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數據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研究
- 王小麗
- 7341字
- 2024-12-23 17:53:01
1.2 研究綜述
1.2.1 產業政策評價研究
國外產業政策評價研究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對產業、企業、消費者影響的評價。有關產業政策實施對產業影響的評價如下:Richar等以加拿大國家政策的實施作為自然實驗,分析國家關稅保護政策對制造業的影響,結果表明1879年獲得保護的行業具有更高的產出和生產率,受國家政策保護的行業表現出更大的規模回報和更快的學習速度[7];Maria等分析美國農業政策對于番茄產業結構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貿易定價政策是導致1992年和1999年番茄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8];Albrizio等分析環境政策嚴格性的變化對于行業和公司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技術先進的國家,緊縮的環境政策與短期內行業水平的生產率增長相關,對普通企業而言,卻找不到緊縮環境政策與生產率增長相關的證據[9];Scordato等運用案例研究方法,利用歷史事件分析、半結構化訪談等方式分析政策組合對瑞典制漿造紙業可持續轉型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法規和個人許可等政策組合對于產業轉型至關重要[10];Ohrn分析美國稅收刺激政策對制造業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各州加速折舊政策對制造業投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11]。
有關產業政策對企業影響的評價如下:Kiyota等運用日本1956—1964年棉紡織企業的數據探究產業政策對企業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日本棉紡織產業政策有效控制了企業的產量,有助于建立穩定的市場結構,同時政策也限制了資源從生產力低的大公司向生產力較高的小公司流動[12];Aghion等利用1998—2007年中國大中型企業的數據,分析產業政策對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證明了當產業政策促進行業競爭時,會促進生產率的增長[13];Ramaciotti等分析兩類政策(硬性政策和柔性政策)對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新技術公司影響的差異性,研究結果表明柔性政策措施對于企業增長的影響程度大于硬性政策[14];Daniel分析生物基材料早期標準政策對現有企業和新進入企業利潤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現有企業為了滿足政策要求,會不斷地提升產品質量來增加利潤,而新進入企業提升質量的動力較低,基于研究結論,作者建議早期的標準政策相對寬松,才能對企業和社會福利產生積極的影響[15];Fernandez-Sastre等基于2009—2011年厄瓜多爾2851家公司的數據,運用實證模型分析公共采購政策和創新支持計劃對于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公共采購不會激發企業投資研發活動,而參與創新支持計劃則能夠對企業研發活動產生正向影響[16]。
有關產業政策對消費者影響的評價如下:Alonso等提出一種名義援助率方法,區分政策對價值鏈各個利益群體的福利影響,以巴基斯坦小麥行業政策為例,分析2000—2013年小麥價格和貿易政策對各個利益群體的影響,結果表明小麥政策使面粉消費者和貿易商受益,卻損害了種植者的利益[17];Knez等分析斯洛文尼亞電動汽車激勵政策對消費者的影響,研究表明,針對消費者的促進政策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消費者對低排放車輛的看法不同,而激勵政策未關注消費者的差異性,導致對消費者的激勵作用未達到預期目標[18];Shin等分析韓國可再生燃料標準政策對消費者偏好和支付意愿的影響,市場細分和敏感性分析的結果表明,消費者接受政策的意愿與其付出的成本相關,當成本過高時,消費者傾向于拒絕政策實施,因而研究者提議應該根據不同收入群體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政策來提高政策接受度[19];Yang等分析中國三種電動汽車激勵政策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影響,通過對269份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采用意愿是由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和對激勵政策的認知決定的,激勵政策措施要針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特征,采取差異化策略才能實現最優效果[20];Yoo等根據燃油經濟偏好性,將汽車行業的消費者分為普通消費者和選擇性消費者,使用線性回歸和聯立方程分析財務激勵措施對兩類消費者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稅收優惠措施對普通消費者有效,選擇性消費者對財務激勵措施不敏感[21]。
國內產業政策評價的研究主要圍繞產業政策對產業、企業和消費者影響的評價。典型的研究如下:朱明皓等運用綜合評價方法,從四個維度分析我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政策效果,研究發現汽車產業政策支持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2];蔣園園等分析2006—2016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實施效果,結果表明財政補貼和金融扶持政策促進產業增加值的提高[23];周珊珊等基于演化博弈的思想分析在不同市場環境及補貼政策下,高技術產業持續適應性創新演化,結果表明政府補貼政策促進高技術產業突破式技術創新[24];伍健等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政府補貼不僅能刺激企業的創新投入,還有助于企業獲得相關資源,促進創新產出[25];白旭云等以505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調研數據為基礎,分析稅收優惠政策和研發補貼政策對企業創新績效和創新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稅收優惠政策有助于創新績效和創新產出,而研發補貼則對創新績效和創新質量存在擠出作用[26];熊勇清等運用技術接受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車供需雙側政策對潛在消費者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雙側政策對潛在消費者感知易用性的影響有助于新能源汽車的接納,且供給側的作用效果高于需求側政策[27];宋妍等分析補貼和征稅政策對消費者選擇綠色產品的影響,結果表明兩種政策有助于綠色產品消費達到最優,但不同收入群體對兩種政策的傾向性有所差異,高收入群體傾向補貼,低收入群體傾向對高能耗產品征稅[28]。
