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全2冊)
- 王磊
- 1855字
- 2024-12-20 17:57:51
03 古代的床長什么樣子?
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古人的日常生活也追求休閑舒適,坐臥用具必不可少,這一篇就聊聊古人的坐臥用具。
古代最早出現的坐臥用具是床。早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半坡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床的雛形——土床,類似于今天的炕。這種土床設置在房屋的中間,用土和石塊堆砌成長方形,大約高出地面十厘米,可供坐臥起居。到了商周時期,床的形制被逐漸確立下來。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商朝的床很難保存至今。但從商朝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略窺一二。“床”本寫作“牀”,其偏旁“爿”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是一塊木板下面支撐了兩個腳架,說明商朝的床大致形象是高于地面的木板。到了周朝,床的四周出現了圍欄。在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彩漆木床,是中國古代床中最早的圍欄床實物,床長二百一十八厘米,寬一百三十九厘米,四周有用竹木做的圍欄,前后有缺口可以上下床。
床是人們晚上睡覺時用的寢具,而古人白天也需要坐、臥、躺,于是又發(fā)明了白天用的床——榻。今天我們常說的床榻,在古代是兩種用具。“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很多人將這句話中的“臥榻”理解為床,其實這是不對的。床是床,榻是榻,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床的起源是土床,榻的起源則是席子。古代最初沒有椅子和凳子,起居坐臥都在鋪于地面的席子上,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席居制”。北方多用草席,南方多用竹席。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貴族們覺得坐在席子上不夠顯示自己尊貴的身份,于是就發(fā)明了一種略高于地面的木制坐具。這種坐具比床矮小,移動方便,隨坐隨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廳堂。這種低矮坐具就是“榻”,榻這一名稱出現在西漢后期。后來又出現了加大的榻,人能夠躺在上面,這就是前面說過的臥榻。
綜上所述,床和榻的區(qū)別主要有三:從形制上看,床要大一些,榻要小一些;從用途上看,床是晚上用來睡覺的,榻是白天用來坐、臥、躺的;從擺放位置上看,床一般放在臥室,而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廳堂。
盡管榻在中國出現得很早,但除了少數貴族用榻外,大部分人還是繼續(xù)著“席居制”。只是鋪的席子逐漸加厚,形成了所謂的“筵席”。筵席一般是用稻草、秸稈作材料:較為粗糙的材料鋪墊在下層,稱為“筵”;較為細軟的材料鋪在上層,稱為“席”。東漢鄭玄在《周禮注疏》中就講:“鋪陳曰筵,藉之曰席。”古人常在筵席上面舉行酒宴,所以“筵席”一詞后來就成了酒宴的代名詞。筵席后來傳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在室內鋪設筵席,慢慢就衍化成了后來的“榻榻米”。
席居制的時代,開始時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坐姿是跪坐。唐朝中后期,床榻越來越高,人們便開始在床榻上垂足而坐。唐朝是一個敞開胸懷吸收外來文化的時代,特別是對北方胡人的文化非常熱衷。胡人的生活習慣極大地影響著中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胡床的流行。胡床雖然稱作床,但體積很小,只能容一個人坐,更像今天的椅子。胡床是中國椅子的起源,“椅子”一詞也是在唐朝才開始出現的。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床前明月光”,這里的“床”很有可能是這種胡床。因為胡床能放在院子里,所以李白才能在床上“舉頭望明月”。如果是傳統(tǒng)的寢床,是陳放在臥室的,而在臥室是望不到天上的明月的,因為古代的窗戶非常小,視野不夠開闊,月亮一旦升起來,抬頭看根本看不到。
五代到宋代,由胡床衍化出來的椅子在我國普及,并出現了風靡后世的太師椅。據說太師椅的發(fā)明與秦檜有淵源,因為秦檜又被稱作秦太師,故而叫作太師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人徹底告別了席居制。當時的貴族圈還流行一種三面圍起來的圍床,《韓熙載夜宴圖》里面的床就是這種。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架子床和拔步床(也叫“八步床”),床變成了封閉式的,像一間小屋子;北方則一直流行炕。椅子則成為大眾用品,非常普遍。這一時期還有一種介于床和榻之間的“羅漢床”,其造型特點是在榻上安有矮圍子,形體較大,可坐可臥可躺,功能很像今天的沙發(fā)。今天的明清題材影視劇中經常有羅漢床出鏡。

△ 架子床

△ 拔步床

△ 羅漢床
在古代,坐臥用具的使用還能體現禮制功能。漢朝時,用榻的一般都是有地位的人,獨坐一榻更為尊貴。因此,能被邀請同榻而坐是對客人非常尊貴的禮遇。《后漢書》記載,東漢時有位太守陳蕃,非常愛才。當時有個叫徐稚的人,人稱“南州高士”,很有學問,陳蕃與其交往密切。陳蕃在家中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平時掛在墻上,徐稚來了就把榻放下,徐稚一走,就又把榻掛起來。這就是今天“下榻”一詞的來源。而今在東北地區(qū),如果家中來客人了,主人一般都會熱情地招呼客人“上炕坐”,這種禮節(jié)也頗具古風。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主人對客人的最高禮遇就是邀請客人同榻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