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數據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研究
- 王小麗
- 2830字
- 2024-12-23 17:53:01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為了應對持續增長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壓力,國際能源署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應用作為應對大氣污染、節能減排及能源危機等問題的有效方法。據測算,新能源汽車廢氣排出量與傳統汽車相比能夠減少92%以上[1]。因此,世界各國也越來越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廣與應用,紛紛制定本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與戰略布局,如德國出臺的《國家電動汽車行動計劃》、美國的《可再生燃料標準(RFS)計劃》、日本的《新國家能源戰略》、歐盟的《歐盟氫能發展路線圖》等。此外,歐盟各國紛紛明確本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如英國和法國政府計劃到2040年禁售燃油車,德國聯邦參議院則計劃在2030年禁止內燃機汽車上路行駛,而歐盟全境有望在2050年實現禁售燃油車(1)。對燃油車的禁售也使各國政府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2013—2018年全球電動汽車(含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平均增幅50%以上,2018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年度銷量達到2018247輛,全球累計銷量超過400萬輛。2019年5月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到2040年新能源汽車將主導全球乘用車和公交車新增市場(2)。
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實現節能減排、汽車產業升級的重要依托,更是我國在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契機。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汽車集團考察時,就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被正式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8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聯合編著的《2018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中,以“新時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為主題,詳細介紹了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思路與措施,并在報告中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屬于國家戰略布局(3)。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的致賀信中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符合我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和相關產業發展,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4)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可追溯到“八五”期間啟動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工作,“九五”期間電動汽車被列為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十五”期間啟動《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之后連續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年)》《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文件確定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三縱三橫”發展格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如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各類技術標準、推廣試點示范工作、稅收補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由此可看出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并給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
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發展初期技術不夠成熟、成本較高,與傳統汽車相比缺乏競爭力,因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據統計,2001—2018年,我國政府頒布了221項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而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從2008年的2393輛、2260輛極速增長到2018年的127萬輛和125.5萬輛,增長了530倍,且產銷量已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6]。從產銷量來看,政策的實施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不同類型政策對產業影響的著力點不同,對產業影響的機制也有所區別;不同政策工具組合產生的效果也不同。盡管有關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影響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政策效果評價以及政策內容分析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然而,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仍未明晰,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影響的研究仍比較匱乏,產業政策評價中尚未關注公眾的政策感知。在此背景下,本書基于多源數據探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問題,重點探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影響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產業績效的影響,以及基于公眾感知的產業政策效果評價。
1.1.2 研究意義
基于多源數據分析新能源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理論意義:
(1)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評價的研究范疇。本研究在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量化的基礎上,實證分析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的影響。將香農—威納指數引入到產業政策特征的度量中,用以表征產業政策的多樣性。此外,本書將協同學相關理論運用到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協同性分析中,引入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協同性測度模型,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子系統有序度模型、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和協同性測度指標體系。在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量化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模型探究產業政策綜合性、多樣性以及協同性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影響效果。
(2)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作用機理,豐富產業政策研究的內容。由于產業鏈是產業各部門基于特定技術經濟關聯、邏輯關系及時空布局形成的鏈式關聯關系形態,存在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交換。產業鏈不同位置的企業對政策的響應度和接受度有所差異,因此有必要從全產業鏈視角分析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影響機理。本研究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產業政策影響產業績效機理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分析產業政策作用環境、政策主體,政策作用路徑以及主體行為規則,構建產業政策作用機理仿真概念模型,最后運用AnyLogic仿真平臺進行仿真模擬,挖掘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規律,為完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3)構建基于網絡信息挖掘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研究框架,為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研究提供借鑒。將產業政策的公眾感知納入政策效果評價研究范疇中,并基于公共參與理論和數據科學理論,提出基于網絡信息挖掘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研究框架,該框架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挖掘網絡信息來分析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感知,通過該框架系統分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的內容,包括公眾感知一般特征分析,公眾感知的重要話題、關注度分布以及對重要熱點話題的情感分析。
實踐意義:
(1)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以及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的影響研究,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制定者優化政策工具、提升政策效果提供參考依據。不同類型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的影響路徑不同,影響特點不同,不同政策工具的組合協同產生的作用也各有差異。通過探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及產業政策特征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影響,不僅可以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優化提供參考,還可以為其他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2)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的研究為政策制定者提升政策擴散效率提供參考,同時有助于提高決策質量,增強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的分析,可以了解公眾對產業政策的關注內容、關注程度,挖掘公眾對產業政策感知的重要熱點話題,以及分析公眾對產業政策合理性、必要性的評價和情感態度;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公眾感知所呈現出的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在制定、實施過程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