1.2.2 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研究
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的研究,主要圍繞政策影響產業的方式和途徑展開。政策作用方式主要側重于采用何種政策工具影響產業發展,相關的研究如下:Zelenika等分析美國間接補貼對光伏產業的影響,結果表明如果將用于核工業的間接補貼用于光伏產業,到2050年會有更多的裝機功率和更多的能源產出,到2110年,太陽能累計發電量將比核能多提供48600 Twh,價值5.3萬億美元[29];Falck等評價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經濟集聚政策,結果表明該政策使目標行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可能性提高了4.6%~5.7%,與此同時,研發支出平均下降19.4%[30];Santos Alves等運用政策分析矩陣分析巴西生物柴油生產和使用技術的實施績效,研究表明該計劃中的減稅和補貼政策提高了生物柴油生產鏈的盈利能力[31];Szücs分析歐盟一項大規模研究補貼計劃對受補貼公司創新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產學研合作關系的影響,結果表明補貼計劃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開展,進而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32];Ezzat等運用三階段最小二乘似然不相關回歸(3SLS-SUR)法分析中東和北非國家電信行業限制競爭的政策對電信行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限制政策主要影響固定電話部門的績效[33];王登禮等分析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影響,結果表明加計扣除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顯著的稅收激勵效應[34];李香菊等分析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這兩種政策工具能夠刺激企業研發投入,財政政策有滯后性且長期激勵不足,稅收優惠政策在短期和長期均有效[35]。
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研究中分析政策作用途徑的研究如下:Joanna等分析國家和地方政策對促進本國風力渦輪機制造業的政策途徑,對政策支持機制的跨國比較結果表明,政策只有通過促進大規模、穩定的風電市場的發展,才能提升本國風電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36];Conrado等運用多準則分析和邊際成本曲線評估巴西建筑部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路徑,研究表明通過促進建筑業的能源效率和現場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傳播可實現政策目標[37];Paulo分析能源政策中技術中立和傾向于特定技術對實現成本收益的影響,通過分析可再生能源投資組合標準、上網電價以及拍賣成本效益,發現短期內考慮生命周期成本,技術中立具有更高的收益[38];Johannes等通過分析北歐257名交通和電力專家的227份半結構化訪談記錄,分析促進電動汽車采用的有效政策途徑,研究認為政策可通過降低消費者成本以及提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來提升電動汽車的采用率[39];Mariske等通過對比經合組織不同國家區域發展政策,認為創新和知識網絡是政策產生影響的中介,具有重要作用[40];羅斌等運用系統動力學探究房地產政策影響市場的傳導路徑,通過仿真模型發現房地產政策主要通過土地政策、稅收政策對市場供給和需求產生影響[41];韓超等認為產業政策通過資源的直接配置和企業間配置兩種作用路徑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42];劉湘云等探究科技金融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影響的作用路徑,研究結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過影響企業創新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43]。
1.2.3 政策量化研究
政策量化研究是采用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及文本可視化技術,對政策文本內容進行量化分析,揭示政策主題演化變遷、政策工具的組合與效果、政策主體的行動與關系等[44]。政策量化研究最早始于Libecap對美國礦產權法規政策的量化分析,作者通過構建量化指標對產權進行評估[45]。此后,Laver等將政策文本視為文字形式的數據,對英國、愛爾蘭和德國政黨有關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政策進行量化分析,探究其政策立場和政黨宣言[46]。Klüver運用定量文本分析方法,通過對比歐盟利益集團政策立場和最終政策輸出,評估利益集團的影響力[47]。Quinn等構建美國立法演講的主題模型,通過單詞的使用推斷演講中涵蓋的主題類別,并運用該模型分析1997—2004年美國參議院議程,揭示美國民主議程的動態變化[48]。Colditz等通過對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有關控煙政策文本進行編碼,分析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互動和影響結果,結果表明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不清晰的概念界定限制了對水管煙的管控。Huang等構建基于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的政策網絡,通過分析政策網絡節點的特征向量中心性特征確定核心政策目標和核心政策工具,分析政策主題的變遷,并以中國核能政策文本為例驗證該政策量化方法的可行性[50]。
國內有關政策量化分析可追溯到21世紀初,潛偉等運用科學計量學方法,以《宋史》中有關科學技術內容文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句頻的分析構建宋朝統治者對科技的關注度指標,并分析宋朝統治者在科技領域的關注主題及變化[51]。此后,有關政策量化研究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歸納總結,可知國內有關政策量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通過對政策的量化,分析政策主題的演進、政策工具的使用特征;二是通過政策的量化,探究政策及其特征對政策實施效果的影響。第一類相關研究如下:劉云等通過對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相關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梳理不同階段政策演進特征[52];楊慧等運用LDA主題模型,對中國、美國以及歐盟氣候政策文本進行語義主題挖掘,從主題內容和強度演化分析氣候政策法規的演化規律[53];祝鑫梅等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我國254項標準化政策文本進行量化分析,研究不同階段標準化政策的主題演化[54]。