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一禮俗:元代國家祭祀研究
- 馬曉林
- 6051字
- 2024-12-27 18:17:04
三 體系架構(gòu)
以往學(xué)者對于元代國家祭祀體系的認知,基本上來自明初纂修的《元史·祭祀志》的篇章結(jié)構(gòu)。《元史·祭祀志》固然是關(guān)于元代祭祀制度最系統(tǒng)、最集中的史料,但其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都有明顯的局限性,并不能完整反映元代國家祭祀的體系。櫻井智美指出,《元史》纂修者明言“志”仿《宋史》,卻不設(shè)《禮志》而設(shè)《祭祀志》,反映出元代史料的殘缺、《元史》編纂者與明政權(quán)的意圖、編纂上的制約等問題。(35)下面我們從史書編纂和史源角度分析《元史·祭祀志》的局限性、《元史·祭祀志》所載中原吉禮體系的特點,進而為本書建立合理的篇章結(jié)構(gòu)。
(一)《元史·祭祀志》的局限性
《元史·祭祀志》的編纂和史源問題,導(dǎo)致其有三方面局限性。
首先,《元史·祭祀志》是分兩次纂成的。(36)前五卷是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至次年七月纂成的,主體史源是元文宗時官修政書《經(jīng)世大典·禮典》,以元順帝初期官修政書《六條政類》稍作補充。第六卷是洪武三年(1370)二月至六月纂成的,史源較為駁雜,包括《六條政類》以及洪武二年(1369)采自北平、山東、江南的公牘、碑拓、文集、野史、采訪資料。(37)史源上的差異導(dǎo)致第六卷與前五卷風格不統(tǒng)一,內(nèi)容不連貫。整體而言,《元史·祭祀志》記元文宗以前事較為完整詳細,而記元后期三十年史事簡略零散。
其次,《元史·祭祀志》編纂倉促,前五卷基本上直接抄撮《經(jīng)世大典·禮典》的祭祀條目,而后者主要參考元泰定帝至文宗初期太常寺官據(jù)公牘編纂的《太常集禮》。因此《元史·祭祀志》所載大體上是元代太常寺負責的儒家傳統(tǒng)禮儀,而缺漏了其他一些屬于元代國家祭祀的禮儀。明初史官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元史·祭祀志》序中提到祭星、五福太乙“皆所未詳”(38),不予記載。劉曉先生根據(jù)道教碑刻才大致復(fù)原元代五福太乙祭祀的基本樣貌。(39)再如元中期設(shè)立的八思巴帝師殿,通祀天下,但不歸太常寺管理,因而不載于《元史·祭祀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元史·祭祀志》對蒙古祭祀禮俗記載非常粗疏。《元史·祭祀志》既稱“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40),強調(diào)蒙古舊俗不廢,皇帝很少親祀郊廟卻親執(zhí)國禮。(41)但因為《太常集禮》《經(jīng)世大典·禮典》皆無蒙古祭祀禮俗條目,《元史·祭祀志》難以找到成規(guī)模的篇章用于抄撮。《元史·祭祀志》僅第六卷末有“國俗舊禮”九條一千余字,內(nèi)容頗為簡略。如關(guān)于燒飯祭祖的記載很不完整,而蒙古祭天、祭旄纛、斡耳朵祓祭等重要禮儀皆未見記載。《元史·祭祀志》遠遠不足以反映元代蒙古皇家祭祀禮俗的全貌。
(二)《元史·祭祀志》所載中原吉禮體系
《元史·祭祀志》的前五卷的主體架構(gòu),直接來自《經(jīng)世大典·禮典》。而《經(jīng)世大典·禮典》大幅參考《太常集禮》。《太常集禮》的祭祀條目有四,(42)《經(jīng)世大典·禮典》的祭祀條目有九,(43)《元史·祭祀志》前五卷的條目為數(shù)十七(見表1)。但條目數(shù)量越來越多,卻并不意味著篇幅增大。《元史·祭祀志》將《經(jīng)世大典·禮典》的“社稷(風雨雷師附)”一條拆分為“太社太稷”、“郡縣社稷”、“風雨雷師”三條,而將“岳鎮(zhèn)海瀆”、“宣圣”各拆分為二條。拆分之后的條文內(nèi)容比較簡短。這大抵只是明初史官為應(yīng)付纂修任務(wù)而做的細化工作而已。
《元史·祭祀志》《經(jīng)世大典·禮典》《太常集禮》三書條目排序亦有差異。《太常集禮》采用郊祀、社稷、宗廟的排序,反映了太常寺儒家禮官的意見。《經(jīng)世大典·禮典》改為郊祀、宗廟、社稷的排序,是元文宗朝廷的觀點。《元史·祭祀志》與《經(jīng)世大典·禮典》的不同是將先農(nóng)、宣圣的位置提到岳鎮(zhèn)海瀆、三皇之前,又將前述拆分后的條目按照京師祭祀一組、郡縣祭祀一組排列。這些變化反映了明初的禮制觀念,尤其是對先農(nóng)、孔子地位的推崇,與元代歷史事實不符。
總之,官修政書、史書的編纂者,顯然從主觀上影響了書中祭祀條目的排序。
《元史·祭祀志》《太常集禮》《經(jīng)世大典·禮典》祭祀條目對照表

備注:數(shù)字序號表示原書中的順序。
元朝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系統(tǒng)的禮制規(guī)劃。中國歷代王朝大多將國家祭祀分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但元代沒有這種劃分。《元史·祭祀志》按照祀官的等級與祭祀的頻率,將祭祀大致分為五等:
