統的祭天儀式有主格黎與灑馬湩兩種形式,在大蒙古國官方的不同層級有所體現。它們在大蒙古國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以及在元朝的禮儀建設中,得到了改造和規范,也與其他文化產生了互動。

主格黎是以竿懸肉祭天的儀式,較普遍地存在于突厥、契丹、女真、滿洲等民族中。蒙古主格黎祭祀,與契丹割牲懸樹、女真薦食于架的拜天儀式類似。1221—1272年之間在華北應該有一些蒙古統治者曾施行重五重九拜天之制。至元九年(1272)元朝中書省革去諸路官辦重五重九拜天,意味著元朝國家祭祀沒有繼承金朝拜天遺制。但在元代非官方層面,蒙古人應該仍然有主格黎的習俗。另外,與重五重九拜天相關的射柳擊毬活動,仍然成了元代上層蒙古人的風尚,這是金朝禮俗的殘余影響。

灑馬湩祭天,是蒙元時期最高級別的國家祭祀,其雛形是成吉思汗的灑馬湩祭天。灑馬湩祭天儀式的舉行時間集中在春末到仲秋時節。灑馬湩的主要參加者是皇族宗親,強化了成吉思汗血統得天命的神圣性。《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所記六月二十四日灑馬奶子儀式,應該是元武宗以后的情況。在六月二十四日儀式中,尊成吉思汗配天,蒙古大臣與漢人儒士一起領其事,都是文化交融的結果。

元朝將各宗教的祝禱儀式視為告天,兼容了多元文化,擴展了祭天儀式的范圍。元朝蒙古上層人士在郊祀中主祭,并將一些蒙古“國禮”因素糅進了儀式中,是蒙古文化對中原禮制的滲透,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融合。

蒙古從漠北草原崛起,內部有著不同的部族、階層,祭祀文化存在差異。而在疆域廣闊的元朝,更是存在多元文化交會與交融。元朝在文化建設中,對祭祀儀式進行了改造和規范。這些都導致蒙元時期蒙古人祭天儀式體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


(1) 相關研究綜述見本章正文第一節的梳理。

(2)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p.417-443.

(3)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74.

(4) 胡其德:《十二、三世紀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收入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第285—328頁。黃時鑒:《元代的禮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收入白壽彝總主編,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第八卷·元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19頁。蘇魯格、宋長宏:《中國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頁。蘇魯格:《蒙古族宗教史》,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2—33頁。サランゲレル著,児玉香菜子譯:《モンゴルの祭祀儀禮における馬乳酒》,《千葉大學ユーラシア言語文化論集》19,2017年,第19—27頁。

(5)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東海女子大學紀要》26,2006年,第1—17頁。

(6) Igor de Rachewiltz, “Heaven, Earth 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ca.1160—1260)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N. Golvers and S. Lievens (eds),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the China Mission.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Father Jeroom Heyndrickx, CICM,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 Verbiest Institute K. U. Leuven,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2007, pp.107-139.

(7) 烏蘭校勘:《元朝秘史(校勘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3頁。Paul Pelliot,Histoire Secréte des Mongols,Paris:Librairie d’Amerique et d’Orient Adrien-Maisonneuve, 1949,p.9.阿爾達扎布:《新譯集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32頁。

(8) [蒙古]達·策仁索德那木:《〈蒙古秘史〉譯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90頁。[日]橋本勝:《關于〈蒙古秘史〉中主格黎一詞的起源》,第八屆國際蒙古學會議論文,烏蘭巴托,2002年。轉引自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蘊涵——兼與日本文化的比較》,第147—148頁。

(9) Lajos Bese, “The Shaman Term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40, 1986, pp.241-248. 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eiden: Brill, 2004, p.281.

(10) J. E. Kowalewski, Dictionnaire mongol-russe-franv?ais, Kazan, 1844—1849, p.2424a. I. A. Man?iteev, Buryatskie ?amanisti ?eskie i do?amanisti ?eskie terminy, Moscow, 1978, pp.55b-56a.

(11) 參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蘊涵——兼與日本文化的比較》,第148—150頁。

(12)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并注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第34—35頁。

(13) 札奇斯欽:《蒙古的宗教》,《蒙古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第77頁。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155頁。

(14) Sechin Jagchid, Mongolia's Culture and Socie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9, p.170.

