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型組織:超越的邏輯與路徑
- 史天一
- 1719字
- 2024-12-25 17:03:05
第一章 探尋組織生命力的終極秘密
一、組織如此重要而脆弱
我小的時候,父親在一家制藥大廠工作,我家就在那家大廠的隔壁。制藥大廠院里有一株老榆樹,側干長長地伸進我家的小院。每年春天,母親便會擼“榆錢兒”,做成黃白相間、清香甘美的餅子。父親所在的工廠規模很大,據說當時屬于國內制藥企業“五十強”。圍著工廠廠區轉上一圈要小半天時間,廠區外還有配套的包裝廠、幼兒園、小學、醫院、電影院、體育館等。記憶中,工廠外的馬路上出租車川流不息,烤羊肉串的、賣雪糕的、賣各種時令水果的應有盡有。好多攤販排在路邊,每到中午或晚上下班時間,一派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那時候,藥廠效益好,員工和家屬都有錢,所以周邊的各種小生意很興盛。在這座城市,成為大廠員工,可是被人羨慕的事兒。從貼近本文的主題來說,大廠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組織,組織成員因為良好的效益,生活愜意而幸福,人人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我剛要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不顧家人的勸阻,從大廠辭職了,帶著媽媽和我搬去了北京。一晃20多年過去了,前段時間我回到老家,可惜那個大廠已經倒閉了。街區沒有了往日的繁華,馬路上出租車也是少見,只有稀稀落落的幾群老人,有的圍坐在修鞋匠旁邊,有的在下棋,那氛圍和我記憶中的大廠完全不一樣。工廠的大門似乎還是20年前的籬笆鐵門,與昔日總是敞開不同,現在用一條生了銹的粗大鐵鏈緊鎖著。透過大鐵門的縫隙,可看到不遠處路邊用鑄鐵做成的標語銹跡斑斑,但還是成功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我為藥廠效勞,藥廠為我養老”。
據說,當時那句口號是老廠長去日本考察學來的,還經過了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最終成為大廠的核心標語,曾經激發了一批批老員工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
寬闊的水泥馬路已經破敗不堪,不見往昔絡繹不絕的車流人影;標語牌兩邊廠房的主體框架還在,但已然是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坑坑洼洼的水泥舊路兩側雜草叢生,偶爾可見生了銹的舊設備露出黑漆漆的一角。那株與我家院子隔墻的老榆樹還在,只是側枝早已斷掉。令人欣慰的是,喜鵲們在榆樹上一如往昔嘰嘰喳喳歡快地玩耍。
這是父親曾經就業的老廠。那個組織,曾經帶給父親最早的工作經驗、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無盡的榮耀。乃至多年后,父親見到老同事,還會高興地說起他們有數千名同事,有數千個家庭因為藥廠而幸福。如今,那些深信“我為藥廠效勞,藥廠為我養老”的員工,再無機會為藥廠效勞,很多人不得不依賴國家救濟或另謀生路。
這就是組織的宿命?有人說,企業創建就是用來倒閉的。從生命周期的視角來看,所有的組織似乎都難逃生老病死的定數。但是,就像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研究長壽科學一樣,管理學界一直在研究如何能讓組織基業長青。
組織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定義,第一個是由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關聯的系統;第二個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相較于第二個定義,第一個定義似乎缺乏目的性。事實上,當我們深入一切與生物有關的組織,如蜂巢、蟻穴、村落,以及生物體本身,會發現所有組織都是有目的性的,是有目標的。
合群是人類的本性。合群,表達了人類最早的組織意義,那就是合力抗敵,抱團取暖,贏得更好的生存條件。組織是有目標的。組織目標基于個體目標,又超越個體目標。因為個體目標和集體目標的共同屬性,人類合群成為組織,學會了團結、協作、尊重、公平,也衍生出權力、欲望、斗爭和分裂。
父親的舊廠因為共同的組織目標,員工信奉“我為藥廠效勞,藥廠為我養老”的生存邏輯,于是團結協作,使藥廠成為曾經的制藥企業“五十強”之一。但是,古老的組織病灶隨著藥廠的持續做大和管理的復雜而悄然發病,廠長以權謀私,員工偷懶,上下推諉,奉獻精神持續滑坡,執行力不足,對外競爭力下降,市場被競爭者蠶食,企業虧損,人才流失,現金流斷裂,各產業流程惡性循環,最終駛入自我崩塌的軌道。
探索讓組織基業長青的理論和方法,成為管理學界孜孜以求的百年老題。本書試圖闡述的是對組織基業長青天然秘密的總結,更是組織擺脫宿命的方法。個體必然會死亡,而組織相比個體更具長生的內部條件。觀察組織的長生基因,有望找到上帝視角的長壽密碼。如果組織領導者理解了本書所洞察的基業長青之道,將有可能掌握上帝視角的組織健康調理術,盡可能避免罹患內部因素導致的大企業病,保持組織的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