1.郊祀、宗廟。
2.天子親遣使致祭:社稷、先農(nóng)、宣圣。
3.代祀:岳鎮(zhèn)海瀆。
4.有司常祀:社稷、先農(nóng)、宣圣、三皇、岳鎮(zhèn)海瀆、風師雨師。
5.非通祀:武成王、古帝王廟、周公廟、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祠、功臣祠。(44)
這是因為元代各項祭祀先后設(shè)立,逐漸累積,最終大致成為五等。這反映了元代禮制建設(shè)聚沙成塔的特點。
(三)本書的篇章結(jié)構(gòu)
我們必須從視野上超越《元史·祭祀志》,利用多語種文獻彌補《元史·祭祀志》的記載缺漏、體例局限,尤其是考證復(fù)原蒙古“國禮”,從歷史事實出發(fā),重構(gòu)元代國家祭祀體系。本書的研究以蒙漢二元文化為中心,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fā)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綜合考量元代國家祭祀與政治、宗教、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立體展現(xiàn)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fā)展。
本書關(guān)注的主要時段是從1260年元世祖即位至1368年元順帝棄大都逃往草原,但在研究蒙古禮俗時常常上溯至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甚至更早的時期。
本書除緒論、結(jié)論之外,共十九章,厘為五篇。
第一篇研究祭天。中原與蒙古皆以天為最高神。第一章研究蒙古人的祭天儀式。第二章研究元朝郊祀祭天制度。第三章探析被譽為有元一代禮樂之肇始的壬子(1252年)日月山祭天,考察其歷史真相及其在元朝幾次國史修纂中的書寫與改寫,附論日月山相關(guān)歷史地理問題。
第二篇研究祭祖。對漢人與蒙古人而言,祖先都是僅次于天的重要崇拜對象。第四章研究蒙古燒飯祭祖禮以及與之息息相關(guān)的火室斡耳朵。第五章研究太廟制度的演變。第六章研究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祭祖形式影堂(又稱原廟、神御殿)。
第三篇研究“國俗舊禮”。蒙古祭天、祭祖已在第一、二篇中設(shè)有專章,本篇研究其他國俗舊禮及相關(guān)問題。第七章論《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的編纂史源與內(nèi)容性質(zhì)。第八章考察元代太廟中的“國禮”。第九章研究射草狗儀式。第十章從散見多語言史料中考稽國俗舊禮八種。
第四篇研究岳鎮(zhèn)海瀆,這是蒙古人最先接受的一項漢地傳統(tǒng)祭祀,關(guān)乎蒙古山川信仰、道教、儒家的交融。第十一至十四章分別考察元代岳鎮(zhèn)海瀆祭祀的淵源、建置沿革、地點與路線、運作,最后與明清山川祀典稍作比較。附錄元代岳鎮(zhèn)海瀆代祀年表。
第五篇研究元代天下通祀。第十五章通論壇壝,第十六章專論社稷。第十七、十八、十九章分別研究宣圣廟、三皇廟、帝師殿,尤其是揭示元代天下通祀體系逐步構(gòu)建的歷史過程及其影響,從中窺探元朝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
非通祀者,本書不設(shè)專門的篇章,只在第十八章三皇廟第一節(jié)兼論古帝王廟。
本書的基礎(chǔ)是筆者2012年的博士論文以及十年來發(fā)表的一系列專題研究論文,具體篇目見本書后參考文獻。隨著學(xué)術(shù)界一些新成果的發(fā)表,筆者亦有新的思考和探索。本書大幅改進了篇章結(jié)構(gòu),增寫了不少新篇章,幾乎重寫了緒論、結(jié)論,修改了每一章節(jié),已發(fā)表論文收入本書時也有不小的修訂,讀者鑒之。
在本書中,蒙古語轉(zhuǎn)寫采用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柯立夫(Frances Woodman Cleaves)系統(tǒng),波斯語轉(zhuǎn)寫采用《國際中東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系統(tǒng)。
(1) 參[美]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宗教思想史》,晏可佳、吳曉群、姚蓓琴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4年,第66—68、80—85、209—257、541—544頁。Royden Keith Yerkes,Sacrifice in Greek and Roman Religions and Early Judai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2.
