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型組織:超越的邏輯與路徑
- 史天一
- 1187字
- 2024-12-25 17:03:09
2.打開濕地型組織活力密碼的盒子
說起華夏文明,人們自然想到長江、黃河等古老的河流。古人沿河而居,看重的不是河流,而是濕地。河流每年洪水泛濫,都會給周邊濕地帶來厚厚的淤泥,使得河谷周邊地區的土地極其肥沃,各種微生物的繁殖和植物的茂密生長,吸引各種動物在這里生養繁殖,為人們提供食物。到了農耕時代,人們開始利用濕地周邊肥沃的土地耕種。沿河農業的發展,本質上是濕地農業的發展,圍繞濕地,孕育并鑄就了文學、數學、醫學、哲學、建筑學甚至美學方面的輝煌。可以說,濕地才是華夏文明的生命之源。
《呂氏春秋》記載,古代中國有“十藪”,藪就是水草茂盛的濕地。古時濕地大多分布在黃河中下游。黃河兩岸的濕地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殷商至北宋年間,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伴隨著濕地而發展,伴隨著汩汩的水聲緩緩滋長,潤澤而綿長。
不僅是華夏文明,“四大文明”均源于河流、濕地哺育。幾乎所有古文明的起源都與河流、濱海濕地密切相關,如愛琴海孕育了古希臘文明、臺伯河滋養了古羅馬文明、紅海哺育了阿拉伯文明、墨西哥灣誕生了瑪雅文明等。還有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瑞典和挪威等許多國家,都是緊鄰濕地發展起來的。
濕地孕育了生命,濕地孕育了人類文明,濕地孕育了無數組織。從最早的各種動物種群和家族,到人類的種群、家族、宗族、部落、城邦、國家,人類不僅從濕地上汲取了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源,而且從濕地上提煉出了組織發展的智慧,如《道德經》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表達的正是濕地的高風亮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所表達的不僅是濕地的用世智慧,也是生命的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成功、支持他人生命的美好,鼓勵組織與環境共繁榮,為個體和組織追求生命的精彩提供了金光閃閃的通天之衢。
至此,自然可以聯系到第一章討論的資源型領導力和服務型領導力,可以揭示濕地所承載的關于組織的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關于組織生命力的密碼可以用5個關鍵點來表達。
關鍵點一:濕地因為特有的吸引力,讓各物種自動涌向濕地,自覺適應,自主應用,共同鑄就濕地生態的偉大力量。
關鍵點二:濕地特有的資源稟賦,表達了不同濕地的戰略風格,主導和孕育不同的文明屬性,發展不同戰略行為的組織集群。
關鍵點三:濕地作為主導者,致力于淡化權力對各物種的影響,讓各物種享受其天然的主權,充分體驗生命的自然之美。
關鍵點四:濕地是有指令信號的,但濕地不讓各物種感受指令信號的約束,天地不言,雨露各知,濕地借助自然信號,成為人類組織文化與文明的教科書。
關鍵點五:組織存在的意義如生命的天然使命,在于幫助他人成功,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忘卻了濕地的價值,逐漸地遠離濕地,冷落濕地,甚至破壞濕地,忽視了濕地對組織建設的偉大昭示。在追逐物欲的過程中,人們的私心私欲持續膨脹,越來越相信權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