(15) [日]村上正二:《モンゴル秘史》第1冊,東京:平凡社,1970年,第49頁。

(16) 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蘊涵——兼與日本文化的比較》,第167—171頁。

(17) Victor Mair,“Horse Sacrifices and Sacred Groves among the North(west)ern Peoples of East Asia”,《歐亞學刊》第6輯,2004年,第22—53頁。

(18) 羅新:《在清史中尋找內亞的連續性》,《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5卷第2期,2017年10月,第247—252頁。

(19) 《遼史》卷四九《禮志一·吉儀·祭山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928頁。

(20) Ibn Fadlan, Mission to the Volga, James E. Montgomery ed. and trans., in Two Arabic Travel Book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09.

(21) 耿昇、何高濟譯:《柏朗嘉賓蒙古行紀 魯布魯克東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7、220頁。John Andrew Boyle,“Kirakos of Ganjak on the Mongols”,Central Asiatic Journal,8,1963:199-214(204-207).

(22) John Andrew Boyle, “A Form of Horse Sacrifice amongst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y Mongols”,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10, 1965: 145-150 (149-150).

(23) John Andrew Boyle, “The thirteenth century Mongols’conception of the after life: the evidence of their funerary practices”, Mongolian Studies, 1, 1974: 5-14 (10-11).

(24) 《金史》卷三五《禮志八·拜天》,第826頁。

(25) 允祿:《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三《大祭翌日祭天儀注》;普年:《滿洲跳神還愿典例》卷一《總記滿洲等祭祀事宜》,收入劉厚生點注:《清代宮廷薩滿祭祀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116、375頁。

(26) [美]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圣的存在:比較宗教的范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84—285頁。

(27) Paul Pelliot and Louis Hambis,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Leiden:Brill, 1951,p.202.羅依果亦采此說。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vol.1,p.57.

(28) [俄]鮑培(Nicholas Poppe)原著,郝蘇民譯注解補:《鮑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獻語研究入門(修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25頁。

(29) 栗林均編:《〈華夷訳語〉(甲種本)モンゴル語全単語語尾索引》,仙臺:日本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2003年,第45頁。

(30)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蒙漢詞典(增訂本)》,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24頁。

(31) 參[蒙古]策·達賴著,丁師浩、特爾根譯:《蒙古薩滿教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第39頁。額爾登泰、烏云達賚、阿薩拉圖:《〈蒙古秘史〉詞匯選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2頁。阿爾達扎布:《新譯集注〈蒙古秘史〉》,第238—239頁。

(32) 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蘊涵——兼與日本文化的比較》,第152—153頁。

(33) 僧格:《古代蒙古宗教儀式與“只勒都”、“主格黎”祭祀》,《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3期。

(34) 王國維:《蒙韃備錄箋證》,第15a—b頁。

(35) 王國維:《蒙韃備錄箋證》,第18b頁。

(36)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a頁。

(37) 《金史》卷三五《禮志八·拜天》,第826—827頁。

(38)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卷二一《戶部七·錢糧·支·擬支年銷錢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771頁。

(39)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卷三〇《禮部三·祭祀·革去拜天》,第1079—1080頁。

(40) 黃時鑒:《元代的禮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收入白壽彝總主編,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第八卷·元時期》(上),第1019頁。

(41)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廟上》,第1841頁。

(42) 參楊曉春:《蒙·元時期馬奶酒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楊印民:《蒙元時期的葡萄酒和馬奶酒》,《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4期。

(43) 烏蘭校勘:《元朝秘史(校勘本)》第103節,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6頁。阿爾達扎布:《新譯集注〈蒙古秘史〉》,第174、558頁。參小沢重男:《元朝秘史全釈》中冊,東京:風間書房,1986年,第237頁注12。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Leiden:Brill, 2004,p.407.

(44) 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55頁。阿爾達扎布:《新譯集注〈蒙古秘史〉》,第174頁。

(45)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60頁。[伊朗]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3頁。

(46)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58—359頁。

(47) Thomas T. Allsen, “A Note on Mongol Imperial Ideology”, Volker Rybatzki, Alessandra Pozzi, Peter W. Geier and John R. Krueger eds., Early Mongols: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Bloomington, Indiana: 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2009, pp.1-8.

(48) 關于Teb tenggeri的含義,眾說紛紜。參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Vol.2,pp.869-873.