(2)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卷五七《祭統(tǒng)》,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65頁。
(3) 雷聞先生定義國家祭祀為“由各級政府主持舉行的一切祭祀活動”。參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3頁。
(4) 參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xiàn)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范麗珠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9—110頁。朱海濱:《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tǒng):民間信仰》,復(fù)旦大學(xué)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4—56頁。
(5) 李治安:《元代“內(nèi)蒙外漢”二元政策簡論》,《史學(xué)集刊》2016年第3期。
(6)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779頁。
(7) 鐘焓:《重釋內(nèi)亞史:以研究方法論的檢視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7年。程秀金:《“內(nèi)亞”概念源流考》,《北方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第6期。祁美琴、陳駿:《中國學(xué)者研究中的“內(nèi)亞”概念及其問題反思》,《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19年第3期。
(8)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年。羅新:《在清史中尋找內(nèi)亞的連續(xù)性》,《歷史人類學(xué)學(xué)刊》第15卷第2期,2017年10月,第247—252頁。
(9) 王國維:《蒙古札記·燒飯》,《觀堂集林》卷一六,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2—403頁。
(10) Antoine Mostaert, “L'?Ouverture du Sceau?Et Les Adresses Chez Les Ordos”, Monumenta Serica 1, 1935: 315-337. Idem., “Sur quelques passages de l’Histoire secréte des Mongols (1)”,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3, No.3/4 (1950): 285-361.
(11)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74. Idem., “A Dalalγ-a Invocation from Ordos”,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16, 1982: 141-147. Idem., “The Cult of Cinggis Qaγan: A Mongolian Manuscript from Ordos”,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17, 1984: 29-62. Idem., “A Prayer to Cinggis-Qan”,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16, 1985: 17-36.
(12) Walther Heissig,Die Religionen der Mongolei,in Giuseppe Tucci and Walther Heissig,Die Religionen Tibets und der Mongolei,Stuttgart:W. Kohlhammer, 1970.[意]圖齊、[德]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耿昇譯,王堯校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p.417-443.
(14) John Andrew Boyle, “A Form of Horse Sacrifice amongst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y Mongols”,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10, 1965: 145-150. Idem., “A Eurasian Hunting Ritual”, Folklore, 80.1, 1969: 12-16. Idem., “Turkish and Mongolian Shamanism in the Middle Ages”, Folkelore, 83, 1972: 177-193. Idem., “The thirteenth century Mongols’conception of the after life: the evidence of their funerary practices”, Mongolian Studies, 1, 1974: 5-14.
(15) Lajos Ligeti, “Le sacrifice offert aux ancetres dans l’Historie Secrète”,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27 (2), 1973: 145-161. Lajos Bese, “The Shaman Term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40, 1986, pp.241-248.
(16) 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eiden: Brill, Vol.1-2, 2004;Vol.3 (supplement), 2013..
(17) Igor de Rachewiltz, “The expression qaaru inerü in Paragraph 70 of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in P. Daffinà ed., Indo-Sino-Tibetica: Studi in onore di Luciano Petech, Rome, 1990, pp.283-290.
(18) Igor de Rachewiltz, “Heaven, Earth 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ca.1160—1260)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N. Golvers and S. Lievens (eds),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the China Mission.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Father Jeroom Heyndrickx, CICM,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 Verbiest Institute K. U. Leuven,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2007, pp.107-139.