第二類相關研究如下:彭紀生等以我國技術創新政策為例,在明確政策量化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政策目標協同和政策措施協同的計算方法,并分析政策協同演變對經濟績效的影響[55];徐喆等提出政策組合特征的測算方法,并運用負二項回歸,分析政策組合特征對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56];張國興等從政策力度、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標三個角度,量化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實證分析單項政策及多項政策協同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57];王曉珍等從政策形式、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對我國風電產業創新政策進行量化評分,在此基礎上分析單項政策工具和政策工具組合對技術創新的影響[58]。
1.2.4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研究
國外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研究[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以TI=(“electrical vehicl?”or“new energy vehicl?”)and TS=polic?,文獻類型為Article、Proceeding Paper和Review,共檢索到文獻80篇,檢索時間為2019年8月31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分析不同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Ahman分析日本政府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所施行的綜合性策略[59];Zhou等對比分析美國、中國、日本以及歐盟有關插電式電動汽車財政政策的差異性[60];Broadbent等介紹歐洲和美國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最佳實踐及經驗教訓,作者認為不同國家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政策,如果盲目使用金融政策,則會阻礙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61]。②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于消費者采用新能源汽車的影響。Gallagher和Muehlegger[62]、Hackbarth和Madlener[63]、Sang和Bekhet[64]、Helveston等[65]、Langbroek等和Lévay等[66]的研究證明金融激勵政策及其他社會經濟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采用有積極的影響;Sierzchula等利用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對于消費者采用新能源汽車的影響,研究表明除了經濟激勵政策之外,充電站的數量以及電動汽車制造廠商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新能源汽車采用率有正向的影響[67];Morton等發現倫敦免除交通擁堵費與混合電動汽車的采用率存在正相關關系;Egbue和Long的研究表明在消費者擔心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情況下,補貼和稅收抵免對新能源汽車的采用率影響不大[69]。③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有效性的研究。Li等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技術研發以及市場推廣三類政策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偏好關系方法分析產業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支持[70];Melton等提出一個綜合短期和長期影響的評估框架來分析需求和供給政策,并用該評估框架分析加拿大十個省份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有效性[71];Kwon等分析不同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偏好差異,并建議政府應根據消費者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72];Yu等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政策的組合使用有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73]。
國內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研究[CNKI中搜到90篇文獻,檢索條件:ISCI收錄刊=Y,或者EI收錄刊=Y,或者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或者CSCD期刊=Y,同時滿足②題名=新能源汽車,或者title=中英文擴展(新能源汽車,中英文對照),同時滿足③題名=政策,或者title=中英文擴展(政策,中英文對照)(精確匹配),檢索時間2019年8月31日]主要包括三類:①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演化歷程、政策類型以及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陳軍和張韻君基于政策工具和產業價值鏈的二維政策分析框架,梳理了2001—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點[74];郭隨磊以政策文本為切入點,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工具、屬性、目標以及執行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后導致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工具執行過程出現問題[75];李珒等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宏觀戰略、行業規范以及市場推廣階段),并分析不同階段的政策側重點以及使用政策工具的差異性[3];郭本海等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工具劃分為規劃引導、財稅支持、技術規范以及行政監管四類政策,并從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入手,分析政策對相應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用[76]。②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對比分析及經驗總結。