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優質心理課設計匯編
- 呂劍晨主編
- 4410字
- 2024-12-16 16:58:40
外號集結大改造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 陳歆聿
【驅動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外號?
【基本信息】
適用學段:六年級
準備道具:學案紙、展示板、便利貼
【設計思路】
積極的自我認識對學生發展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學業表現、人際交往、自我發展也很重要。學生自我認識不足,甚至消極發展可能埋下暴力行為的種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教育部2016年發布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小學認真開展預防欺凌和暴力的專題教育,提高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做到不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學段轉換階段,他們迎來了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發展自我認識的需要推動個體進行探索。但是如果缺乏系統的指導,學生的某些探索行為會對自己、同伴造成一定的傷害。
外號是自我認識的重要線索,外號的來源多種多樣,不同的外號界定了個體不同的角色,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促使學生進行不同的自我評價。筆者通過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學生間取叫外號的現象非常常見,其中不乏侮辱性的外號,這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本節課依托團體動力學理論,旨在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加工不同外號,積極看待外號的影響。首先,幫助學生認識外號及發現不同外號讓人產生的情緒差異;其次,面對消極外號,幫助學生用積極的方式對消極外號進行加工,盡力消除消極外號的傷害。總之,本節課將帶領學生認識外號,發現并體驗不同外號給人帶來的情緒,最終讓學生學會用積極的外號激勵自己、照亮他人。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體驗外號帶來的不同情緒。
2.認知目標:掌握外號的概念、認識外號的多面性。
3.行為目標:學會積極地看待外號,能夠尊重他人、換位思考。
【教學思路】

【教學過程】
一、我說我姓名(5分鐘)
老師:我們的名字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呈現方式。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這些圖片中的信息藏著某個名人的名字(名人的藝術化形式),讓我們一起猜猜他們是誰吧!
學生舉手回答教師呈現的圖片代表哪位名人。

(孔丘,即孔子)