(19) Karl A. Wittfogel and Chia-Sheng Feng,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Philadelphia: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pp.1-25.日本學(xué)者村上正二、護雅夫、吉田順一等多有修訂與發(fā)揮。參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2年。
(20) 陳述:《談遼金元“燒飯”之俗》,《歷史研究》1980年第5期。賈敬顏:《“燒飯”之俗小議》,《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2年第1期。宋德金:《“燒飯”瑣議》,《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2期。蔡志純:《元代“燒飯”之禮研究》,《史學(xué)月刊》1984年第1期。那木吉拉:《“燒飯”、“拋盞”芻議》,《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6期。
(21) [日]池內(nèi)功:《元朝の郡県祭祀について》,野口鐵郎編:《中國史における教と國家》,東京:雄山閣,1994年,第155—179頁。(中文版本:《異民族支配與國家祭祀——談元朝郡縣祭祀》,郝時遠、羅賢佑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紀念翁獨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149—167頁。)
(22) [日]森田憲司:《元朝における代祀について》,《東方宗教》98,2001年,第17—32頁。
(23) 詳見本書第三篇《岳鎮(zhèn)海瀆》引言。
(24) 參劉曉:《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3—185頁。
(25) 黃時鑒:《元代的禮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收入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元代卷》(上)第十二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18—1038頁。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3頁。
(26) 劉曉:《元代章》,吳麗娛主編:《禮與中國古代社會(隋唐五代宋元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322—421頁。
(27) 黃時鑒:《元朝廟制的二元性特征》,《元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年。
(28) 劉迎勝:《從七室之祀到八室之祀——忽必烈朝太廟祭祀中的蒙漢因素》,《元史論叢》第12輯,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0頁。劉迎勝:《至元元年初設(shè)太廟神主稱謂考》,《清華元史》第1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第250—282頁。
(29) 高榮盛:《元代祭禮三題》,《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6期,第73—82頁,收入氏著《元史淺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99—113頁。
(30) 閻寧:《〈元史·祭祀志〉校勘記糾誤及獻疑》,《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2期。閻寧:《〈元史·祭祀志〉研究》,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8年。閆寧:《元代宗廟禮中蒙古因素的重新審視——以“蒙古巫祝”職能為中心》,《古代禮學(xué)禮制文獻研究叢稿》,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8年,第142—150頁。
(31) 洪金富:《元〈析津志·原廟·行香〉篇疏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2008年3月,第1—40頁。
(32) 許正弘:《試論元代原廟的宗教體系與管理機構(gòu)》,《蒙藏季刊》第19卷第3期,2010年。
(33) Elisabetta Chiodo,“The Book of the Offerings to the Holy ?inggis Qaγan. A Mongolian Ritual Text”,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22,1989:190-220. Idem.,“The Book of the Offerings to the Holy ?inggis Qaγan(Part 2)”,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23,1992:84-144. Idem.,“Γaril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in the Cult of Cinggis Qaγan”,Ingeborg Baldauf and Michael Friederich eds.,Bamberger Zentralasienstudien:Konferenzakten ESCAS IV,Bamberg 8.-12. Oktober 1991,Berlin:K. Schwarz, 1994,pp.301-310. Idem.,“The Black Standard(qara sülde)of ?inggis Qaγan in Baruun Xüree”,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15,1997/1998:250-254. Idem.,“The White Standard of Chinggis Khaan(?aγan tug)of the ?aqar Mongols of üüsin Banner”,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16,1999/2000:232-244.楊海英:《チンギス·ハーン祭祀——試みとしての歴史人類學(xué)的再構(gòu)成》,東京:風響社,2004年。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蘊涵——兼與日本文化的比較》,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賽音吉日嘎拉:《蒙古族祭祀》,趙文工譯,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
(34) 關(guān)于蒙古政權(quán)發(fā)展形態(tài)的討論,參Nikolay Kradin,et al.“Why Do We Call Chinggis Khan's Polity‘An Empire’?” Ab Imperio,1,2006:89-118. Nikolay N. Kradin,“State Origins in Anthropological Thought”,Social Evolution and History 8-1,(2009):25-51. Leonid E. Grinin and Andrey V. Korotayev,“Emergence of Chiefdoms and States:A Spectrum of Opinions”,Social Evolution and History,11.2,2012:191-204.
(35) [日]櫻井智美:《〈元史·祭祀志〉について》,《13、14世紀東アジア史料通信》第6號,2006年3月。
(36) 參陳高華:《〈元史〉纂修考》,《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收入氏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第437—457頁。王慎榮、葉幼泉、王斌:《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17—118頁。方齡貴:《〈元史〉纂修雜考》,張寄謙編:《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xué)術(shù)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收入氏著《元史叢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9頁(尤其是第36—37頁)。
(37) 參馬曉林:《〈元史·祭祀志〉史源蠡測》,《中國史學(xué)》第30卷,京都:朋友書店,2020年。
(38)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80頁。
(39) 劉曉:《元代皇家五福太一祭祀》,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9—336頁,收入?yún)躯悐手骶帲骸抖Y與中國古代社會(隋唐五代宋元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352—356頁。
(40)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頁。
(41)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80頁。
(42) 李好文:《太常集禮稿序》,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卷三六,《四部叢刊》本,第20b—22a頁。
(43) 《經(jīng)世大典·禮典總序》,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卷四一,第2a頁。
(44)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17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