(49) 參劉中玉:《從闊闊出被殺看蒙古統一背景下汗權與巫權的統合》,《歐亞學刊》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89—298頁。胡其德:《成吉思汗即位前后的政教關系——以薩蠻教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5期,1987年。

(50)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頁。

(51) 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第69—75頁。

(52) 滿都夫:《論蒙古薩滿教的性質與世界觀》,《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第22—23頁。蔡志純:《蒙古薩滿教變革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第120—121頁。烏蘭察夫、蘇魯格:《科爾沁薩滿教試析》,《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第42頁。王德恩:《蒙古族宗教研究述評》,烏蘭察夫、烏力吉圖主編:《蒙古學十年(1980—1990)》,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9頁。蘇魯格、宋長宏:《中國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頁。蘇魯格:《蒙古族宗教史》,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2—33頁。

(53) 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二八,《續修四庫全書》本,第429頁下。蔡鴻生:《突厥事火和拜天》,《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36—138頁。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3—164頁。蔡美彪:《成吉思及撐黎孤涂釋義》,《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

(54) Marie-Lise Beffa, “Le concept de t?ngg?ri‘ciel’dans lHistoire secrète des Mongols”,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24 (1993): 215-236.

(55) 胡其德:《蒙古族騰格里觀念的演變》,臺北:“蒙藏委員會”,1997年,第7頁。

(56)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二卷,第62頁。

(57) 志費[波斯]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第319頁。最近學者結合文獻與考古調查,勘定了拔都在匈牙利所登之山的位置。參Stephan Pow and József Laszlovszky,“Finding Batu's Hill at Muhi:Liminality between Rebellious Territory and Submissive Territory,Earth and Heaven for a Mongol Prince on the Eve of Battle”,Hungarian Historical Review,8.2,2019:261-289.

(58) 《元史》卷三《憲宗紀》;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48、50、1781頁。

(59) Peter Jackson trans.,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Hackett, 2009,p.241.何高濟譯:《魯布魯克東行紀》,第305頁。[英]道森編,呂浦譯:《出使蒙古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217—218頁。此日期,漢譯本譯文皆不確。

(60) Guglielmo di Rubruk, Viaggio in Mongolia (Itinerarium), ed. by Paolo Chiesa, Fondazione Lorenzo Valla/Mondadori, 2011, pp.264. Peter Jackson trans., 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 p.241.

(61) Paul Pelliot, Recherches sur les chrétiens d'Asie centrale et d'Extrême-Orient, Vol. I, Paris, 1973, p.151.

(62) 王惲:《玉堂嘉話》卷八,楊曉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75—176頁。

(63) 姚從吾:《張德輝〈嶺北紀行〉足本校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七冊,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第338頁注[八三](2)。

(64)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頁。

(65) 王惲:《中堂事記(中)》,《秋澗集》卷八一,《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第370頁上。

(66) 侯克中:《艮齋詩集》卷七《馬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05冊,第484頁。

(67) 《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馬政》,第2554頁。

(68)  Togan, Flexibility and Limitation in Steppe Formations: The Kerait Khanate and Chinggis Khan, Leiden: Brill, 1998, p.68.

(69)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11頁。A. A. Али-заде,Фаэлаллах Рашид ад-ДинДжами'ат-Таварих(蘇聯集校本),Тoм I,Часть 1,Мoсква,1965,p.261.

(70) A. C. Moule and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Vol.1,London:G. Routledge and sons, 1938,pp.187-188.參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174頁;高田英樹譯:《世界の記——〈東方見聞錄〉對校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3年,第165、169頁。

(71) 參渡邊健哉:《元大都形成史の研究:首都北京の原型》附表《元代皇帝の居處》,仙臺:東北大學出版會,2017年,第289—301頁。

(72) A. C. Moule and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London:G. Routledge and sons, 1938,Vol.1,pp.187-188.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174頁。馬可·波羅所云“八月那個陰歷月的第二十八日”,實際上指的是七月二十八日。參馬曉林:《馬可·波羅所記元朝灑馬奶之祭——兼論馬可·波羅在元上都的時間》,氏著《馬可·波羅與元代中國:文本與禮俗》,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第63—73頁。

(73) 《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1頁。個別標點有改動。

(74) 《析津志輯佚》,第205頁。

(75) 楊允孚:《灤京雜詠》卷下,知不足齋叢書本,第1b—2a頁。

(76)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國俗舊禮》,第1924頁。

(77)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1—12頁。

(78) 劉曉:《元代公文起首語初探——兼論〈全元文〉所收順帝詔書等相關問題》,《文史》2007年第3輯。

(79)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4頁。

(80) 關于馬駒斷奶祭(gegün-ü sün-yi sa?uli),參Walther Heissig,Mongolische volksreligi?se und folkloristische Texteaus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Wiesbaden, 1966,p.47.

