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家庭教育的10個真相
- 田冉
- 2018字
- 2024-12-17 17:13:09
解決問題的步驟三:真正解決問題
家長提問:兒子才上一年級就狀況頻出,該怎么辦?
我最近特別崩潰,兒子剛上一年級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狀況。上課時,他只要覺得無聊就會起身走出教室,老師問他去做什么,他也不回答;上體育課時,他想玩同學的跳繩,同學不給他,他就伸手去搶;中午在食堂就餐,他動不動就插隊,前面的同學一旦不同意,他就會大打出手;放學后,他想和誰玩,對方就不能回家……所有能嘗試的教育方式(講道理、體罰)我和他爸爸都試過了,他卻依然我行我素,我們現在真的是束手無策了。
教育真相:讓孩子感知環境中的規則
首先,以上問題看似是孩子上一年級之后才出現的,其實是因為在上小學前,這些問題不夠突出或家長不夠重視。
其次,看上去這個孩子的問題很多,且這些問題之間沒有內在聯系,但其實它們都是由同一原因導致的——孩子的內在感知力不足。
當一個人感受不到環境中的規則以及周圍人的感受時,他的行為出發點就只有一個——情緒需求得以滿足。他無聊了,就要走出教室;想玩跳繩就要搶過來;想吃飯就要插隊;想和同學玩,對方就不能回家……
簡而言之,這個孩子的評判標準是自己開不開心、難不難受,他不顧及環境規則以及對方的情緒需求。
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做“善于劇透”的家長,要把探索的空間留給孩子
問題的解決方式不是告訴孩子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如果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孩子的父母就不會那么苦惱。
我們告訴孩子的是思維層面的道理和規則,而真正能夠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是其內在的感受。例如,上課時不能走出教室,這一點孩子在思維上肯定是明白的。但當無聊情緒涌出的時候,他會在這種情緒的促使下走出教室。就像很多孩子雖然明白“先寫完作業再玩會更盡興”的道理,但有多少孩子在“玩”的情緒涌上心頭時,還能顧上這些道理?所以內在情緒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不是孩子明白多少道理和規則。
回到“上課無聊就走出教室”的案例中來,為什么絕大多數孩子不會像案例中的孩子這么做呢?他們即便感覺到無聊,也只是坐在座位上“多動”幾下而已。這是因為大多數孩子從感知層面捕獲到了課堂規則,而不是在大腦中理解了課堂紀律。就像大多數人(有感知力)在醫院的手術室門口,即便沒有“請勿大聲喧嘩”的標識牌,也不會大聲說話,這種對“規則”的遵守來自內在感知對環境的探索。
讓孩子從感知層面探索到校園行為規則以及與人相處的規則,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提升孩子的感知力,讓他能夠感受到環境標準以及與其他人互動的準則,他的行為輸出便不會再以自我情緒為出發點。
我們再來看看兩個案例。
案例1:爸爸帶孩子去醫院看望病人,還沒進入病房,就提前叮囑孩子:“一會兒進去小點兒聲說話,病房不是大聲說話的地方。”
這個“小點兒聲說話”的規則,不是孩子通過感知對環境的探索而“習得”的,而是被爸爸告知的。首先,在當下環境中,如果出現讓他興奮的事情,他便會立刻按照自我情緒的散發來輸出行為,因為當下這個環境在他的感受層面沒有形成信息,所以不足以制約他的行為;其次,在沒有家長告知“小點兒聲說話”的其他環境里,孩子也會按照自我情緒的散發來輸出行為,因為他沒有捕獲環境信息的能力,家長也沒有為孩子提供過訓練的機會。
案例2:媽媽帶孩子到工作單位,還沒進辦公室,就提前對孩子講:“一會兒見到里面的阿姨要小點兒聲說話,她不喜歡說話聲音大的人。”
這個“小點兒聲說話”的規則,不是孩子通過感知對辦公室阿姨的人物屬性探索而來的,而是被媽媽告知的。首先,在當下環境中,如果出現讓他興奮的事情,他便會立刻按照自我情緒的散發來輸出行為,完全不會顧及對方感受,因為他在這位阿姨面前沒有捕獲到對方的屬性信息,所以這個人的存在不足以影響他的行為;其次,在沒有家長告知“小點兒聲說話”的其他人面前,孩子也會按照自我情緒的散發來輸出行為,因為他沒有用感知捕獲其他人內在屬性的能力,家長也沒有為孩子提供過訓練的機會。
所以,用感知探索來的規則,才是一個人在環境中真正遵守的行為規則,而不是思維層面被告知的“道理”。就像上文舉出的例子,一個人感知到在手術室門口大聲說話是不合適的,這是用感知探索來的規則。對于孩子也是一樣,他用感知探索到,在課堂上隨意走動、在沒有得到老師允許的前提下走出教室,都是非常不合適的。這就是用感知探索來的規則,而只有這種規則才能夠指導行為。
把探索的空間留給孩子,讓他在環境中去探索規則,探索對方的內在屬性和情緒。當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時,以上那位家長焦慮的問題將不復存在,因為孩子可以通過環境來判定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通過與同學互動來判定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
有些感知能力比較弱的孩子,身邊可能有一位“善于劇透”的家長,無形剝奪了孩子探索環境的機會,直接把“答案”告訴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喪失了用感知探索環境規則以及其他人內在情緒的能力。
簡要總結
不要一味地講道理,而是要提升孩子的感知力,使他能夠感知到環境標準以及與其他人互動的標準,讓他的行為輸出與環境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