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古人上廁所用什么擦屁股?

上一篇講了古代的廁所長什么樣,這一篇繼續聊“重口味”的話題,講講古人上完廁所用什么擦屁股。用學術語言講,就是探討一下古代的“拭穢習俗”。

先放眼海外,看看其他古文明的人們用什么擦屁股。據說羅馬帝國時就已經有了公廁,公廁內的擦屁股材料是海綿。古羅馬人將海綿綁在棍子的一端,蘸濕后用來擦屁股。擦完后,將棍子插入一個專門的水槽中浸泡海綿,水槽里盛有高濃度的鹽水。鹽水擦屁股,有消毒殺菌的功效,倒也挺衛生。

我們再將視角轉回國內。唐代時,阿拉伯人蘇萊曼所著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有了關于中國人用廁紙的記載。到了元代,廁紙的使用還僅限于皇室,尚未普及。并且那時候的廁紙不像今天這般柔軟,在使用前得反復揉搓軟化。據《元史·列傳第三·后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圣皇后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圣皇后非常孝順,婆婆上廁所擦屁股之前,她都會用自己的臉試試廁紙的柔軟度,柔軟度夠了才給婆婆用。說到這兒,我想起了電視劇《我愛我家》中的“金剛砂”牌手紙,老傅同志每次使用前,都得至少做十分鐘的軟化處理。

明清兩朝繼續使用紙張來擦屁股。小說《紅樓夢》里,劉姥姥在大觀園上廁所之前就找丫鬟要了紙。但是,古人用紙拭穢是有講究的,那就是不能用帶字的紙。并不是怕字印到屁股上,而是覺得那樣是對文化的褻瀆。正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所言:“吾每讀圣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清朝時,官方明令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在民間傳說中,用印了字的紙拭穢會遭到報應。1873年3月14日的《申報》就刊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

那古代的老百姓用什么擦屁股呢?答案是“廁籌”。這是一種二十多厘米長的條形木片或竹片,古人如廁后就用這個東西擦拭。史料中,中國人最早用廁籌的記載見于三國時代。而考古發現的廁籌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在對甘肅敦煌的馬圈灣烽燧遺址(西漢宣帝時使用的烽火臺)的考古發掘中,曾在廁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簡牘。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的書寫材料,難道古人上廁所的時候也愛看書嗎?經過化驗,發現這些出土的簡牘上混有不少人類的糞便。由此推測,這些簡牘是廢物利用當廁籌用的。20世紀末,衛生紙在中國尚未完全普及,人們上廁所就會用廢棄的報紙或雜志擦屁股,順便還能在如廁時閱讀打發時間。學者王志軒分析,用廁籌拭穢的習俗,應該是受到了古印度佛教的影響。佛教徒很早就使用廁籌了,這還是釋迦牟尼定下的規矩。后來,廁籌可能隨著佛教戒律傳入了我國。再后來,廁籌又從我國傳到了日本,日本近年來也出土了大量廁籌。

那廁籌出現之前,古人用啥呢?這個問題,通過正史的文獻記錄很難考證了,畢竟古人對這種事情也羞于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合理猜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一些貧窮的農村,人們上廁所還有用樹葉、秸稈、卵石,甚至土塊的。《大藏經》中也記載,釋迦牟尼曾嚴禁用石塊、土塊、青草、樹葉、樹皮等物拭穢。綜合對比可知,漢朝以前的人上廁所可能就用這些。猜測那時候人們得痔瘡的概率一定很高。

我們今天上廁所使用的衛生紙,出現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其發明的過程還很戲劇化。據說在20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購進一大批紙,可由于運送過程中的疏忽,紙面因潮濕而產生皺褶無法使用。老板史古脫腦洞大開,在卷紙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張紙片,然后賣給火車站、飯店、學校等地方,作為如廁用紙。史古脫將這種紙命名為“桑尼”衛生紙巾,因其柔軟且好撕,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很快就風靡美國,而后又走向世界。

這種衛生紙不久也傳到了中國,成為當時的奢侈品,一般人是用不起的。這里還有個由衛生紙引發的小故事。1948年9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在與解放軍作戰失利后裝扮成小商人逃遁到壽光縣(今山東壽光)一個村莊,在一座橋下解手時,他習慣性地使用了美國進口的高級衛生紙。當時在中國很多地區,人們上完廁所后還是就地取材,用樹葉、秸稈、土塊啥的,所以這雪白的衛生紙引起了當地群眾的警惕,隨即向解放軍報告了這一情況。解放軍“順紙摸瓜”,最終擒獲了王耀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湘潭市| 新竹市| 南京市| 饶河县| 香格里拉县| 富裕县| 开阳县| 隆昌县| 平远县| 泸溪县| 罗定市| 乐昌市| 西盟| 新平| 屏山县| 黄骅市| 鹤岗市| 盘山县| 宜良县| 贺州市| 海门市| 青河县| 洱源县| 徐闻县| 永寿县| 苍山县| 霸州市| 吉安县| 辽中县| 攀枝花市| 河源市| 大足县| 睢宁县| 仁怀市| 富源县| 中宁县| 临安市| 郓城县| 德江县|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