(馬云)
教師小結: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發現,外號可以用圖片、諧音等各種方式來表示。事實上,所有可以代表你身份的符號、圖案、詞語,都可以是你的外號。正如剛剛我們共同瀏覽的圖片。除了名字,我們還可能有許多外號,其形式也多種多樣,代表我們不同的身份、角色。
設計意圖:了解外號的定義,通過多元呈現方式幫助學生拓寬視野。
二、外號盲盒拆拆拆(12分鐘)
(一)外號介紹卡
老師: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外號的概念。那么,你有什么獨特的外號嗎?例如,長輩取的小名,自己取的網名,朋友取的昵稱,等等。請大家根據老師給的提示,從“父母取的、朋輩取的、自己取的、其他”四個方面填寫“外號介紹卡”。
學生填寫學案紙“外號介紹卡”。
老師:你有沒有不喜歡的外號?為什么不喜歡?(只需要分享不喜歡的原因,無須說出具體的外號)這些不喜歡的外號有什么共同點嗎?
學生舉手回答。
老師:通過同學們剛剛的分享,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和討厭的外號。這些外號有一些共同點,我們或許可以通過這些共同點找出一定的規律——外號與情緒之間的奇妙規律。那么,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外號盲盒拆拆拆
老師: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索情緒與外號的關系。請同學們兩人一組,每組抽取一個盲盒。盲盒里有一個情境,需要你們共同演繹。注意:情境中有一些對話需要你們發揮想象力,自己補全。
盲盒內的情境詞條如下。
“+”代表積極情境,“–”代表消極情境,“〇”代表中性情境,“→”代表性質的轉化。
1.體育課……你回到教室后,發現書桌上寫了你最不喜歡的外號,你的同桌對你說……你感到好了一些。(–→+)
2.你很喜歡喝可樂,同學叫你“可樂”,你感覺……(〇)
3.你總是在英語課上正確回答問題,老師夸你是“活詞典”,你感到……(+)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取盲盒,并與搭檔分配情境中各自要扮演的角色,然后共同演繹盲盒描繪的場景,補全情境中不完整的詞條。
老師:可以請大家分享一下最初的情境帶給你的情緒體驗嗎?
學生舉手分享。
老師:在情境中,有一些內容需要你們自己補充。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補充這些內容的嗎?演繹過程中你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學生舉手分享。
教師小結:通過剛剛的拆盲盒活動,我們發現,不同情境下的外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表達贊美、愛和認同的外號往往更容易讓我們感到開心;客觀描述個性特點的外號可能不會引發我們的情緒波動;而帶有嘲弄、諷刺意味的外號則會使我們感到憤怒甚至傷心。因此,老師要提醒大家,要慎重對待外號,慎重對待給同學取外號這件事。老師來給大家分享一首小詩:“隨取隨叫不費事,尊重他人不可少。取叫外號要謹慎,為人思考很重要。”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外號與情緒的關系,通過情境演繹加深學生對外號的認識。
三、外號加工廠(20分鐘)
老師: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不喜歡的外號,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嘗試賦予它們積極的寓意,把我們不喜歡的外號轉變為我們喜歡的外號呢?請大家嘗試對自己不喜歡的外號進行加工,并把加工后的外號寫在便利貼上。如果你沒有不喜歡的外號,可以寫上你喜歡的外號。寫好后將自己的便利貼張貼在班級展示板上。
學生對不喜歡的外號進行改造,在便利貼上寫下改造后的外號或喜歡的外號(無須寫出改造前的外號,避免原外號傳播)。張貼便利貼至展示板,并瀏覽其他同學張貼的便利貼。
老師:在剛剛的加工過程中,我們都嘗試將自己不喜歡的外號進行了加工,有了自己的“加工法寶”,成功地將原本引起我們傷心、憤怒的外號改造成了我們認可的外號,老師為你們驕傲。接下來,老師向你們介紹老師的“加工三寶”。
? 聯想法:聯想自己與消極外號相關的積極品質進行加工。例如,“小眼鏡”可以聯想到眼鏡蘊含的“博學”意義。
? 諧音法:聯想與消極外號相關的積極諧音詞匯進行加工。例如,“書呆子”可以通過諧音聯想到“書袋子”。
? 新編法:賦予消極外號新的含義、新的故事和寓意。例如,“大熊”可以想象成一只積極、好學的熊的形象。
老師:通過外號加工方法的學習嘗試,我們一起總結屬于我們自己的“加工三寶”。
學生總結并完成學案紙上的“加工三寶”部分。
老師:有沒有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加工三寶”,并說說你是如何提煉它的?
學生舉手分享。
教師小結:恭喜同學們,你們都擁有了獨特的積極資源——屬于自己的“加工三寶”。“加工三寶”是我們自我保護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積極面對消極外號,指引我們在面對這類情境時堅信“我可以!”。
設計意圖:總結應對消極外號的方法,幫助學生用積極的方法進行自我保護。
四、課堂總結(3分鐘)
老師: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外號的概念。一起認識了外號是什么、外號的多種類型,以及外號的不同來源。正如課堂上我們一起發現的那樣,不同的外號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相符的外號可能讓我們感到開心,甚至加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相符甚至帶有攻擊、嘲弄意味的外號則會讓我們感到憤怒、難過。因此,我們要慎重對待外號。同時,遇到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外號時,也希望同學們可以使用自己的“加工三寶”積極應對,擁抱積極的自己。
【課程迭代】
本課在理論及實踐層面打磨了多次,加入了課堂演繹環節。一方面,在實際試課過程中,情境演繹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情境演繹與目前提倡的體驗式教學理念相契合,能幫助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更加充分地體驗情緒,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理解取叫外號行為的后果。
另外,最終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礎上加入了學生自主總結應對方法的環節,幫助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實踐如何面對消極外號。此外,在最終版中,學生從直接獲取知識,變為在自己總結的基礎上整合已有經驗與知識,這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最后,與之前的版本相比,最終版對課程各環節的順序進行了調整,使課堂更具連貫性。將外號的概念、分類等內容提前,不僅能幫助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還能讓學生在之后的情境演繹中直接利用剛剛學習的概念對情境進行分析、判斷。學生經過情境體驗、總結經驗、形成應對策略幾個環節,經歷了從思考到實踐再到反思的過程,課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地。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對學生自我認識的引導。從課程設計、課堂氛圍、學生學情三方面綜合考慮,筆者建議將本節課安排在六年級開展。
課程設計方面:本節課設置了許多學案任務及自我探索、情境演繹環節,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并擁有一定的配合度。
課堂氛圍方面:六年級學生屬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有相對豐富的課堂活動參與經驗,語言表達能力強,能夠準確地進行自我表達;同時,本節課加入了情境演繹、盲盒抽取等活動,與常規課程活動有所區別,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學情方面: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六年級學生處于自我意識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自我探索過程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高年級學生經過長期相處有更深的互相了解,為開展自我認識話題創建了更加安全的環境,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表達。因此本節課更貼近他們的實際情況。
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本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1.契合學生的需要,該學段學生已經在面對與外號相關的議題,可分享的內容充足,課程實踐性強;2.操作靈活度高,可以根據具體班級、學段情況調整盲盒詞條,以契合學生群體的特點和需要;3.課程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展示板的設置使課堂內容延續到課后。
但是,本節課依舊存在不足之處。由于外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可能會喚起學生的負面體驗,需要教師及時制止、澄清,教師需要根據體驗式教學的原則及時化解。
【專家點評】
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選題新穎,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給人取外號或自己被叫外號是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本節課選取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深入探索,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的發展,樹立學生對他人的尊重意識,讓學生對外號有全面的認識。同時,辨識不良外號的危害,有助于預防校園霸凌。
2.目標清晰,教學設計層層推進。本節課圍繞外號這一選題,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上著力,教學目標清晰聚焦。從一開始的“我說我名字”到“外號盲盒拆拆拆”“外號加工廠”,整體教學設計清晰連貫、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3.活動有趣,總結精要,成效持續。情境演繹、盲盒抽取等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可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中分享的小詩和“加工三寶”活動提出的方法均十分精要,便于理解。展示板設計巧妙,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本節課的教學成果,另一方面學生還可在課后繼續瀏覽并豐富展示板內容,課程學習就從短短的一節課延伸到了課下,教學成效具有較好的持續性。
(點評嘉賓:丁新華,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學案紙】
外號介紹卡
姓名:______
班級:______
學號: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