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型組織:超越的邏輯與路徑
- 史天一
- 2175字
- 2024-12-25 17:03:10
二、組織理論創新是企業長壽的元命題
我國歷史上長期重農輕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春秋時期以來,重仁義政治、輕營商謀利的儒家文化,讓一代代社會精英主觀上抗拒商業,導致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企業的理論研究有限。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大興商業,而中國正在經歷清朝政府衰落、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兵荒馬亂之下民不聊生,缺乏企業生存的營商環境。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同樣不適合現代企業創建和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骨子里的商業能量才得到解放。政策的松綁讓中國企業如雨后春筍,短短40多年,中國便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學技術、產業規模、細分領域競爭力,處處展示了中國人的商業智慧和勤勞匠心。尤其在互聯網和智能化大潮下,中國在多領域逐步占據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C919大飛機、天馬望遠鏡、“天鯤號”重型自航絞吸船等一件件大國重器橫空出世;高鐵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走出國門,北斗導航系統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世界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誕生在中國。在明確實體經濟地位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精準把握“實”與“虛”的關系,“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要虛實結合,以實為基礎”。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更加明確定義非公經濟的社會地位,強調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定義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當前,社會環境和適商文化讓中國具備了發展百年企業的土壤。從社會環境來看,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發展實業、支持企業發展的大政方針下,中國企業發展環境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從適商文化來看,中國從來就不缺乏適合商業發展的文化基礎。中國道家文化,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思想原動力;而中國兵家、法家文化,為對外競爭和對內治理,提供戰略戰術的高超指引;中國的儒家、墨家等在企業文化方面,給出了系統性的建設韜略;等等。結合西方管理學的系統研究,中國企業在穩健強大的社會環境中,具備了實現百年夢想、千年大計的前置條件。
但是,作為商業的后起之秀,中國企業想要在全球成為主力,依然面臨文化認知、組織發育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其一,從文化認知來說,經歷過貧窮落后時代的老企業主,更加看重賺錢盈利的企業目標;而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往往缺乏奮斗精神。以賺錢為目的的企業主,篤信“企業是用來倒閉的”,一邊做企業,一邊留后手,便不自覺地將企業當成投機圈錢的工具。而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有些人則不愿意接班做企業負責人。這兩種現象讓很多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原動力。如何讓更多有勇氣、有情懷、有夢想的經營型人才走上企業主導者崗位,是現代企業的急迫命題。
其二,從企業所有權來看,中國在全球有競爭力的企業多數屬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資源豐富,但在所有權問題上,其經理人與企業間的連帶關系有限,主觀能動性和權力之間往往是割裂的。組織成員主觀能動性和權力之間的鴻溝如果不能快速消除,資源豐富而經營效率低下的狀態則很難有大的改觀。從百年企業來看,沒有一種資源可以支持企業基業長青。能讓企業長壽的主要因素,從企業內部來說,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根本在于組織關系的處理上。用怎樣的組織創新,重構以效率為導向的組織關系,是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其三,技術的連貫性存在人為的鴻溝。日本和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是企業產權明晰情況下,一種適商文化在企業技術上的表現,這種表現是連續的,甚至是世代傳承的。其背后是核心技術人員的穩定性。隨著科技對市場變革的驅動速度加快,企業立足于市場,更需要技術的連貫性。不經由組織創新,讓所有權與執行權統一,保障相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技術優勢很難持久。
其四,文化沖突需要新思想的調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界謙卑地以西方管理學為師,學習西方先進管理思想,讓中國企業從“作坊”狀態快速進入現代企業管理狀態。但是,在西方管理方法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各種管理思想和手段泥沙俱下,很多糟粕正在毒害中國企業。比如,各種以權力為驅動的管理認知、考核方法,讓組織成員陷入高強度的復雜狀態,“5+2”“白加黑”的另一面是消極怠工,組織效率低下。
“民本思想”意味著中國文化對組織成員的重視具有天然性,如和君咨詢始終倡導“員工”和“客戶”兩個滿意度,在這兩個滿意度中,員工滿意度優先。目前,絕大多數企業主要受西方管理學思想的影響,千方百計寄希望于憑借權力下的管理去驅動優化績效,在組織和員工之間設置了人為的溝壑。由于溝壑裂縫巨大,以績效管理為代表的西方管理學思想和中國傳統組織文化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如何化沖突為協同?需要文化引領,更需要組織模式和組織行為的革新。
眾多中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立志將企業做成百年企業。無論是企業效率還是可持續發展潛力,其根本均在于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執行力。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互作用,重構組織關系以釋放理想的生產力,組織理論創新事關組織成員主觀能動性問題,是企業等各種組織長壽的元命題。
以傳統文化為體,以西方管理方法為用。中國企業應重視向古老思想尋求穩定“底盤”的元素,在組織發育問題上產生新發現、找到新路徑、躍升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