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全2冊)
- 王磊
- 1896字
- 2024-12-20 17:57:50
01 古代的廁所長什么樣子?
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每天上廁所六次至八次,算下來一年約有三千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而在手機發明之后,這個時長可能還要翻倍。與我們一路相伴的廁所,在古代又是什么樣子呢?
在上古時代,廁所很簡陋,就是露天挖一個大坑,人在坑邊如廁。后來,人們在糞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計是怕露天風大把人吹進糞坑。那時候上廁所的確是一件危險的事,如果不小心掉進坑里,不摔死也會被淹死。你別笑,歷史上還真有這樣的事:春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如廁時掉進糞坑淹死的?!蹲髠鳌こ晒辍肪陀涊d過晉景公“如廁,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認為他是上廁所時突發疾病才掉進糞坑死的。晉景公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死在廁所里的君主。

△ 西漢紅陶廁所豬圈
秦漢時期,老百姓家的廁所一般設在宅院的后方,搭建在高處,下面連通豬圈,人排泄出來的糞便可以直接掉進豬圈給豬吃,這種廁所叫作“圂”(hùn)或“圂廁”。圂廁的好處有三個。首先,把廁所和豬圈兩個污穢處結合在一起,減少了污染源,并將人畜糞便合一,方便清理和利用。怎么利用?用來做肥料。在沒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糞便是最好的農業肥料。其次,將人糞作為豬的輔助食料,有利于資源再利用。最后,將廁所設在豬圈上方,結構立體,占地面積小,從而達到了節約空間的目的。這種圂廁在南北方的農村都曾流行過,直到“廁所革命”后才逐漸消失。

△ 徐州龜山漢墓的廁所
貴族的廁所就要上檔次了,反正是不能放在豬圈上面。江蘇徐州龜山漢墓是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陵墓,墓室里臥室、客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其中就有一間廁所,可以還原兩千多年前貴族上廁所的“風采”。這個廁所是一個小房間,廁具是一個“蹲坑”,蹲坑上有兩條光滑的石條,可以兩腳分開蹲在上面。蹲坑后面有塊高石板,蹲著的時候可以靠著。蹲坑側面也有塊高石板,石板上還有一個把手,這是如廁后站起來時的拉手,畢竟長時間蹲坑容易腿麻。在蹲坑的旁邊,還有兩個陶制的盆。有人推測這兩個盆是沖廁所用的,當然也可以用來洗屁股。在河南永城芒碭山漢墓里,還發現了更高級的廁所,廁具是一個石制的坐便器。坐便器后還帶有沖水管道,可以自動沖水,這就很像今天的沖水馬桶了。
古代還流行一種便攜式的如廁器具,因其形狀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壺。至于為何以虎為器形,說法比較多。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表示古人對老虎的厭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和漢朝名將李廣有關——據《西京雜記》記載,李廣打獵時射死一只老虎,便“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但現存最早的虎子是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這說明虎子的出現遠在李廣之前。

△ 東漢越窯褐釉虎子
虎子極大地方便了古人如廁,這說明古人也追求便捷,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廁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這種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還有一個盤子形狀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古人講究避尊者諱,怎么能把開國皇帝爺爺的名字用在如廁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為“馬子”。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對馬子的要求也隨之變高,不光要能裝尿,還要能裝糞便,所以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變成了桶形,“馬桶”因此誕生。
馬桶一經發明,便廣受城市居民喜愛,以其占地小、味道輕、方便清理等優點成為城市居民居家必備之物。古人也講究環保,馬桶裝滿了,是不可以隨處傾倒的,必須由專門的人來收。這種城市里專門收集、運輸糞便的職業,在宋代文獻《夢粱錄》中叫作“傾腳工”。他們挨家挨戶收集糞便,并將其運送到城市周邊的農村販賣,獲利頗豐。唐朝有個叫羅會的人以收糞為業,竟然成為富豪?!冻皟L載》記載:“(羅)會世副其業,家財巨萬。”由此看來,拾糞工在唐朝還是個高薪職業。
到了南宋,糞便收集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還有人為了爭奪收糞市場而進行訴訟。
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從事糞便清運職業的人被稱為“糞夫”。他們將收集到的糞便運到郊外的“糞廠”,糞廠會將糞便晾曬成肥料賣給農民來獲利。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居民,產生的糞便是不一樣的,其價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區的人吃得好,糞便質量高,肥力足,能賣上好價錢。因此,糞夫們經常為了爭奪“高端市場”而發生爭斗。到了清朝初年,糞夫們商議劃定了專屬工作區域,并簽字畫押,不得越界收糞。這種固定的收糞區域和收糞路線,被稱為“糞道”,這是一種特殊的“特許經營權”,還可以轉讓買賣。其他城市的情況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糞夫綽號是“倒老爺”。
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馬桶后,糞夫的職業才慢慢消失。廁所的進步,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尺度。一部廁所的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