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規則與范式的對立,最經典的哲學論述是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該著作很有影響力,熱銷幾十萬冊,曾經是大學里一門固定的跨學科課程。[10]正是這本書,使得“范式”成為家喻戶曉的熱詞,還成為《紐約客》雜志的漫畫素材。(見圖1.1)根據庫恩的說法,一門學科只有在“范式”上具有開創性時,才配得上“學科”這個名詞。范式被寫成教科書,科學工作者依據這種教科書式的范式分析問題的構成是什么,了解如何解決問題。科學革命無非是一種范式推翻另一種范式。正因為“范式”有如此多的用途,所以它在庫恩的著作中有很多含義,細數起來,有21個。[11]庫恩本人一直強調,范式是示范,是與規則相對立的,他認為這是范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在1969年版《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后記中,庫恩稱,在這個意義上,范式就是“模型或示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為解決常規科學不能解決的難題提供基礎”——一種“更深層”的哲學基礎。[12]不過,他沒有解釋這個基礎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為避免被斥為非理性、異想天開,他堅定地辯稱,范式所傳遞的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他說:“當我談論某種知識,某種由可共享的樣本所承載的知識時,我指的是一種認知模式,就其系統性、可分析性而言,它并不遜色于規則、法律或認證標準等所承載的知識。”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包括庫恩本人在內,能夠講清楚這種替代性的認知模式到底是什么。“玄學……說白了不過如此。”哲學家伊恩·哈金[13]如此總結。[14]
圖1.1 庫恩的“范式轉換”已經成為熱詞,上了《紐約客》(2001年12月17日)
J. C. Duffy /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 The Cartoon Bank.
多少令人詫異的是,在規則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啟蒙運動時期,“規則”一詞,以及它在古代和現代歐洲語言中的那些同源詞,其實都是“范式”的同義詞。[16]例如,羅馬時代百科全書型的學者老普林尼推崇古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稱贊其創作的雕塑《持矛者》為男性美的“典范”(拉丁文canona,源于希臘文kanon),值得所有藝術家模仿。老普林尼稱:“他(波留克列特斯)還留下后世藝術家所稱的‘典范’或‘造型模特’,他們根據它勾畫作品的輪廓,就像遵循一種標準一樣。”[17](見圖1.2)又如,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稱贊公元前5世紀的阿提卡演說家呂西亞斯是修辭學的“典范”,緊接著,還稱他為“什么叫杰作”樹立了“范式”[paradigm(paradeigma)]。[18]或者,我們把時間快進約2 000年,來到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會看到《百科全書》對詞條“規范、模范”的第一條釋義是:“對于基督徒來說,救世主的生活是自己的規范或模范。”[19]在古希臘文或拉丁文語法中,kanon或regula(規范)這兩個詞都常與paradeigma一起使用,表示“范式”(單數或復數),類似于動詞的變形。
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Encyclopedia, or systematic Dictionary of sciences, arts, and trades], ed. Jean d’Alembert and Denis Diderot, vol. 3 (1763).
圖1.4(上) 安德烈亞斯·維薩里的“模范人體”(男性)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Epitome [Brief Summary of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1543).
圖1.4(下) 安德烈亞斯·維薩里的“模范人體”(女性)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Epitome [Brief Summary of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