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視角的經濟發展研究
- 王文長
- 1909字
- 2024-12-25 17:30:32
二、經濟發展模式是由人展開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的分析
如果細心分析上文論及的經濟不發達的惡性循環,就會發現這一循環缺乏“活性”,是一種物的簡單的因果關系,其中缺少富有彈性的人的行為參與。實際上,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人的行為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的政策、等量的資金對不同的人來說,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如同樣的放權松綁、開放搞活政策,在溫州農村就推動了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在有些少數民族地區卻反應微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沒能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可見,人的行為存在著質量的差別。決定這種行為質量的就是人的素質。人的素質主要是由其知識水平及所處經濟社會的發育程度決定的。
從經濟社會的發育狀態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經過了3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洗禮,但是由于原來的社會起點低,社會形態的超越發展沒能使經濟社會發育到與之相適應的成熟程度,因此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形態至今基本還維持著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的性質。在此種經濟社會中,期望人們普遍樹立商品經濟的觀念、自覺遵循商品經濟的規律去組織經濟生活是不可能的。人們在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觀念,只會與此種經濟社會的準則、規范相一致。這些社會觀念的基本特征是守舊、缺乏進取精神。它們與商品經濟觀念、改革開放觀念是對立的。這些廣泛存在的滋生于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守舊、缺乏進取精神的社會觀念,正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不高的重要標志。
文化水平低、缺少知識,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不高的另一個重要標志。五大自治區加上云、貴、川、甘、青5個多民族省區共十省區與中國其他地區人口文化密度的比較見表1,12周歲以上人口文盲率見表2。
表1 民族十省區與中國其他地區人口文化密度的比較

資料來源: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表2 民族十省區12周歲以上人口文盲率 (%)

資料來源: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不難看出,十省區的人口文化密度比其他地區要低得多。而且十省區中實際還包括了成都、重慶、昆明、貴陽、蘭州、西寧等人口文化密度較高的漢族聚居城市,如果具體到純粹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文化密度就更低了。人口文化密度低和文盲率高表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較低。人口的文化水平低不僅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還不利于新觀念和新知識的接收。可見,經濟社會發育越不成熟,人的文化知識水平越低,社會成員的素質就越差。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低素質狀態構成的障礙,近年來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人是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從上層決策到基層操作,各種經濟發展因素結合的質量都直接受到人口素質狀態的限制。人口素質越差,資金投入、政策應用的效應就越小。這正是少數民族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滯后、效益較差的重要原因。
改變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低的狀態有兩條基本途徑。
第一,發展系統教育,普遍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知識水平。系統教育一般周期較長,按現行的學制,從小學到高中畢業需要12年,若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訓練,時間就更長了。在人才產出之前還要進行一系列的人才投資。這一層次的教育對社會成員素質改變所產生的影響雖然是基礎性的,但是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卻會在短期的經濟發展目標中增大社會資金壓力,很難形成經濟效益。顯然,這一途徑只服從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
第二,開闊人的眼界,增長見識,進行觀念更新。這包括各種短期的職前、職后培訓,工作過程中的輪訓、進修、參觀訪問,日常的科普、時事、政策學習及新觀念的倡導,等等。這類學習一般針對性強、周期短,同近期經濟發展有較密切的聯系,屬于近期目標。
以上分析表明,要想在近期收到改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的功效,只能選擇近期目標,通過短期的專業培訓、觀念更新逐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但近期目標主要著眼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對現代商品社會的適應性和基本的職業常識,不可能形成雄厚的科學技術力量和廣泛的文化知識基礎。這就決定了現階段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不可能離現實和傳統太遠。他們基本屬于低端的勞動力。這種低端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難以掌握和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缺乏精密儀器的操作知識和視圖、軟件處理等能力,期望他們去完成復雜的技術處理和大規模的現代管理是不現實的。他們只有與較簡單的技術和管理相結合,才能形成比較和諧的勞動氛圍;只有在生產技術比較簡單的小企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中,才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其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近期難以改變的。
由于在近期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的只有低端的社會勞動力,因此建立在這種勞動力基礎上的經濟發展目標模式,就只能是利用較低端的社會勞動力,發展以中間技術為主的小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