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人性的弱點
- (英)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季奇
- 3277字
- 2024-12-16 16:56:23
序
與人工智能的互動,重新定義人性的表達
關于人工智能的崛起,市面上充斥著大量印刷物和電子資料。根據商業媒體和專家們的預言,人工智能將是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下一個大事件”;技術布道者們更是宣稱,人工智能技術將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幫助人類治療疾病,并有望消除人類的所有偏見。
我敢說,你肯定聽過全球知名的技術狂熱者做的一些悲觀預測,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對我們人類構成威脅,并取而代之。例如:
一向樂觀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承認他“對超級智能的發展感到擔憂”;
已故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也指出,“擁有超級智能的人工智能極其擅長實現自身目標,如果這些目標與人類的目標相矛盾,那我們麻煩就大了”;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試圖將人工智能植入人類大腦,但他還是把人工智能稱作“人類文明存續所面臨的重大風險”。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還要再看一本關于人工智能的書呢?
技術烏托邦主義者和盧德分子(Luddites)都對人工智能做出了種種預測,但奇怪的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話題:人工智能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和基本存在方式的?現在是時候從人類的角度來審視人工智能了,這種審視應當包括評估人工智能時代對人類行為產生的影響。
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人際關系、健康和消費等生活領域?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人工智能時代和人類歷史上的文明有何重大區別?
人工智能又會如何重新定義我們表達人性的主要形式?
世界是由人類的缺陷和錯誤認知構成的
這些問題深深吸引著我。過去幾十年里,我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不斷研究人類的各種特點和弱點,并試圖弄清楚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二十多年來,我的研究大多側重于理解人類智能。我想找到一種方法去定義和衡量人類智能,我想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不使用人類智能,特別是在選舉領導人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情?這些研究表明,我們這個世界是由人類的缺陷和錯誤認知構成的,而它們往往讓世界變得更糟糕。我們常常過度依賴自己對數據的直覺,錯把信心當能力,還傾向于服從無能的男性領導人,不把有能力的女性(和有能力的男性)領導人當回事。
這些都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面臨的主要難題。作為一名科學從業者,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始終努力尋找幫助人們和組織做出更合理的、以數據為依據的決策方法。就是在這種機緣巧合之下,我發現了人工智能。我把它當作一種工具,因為它在解讀人們的工作動態方面具有明顯的潛力。它不僅可以預測,還能幫助個人、團隊和組織取得更好的業績表現。我花了大量時間來設計和使用人工智能,選擇合適的員工、經理和領導者,提升組織的多樣性和公平性,幫助更多人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尤其是那些遭到過不公平待遇和受人排斥的員工。
沒人掌握關于未來的數據,所以我們很難預知人工智能將如何發展。至少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大多應用于數據層面。這類人工智能通常是部分自我生成的算法,不管最終能否達到或超過人類的智能水平,它們都擁有從一大堆數據中發現隱藏模式的無情能力,都能永不停歇地進化、學習、解除學習、自動糾正和完善。
人工智能雖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都在不自覺地與人工智能互動,比如向Siri或Alexa 提問、觀看數字廣告、線上瀏覽新聞或內容。我們頻繁使用手機和瀏覽社交媒體,與人工智能互動的時間可能比與配偶、朋友和同事互動的時間都要長;而他們在與我們互動時,也受人工智能的影響。人工智能無處不在,就算它仍在進化當中,且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它在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甚至重新定義我們自己。
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世界,我們陳舊的大腦再也無法依靠直覺或本能來做出正確選擇,如果想成為現代社會有用的人,就更是如此。而人工智能具備改善人類生活的潛能,例如在評估應聘者簡歷或面試表現時,精心設計的人工智能比大多數人類招聘者做得更好;在駕駛汽車時,人工智能的表現也優于絕大多數人類司機;在治病救人時,人工智能也能作出比人類醫生更準確、更可靠、更快的診斷;偵測信用卡詐騙活動方面,人工智能的表現同樣優于人類。