(81)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p.417-443 (429).

(82) 參賽因吉日嘎拉著,趙文工譯《蒙古族祭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51—154頁。

(83)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p.16.

(84) Antoine Mostaert, “L’《Ouverture du sceau》et les adresses chez les Ordos”, Monumenta Serica 1, 1935, p.335. Idem., Dictionnaire Ordos, Pekin, 1941, p.217a. Idem., “Sur quelques passages de l'histoire secréte des Mongol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3, No.3/4 (1950), p.311.

(85) Walther Heissig, Mongolische volksreligi?se und folkloristische Texte, aus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 Wiesbaden, 1966, pp.36-38, 211.

(86)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pp.7, 11.

(87) 《元史》卷六三《地理志五·西北地附錄》,第1574頁。關于烏斯,參Louis Hambis,“Notes sur trois tribus de l'Yénissei supérieur:les Us,Qapqanas et T?l?ngüt”,Journal Asiatique 245,1957:25-36.韓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鄰近諸部》,《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收入氏著《穹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5—382頁。

(88) Peter Simon Pallas, Sam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überdie mongolischen Mngolischen V?lkerschaften, vol.1, St. Petersburg, 1776, p.378.

(89) Marzanna Pomorska, “Month Names in the Chulym Turkic Dialects-Their Origin and Meaning”, Studia Linguistica Universitatis Iagellonicae Cracoviensis 128 (2011), pp.127-144 (132-134).

(90) 《柯爾克孜族簡史》編寫組:《柯爾克孜族簡史(修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23—224頁。

(91) 伊學:《哈薩克族禮俗調查》,趙嘉麒主編:《哈薩克文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6頁。有的地方每年五月初舉行。參耿世民:《哈薩克文化述略》,《內亞文史論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90頁。

(92) 參Igor de Rachewiltz,“Heaven,Eart h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ca.1160—1260)—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pp.123-124,129-130.

(93) 蔡美彪:《元代白話碑集錄(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30、40、51、53、58頁。

(94) 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一,《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第417頁。

(95) 謝光典:《雍敦朵兒只班的元廷之行——以其自傳為中心》,《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7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243—259頁(254頁)。

(96) 《元史》卷七三《祭祀志二·郊祀下》,第1827頁。《永樂大典》卷五四五三引《太常集禮》,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2504頁下。

(97)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92頁;卷七七《祭祀志六·至正親祀南郊》,第1909頁;卷四一《順帝紀四》,第869、928頁。

(98)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2頁。

(99)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99頁。

(100)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國俗舊禮》,第1924頁。

(101)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頁。

(102)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426.

(103)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廟上》,第1831頁。

(104)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國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0頁。

(105)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1784頁。

(106) [日]今井秀周:《北方民族の祭天儀式における拝禮方向》,《東海學院大學紀要》1,2007年,第9—12頁。

(107) 《金史》卷三五《禮志八·拜天》,第827頁。

(108) 王國維:《蒙韃備錄箋證》,第18b頁。

(109) 張弘范:《淮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7年,第708頁。

(110) 《析津志輯佚》,第204頁。

(111) 馬祖常:《石田文集》卷二《上京書懷》;卷五《次韻端午行》,《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第539、588頁。

(112) 傅樂淑:《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14頁。

(113) Igor de Rachewiltz, “Heaven, Earth 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ca.1160—1260)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p.1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巴林左旗| 南木林县| 临安市| 当涂县| 安陆市| 丽水市| 东明县| 仁化县| 石渠县| 宜阳县| 垦利县| 江阴市| 清水河县| 武鸣县| 霍邱县| 石屏县| 象山县| 邵阳县| 和平县| 丘北县| 耿马| 奉化市| 盘锦市| 崇仁县| 毕节市| 苏尼特右旗| 枣庄市| 密山市| 磐安县| 金昌市| 文安县| 鲜城| 琼海市| 鄂州市| 通江县| 左权县| 平凉市| 运城市| 当涂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