盧超等對比分析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金磚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特征[77];張鐘允等、陳翌等分別探究了日本、德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實施情況[78,79];曾耀明等、孫俊秀等、劉蘭劍等、鄧立治等分析不同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以及對我國的啟示[80-83]。③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頒布實施對于不同政策客體(企業、市場、消費者)的影響。盧健等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優惠稅率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的激勵作用[84],李禮等利用最小二乘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車財政政策對消費需求的影響,結果表明財政政策對消費需求有積極的影響[85];郭雯等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組合對領先市場的影響[86];熊勇清等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供需政策對消費者的影響[27];高秀平等分析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對于企業盈利能力及償債能力的影響[87];鄭吉川等分析雙積分政策與補貼政策的組合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88]。
1.2.5 研究評述
通過對產業政策評價、產業政策作用機理、政策量化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國內外文獻梳理歸納可知,產業政策評價研究領域中,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討了產業政策實施效果、對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影響等,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有關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效果評價、產業政策作用機理、政策量化研究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研究仍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研究中尚未闡述不同政策工具對產業績效的作用規律。目前產業政策影響產業的機理研究多集中在探討具體政策(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對于企業的影響,以及通過分析政策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來判定政策的傳導機理[89]。盡管有學者提出了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的研究框架[90],但不夠系統和全面,且未運用數據進行有效的驗證。因此,有必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明確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為政策的完善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在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作用主體及主體行為機制的基礎上,運用多主體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政策工具及不同類型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規律。
(2)產業政策評價研究中忽視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的影響,這不利于針對不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主體制定有效政策。不同產業政策工具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有所不同,所呈現的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主體的影響效果也各有差異。產業政策評價研究中,較多關注具體政策對產業影響的研究,而忽視政策的特性也會影響實施的效果。盡管已有學者開始關注政策特征的研究,但無論是對政策特征量化的方法,還是對政策影響對象的細分,都有可進一步探究的空間。為了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政策科學理論,在優化產業政策特征量化指標的基礎上,運用非平衡面板數據模型和VAR模型分析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的影響。
(3)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研究中忽視基于公眾感知的效果評價。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研究多集中在對產業政策發展歷程、政策特點,政策對于產業發展、企業績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政策的實施對消費者需求的影響,而較少關注政策實施后公眾對政策的感知,以及如何通過政策感知完善相關政策。而基于公眾感知的政策效果評價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可以從公眾的角度發現現有政策制定以及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后續政策的完善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公眾的政策感知也能反映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改善產品、完善配套設施提供參考。公眾作為重要的政策客體,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實施效果的評價及情感態度,是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公眾作為需求端能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拉動力,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現有研究對公眾政策感知研究的忽視,本研究基于公眾參與理論、數據科學研究理論,以及公眾感知本原理論,構建基于網絡信息挖掘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研究框架,從公眾政策感知的角度分析政策實施效果,為完善相關政策提供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