人工智能把我們變得更無聊、更容易預測
精英主義認為,人的命運應取決于自身的技能和努力水平。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但在世界上,人的命運更多取決于特權和階級。你的出生地、父母背景和所處社會階層,都比你的潛力和實際表現更能影響你在未來是否成功,這種道理在美國尤為適用。相較于其他科技發明,人工智能更善于暴露出這些偏見,它能在完全不知道某人所屬階級、性別、種族和地位的情況下識別其真實的天賦和潛力。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標不是取代人類的專業經驗,而是強化這些知識。在任何決策領域,人工智能會根據數據形成深刻見解,幫助人類提升專業知識水平。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行為傾向。我們變得越來越缺乏耐心、容易產生錯覺,我們在解讀這個世界時更以自我為中心。我們還對社交媒體平臺上癮,這些平臺讓人類的自戀以數字化形式盛行于世,并將人工智能時代變成了人類自我癡迷、充滿優越感和時刻尋求關注的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把我們變成了更無聊、更容易被預測的生物,弱化了我們人生經歷的廣度和豐度。最后,人工智能可能正在削弱我們對知識和社交的好奇心,它會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簡單的答案回答我們遇到的一切問題,讓我們失去提問的動力。
也許未來情況會有所好轉,畢竟人工智能仍處于初級階段。希望在它進化的同時,人類管控人工智能和與之相處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從科技進步中獲益。只是現在我們明顯需要擔心人工智能時代對人類行為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探討當下,而不是預測未來。我關注的是當前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的現實。
人類一直將自身的文化消亡和惡化歸咎于科技發明,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自電視問世以來,批評家們就不停地指責電視節目是“毒害人類的鴉片”,抑制了人類想象力和智力發展,助長了暴力和侵略行為。16 世紀,報紙剛開始發行,對這種新鮮事物持懷疑態度的人擔心報紙會永遠扼殺社交聚會。他們認為,有了報紙以后,大家在社交場合就不會再交流信息或聊八卦,那聚會還有什么意義?我們把時間往回推到古希臘時代,與當時的很多哲學家一樣,蘇格拉底(Socrates)完全不動筆寫作,因為他擔心寫作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這種猛烈抨擊新式媒體工具的做法是實實在在的人類歷史。如果我們以此為論據,反駁那些聳人聽聞的科技創新論,似乎也站得住腳。不過,對于批評者的過度反應,若只進行不痛不癢的回擊,可能也不算是最佳選擇。既然人工智能的重要優勢之一是它能夠收集和分析與人類行為相關的數據,那我們何不利用這個機會,以一種循證(evidence-based)方式來評估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行為會受到的影響呢?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正在于此,懷揣著這個想法,我想在書中提出一些宏大的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對人類意味著什么?
◎人類進化到這個階段,應以何種新的,也許是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人性?
◎我們能否避免因科技而相互疏遠或喪失人性,甚至成為自動化的犧牲品,并做到重拾人性,展示最善良的一面?
鑒于人工智能仍在不斷進化當中,這些問題還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去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去反思目前在人類與人工智能互動過程中所看到的東西。
人不可能在鏡子中看到自己衰老的全過程,但在某一天,你會突然在一張老照片上看到自己容顏已改。如果我們糾結未來,就可能忽視當下。人們對未來科技的推測已數不勝數,與其多一種推測,不如關注當下,思考我們的科技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以及我們是如何發展到這個階段的。順便一說,這也是我們了解或至少反思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最佳方式。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情況,至少有動力去改變它。
本書篇幅不大,但我也耗費了時間、精力和專注力,而這些都是極其寶貴和稀缺的資源。后文也將闡明原因。
注: 又稱“勒德分子”,是 19 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因機器代替了人力而失業的技術工人。現在引申為持有反機械化以及反自動化觀點的人。——編者注
注: 亞馬遜旗下的智能語言助手。——編者注
注: 古希臘哲學家,是希臘(雅典)哲學的創始人之一。——譯者注(如無特殊說明,以下均為譯者注)
注: 以大量科研為基礎的、基于證據的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