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型組織:超越的邏輯與路徑
- 史天一
- 1095字
- 2024-12-25 17:03:08
2.一只白天鵝死了
和小龍在湖邊站著說了一會兒后,爺爺打算帶著小龍向蘆葦深處走一走,順便抓兩條魚回去做午飯吃。盡管蘆葦地里隨處有陷入泥沼的風險,但是從小便生活在這里的爺爺,清楚腳下的每一塊土地。一穗兒一穗兒的蘆花正在抽穗,油綠的枝葉頭頂披散著一簇簇淺咖,柔軟蓬松,密麻麻連成了茫茫的一片,搖曳在藍天下,清風拂過,如海浪般起伏;葉子的“颯颯”聲,蟲兒的“嚯嚯”聲,鳥兒的“喳喳”聲,和著丹頂鶴高亢、嘹亮、清脆、悠揚的鳴叫,此起彼伏,高低交錯,似急緩無序,又好像彼此呼應,如同進入了國家大劇院,聽著最頂尖的樂隊演奏可流淌心頭、沁人心脾的華美樂章。
小龍跟著爺爺沿著只能一個人通過的小路向蘆葦蕩深處鉆去,突然小龍問爺爺:“那是什么?”眼前是一只肥碩的白天鵝,走近看已經死了,腹部大部被什么動物給掏空了。
爺爺說:“看樣子,這是一只老鵝,可能是死后被什么小動物吃肉了。”
小龍說:“好可憐,我們把它埋了吧,要不,它的尸體還會被吃掉的。”
爺爺說:“大自然有大自然的法則,不要管它。咱們扎龍濕地和北京動物園大不一樣。這里是各種動物的世界,有泥里的,如各種微生物、蚯蚓;有水底的,如水螺、水蛭;有陸地上的,如剛才跑走的黃鼠狼;還有天上飛的丹頂鶴、野鴨、白天鵝。動物們各自用屬于它們的自然法則,傳宗接代,生老病死。它們有的表面上看起來互為天敵,實際上是互為食物鏈,天鵝吃小魚,天鵝死了,尸體腐爛了,會繁殖微生物,也為小魚提供了食物。這濕地啊,為生活在這里的每只小動物都準備好了一日三餐。這里是它們的家鄉,不管鳥兒深秋離開飛出多遠,明年一準都要飛回來,在這里安家落戶,繁殖和創建家族。”
“咱們人類總是想著如何掌控一切,什么都想管管,以為那是善心。但在濕地的大自然里,一切順其自然便是最好。這些動物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經營自己,自己繁殖和壯大自己的族群。它們自由地選擇濕地給它們提供的便利條件,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在為濕地、為濕地其他動物做貢獻,幫助其他動物成長,這就叫生態。”
小龍好奇地問:“按爺爺的說法,它們只管自己,那它們怎么幫其他動物成長呢?”
爺爺笑著說:“這個你還不懂。就說這只死天鵝吧,你看它的尸體已經被其他動物吃了一半了。哪只動物吃了,是不是就可以填飽肚子了。如果它在這里爛掉,便會繁殖大量的細菌和昆蟲,細菌可以腐蝕植物,給小蝦米帶來食物;而蟲兒可以被魚兒當早餐,幫魚兒長大,長大的魚兒又可以帶給小天鵝食物,它們是不是在為了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了其他動物呢?這叫自然秩序,采用的是不用管理的管理;這也是萬物的生命意義,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根本目的都是幫助其他生命實現美麗的夢想,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