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數據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研究
- 王小麗
- 3524字
- 2024-12-23 17:53:02
1.3 研究設計
1.3.1 研究思路
針對目前該領域實踐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即產業政策效果評價研究基礎、產業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影響效果評價以及面向公眾的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其基本思路是:“確立評價基礎→基于經濟數據的效果評價→基于公眾感知的效果評價”。首先,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基礎,主要包括政策特征量化分析、產業政策作用機理分析,為后續政策評價奠定基礎;其次,基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數據和產業經濟數據對政策效果進行評價,探究政策綜合性、多樣性和協同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影響;最后,從公眾感知的視角,采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方法,評價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實施效果。三方面主要研究內容是從政策評價基礎構建到政策對產業績效的效果評價,再到公眾感知的政策效果評價,由此依次展開。通過對三方面研究內容的分析,不僅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還能確定當前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影響的差異性,并把握公眾對產業政策實施效果的感知,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完善提供參考。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評價研究基礎包括:一方面,基于政策科學理論,在對產業政策量化的基礎上,提煉政策的三個特征(綜合性、多樣性和協同性),并采用恰當的方法對政策特征指標進行量化;另一方面,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運用多主體仿真模型,在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作用環境、政策主體、政策資源以及主體行為規則的基礎上,構建產業政策作用機理仿真概念模型,運用AnyLogic仿真平臺,模擬政策對產業績效的影響過程,根據仿真結果揭示產業政策作用機理。政策特征的量化和政策作用機理的分析為政策效果評價奠定基礎。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的影響評價研究,是在明確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后,進一步探究產業政策內部特征對產業績效的影響效果,兩部分研究在邏輯結構上是遞進關系。產業政策特征影響產業績效的效果評價研究,為進一步了解產業政策影響產業績效的方式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本部分研究的思路是:在提出產業政策特征(綜合性、多樣性和協同性)的基礎上,運用非平衡面板數據模型探究產業政策本身特征是否會對產業鏈不同主體績效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差異性。在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影響存在滯后性時,運用VAR模型分析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的滯后影響情況。本部分研究,不僅豐富了政策特征研究的內容,而且通過分析產業政策對不同主體影響的差異性,為提高政策制定的精準性、有效性提供參考依據。
基于公眾感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是對政策效果評價的補充。運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從網絡信息中提煉出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感知與反應,從公眾的視角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執行效果,并從中發現當前政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首先,確定公眾對產業政策感知的研究框架;其次,分析公眾感知的具體內容,包括感知重要話題、關注度分布以及重要熱點話題的情感分析,從而把握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反應,為完善落實產業政策提供決策支持。
1.3.2 研究內容
本研究圍繞基于多源數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展開,主要包括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基礎、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的影響效果和公眾感知的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理論基礎,包括第1章、第2章。首先,介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對產業政策評價、產業政策作用機理、政策量化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國內外研究進行綜述,明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可以改進的內容,進而確定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創新點;之后,界定產業政策及政策評價的內涵、產業績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構成以及多源數據,明確后續研究的邊界。
(2)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第3章、第4章。第3章內容闡述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量化的過程,包括政策文本的獲取、政策量化的維度以及政策特征的量化指標及方法。第4章內容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作用機理:首先,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研究框架;其次,明確產業政策作用環境和主體等,進而構建產業政策作用機理仿真概念模型;最后,基于多主體仿真模型,運用AnyLogic仿真平臺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
(3)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的影響效果評價研究,主要包括第5章、第6章。第5章基于非平衡面板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綜合性、多樣性和協同性對產業鏈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影響。第6章是第5章內容的延伸,運用VAR模型分析產業政策特征對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滯后影響效果。
(4)基于公眾感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是本書第7章的內容。從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感知的角度,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首先,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研究框架,詳細介紹研究框架的理論基礎、內容及流程;其次,系統地分析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感知情況,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公眾感知的一般特征分析、公眾感知的重要話題識別、話題關注度分析,以及對重要熱點話題的情感評價,進而發現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反應;最后,詳細分析研究的結果。
(5)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建議,是本書第8章的內容。根據新能源產業政策作用機理研究結論、產業政策特征對產業績效的影響結果,以及公眾感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效果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完善提供參考。
(6)對全文研究內容進行總結,給出研究結論,并針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1.3.3 研究方法
(1)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最早產生于傳播學。美國傳播學者Bernard Berelson認為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將用語言表示的文獻轉換為用數量表示的資料,在進行分析時,排除主觀判斷,從已有材料出發,提煉出反映文獻內容本質的量化特性。由于內容分析在分析非結構化文本時,能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被廣泛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研究。
本研究將內容分析法運用到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量化分析中,根據研究的問題確定對政策文本進行內容分析的角度,制定量化的標準,從政策力度、政策工具兩個維度對政策內容進行量化,然后運用統計方法對政策特征進行量化分析。
(2)多主體仿真
多主體仿真(Muliti-Agent-Based Simulation)以復雜適應性為基礎,采用“自下而上”的建模思想,強調仿真系統中的微觀個體,通過消息機制鏈接個體,進而形成宏觀仿真系統的構建[97]。其建模思路是將社會系統中的機構個體或行為人作為具有自主決策、擁有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主體,然后根據主體的實際行為設計仿真主體的行為規則,通過仿真系統中主體的相互作用來研究整個系統的作用規律。多主體仿真建模在復雜系統研究問題中應用廣泛,尤其適用于多交互、自治性強、多個主體構成的復雜系統。
本研究運用多主體仿真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政府、產業鏈不同位置上的企業、消費者等作為主體,通過分析各主體的行為規則屬性,呈現政策對產業影響的作用過程,根據仿真結果挖掘產業政策對產業績效的作用機理,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3)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調查、觀察獲得大量事實、數據,利用統計推斷的理論和技術,并經過嚴格的經驗檢驗,運用數量模型對研究問題進行數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問題的本質聯系。實證研究方法回答的是“是什么”或“怎么樣”的問題[98],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得到的結論是可檢驗、可確證的。實證研究方法來源于實證主義(Positivism)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將現象當作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實證的”。
本研究根據研究的問題及研究對象的特點,以新能源汽車產業數據和政策量化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非平衡面板模型和VAR模型分析政策對新能源汽車上、中、下游產業績效的影響以及滯后效果。
(4)文本挖掘
文本挖掘(Text Mining)又稱文本數據挖掘(Text Data Mining)或文本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 in Texts),以非結構化的語言文本為挖掘對象,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大規模的文本集中提出隱含的、未知的、潛在有價值的信息的過程[99]。文本挖掘針對非結構化的自然語言文本,包括在線新聞、社交網絡信息、科研論文、專利信息等電子化信息。文本挖掘涉及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綜合使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統計學和可視化技術等。早期相關的研究關注文本挖掘的模型、文本特征的抽取等,目前已拓展到政策研究領域。
本研究主要運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從社會網絡信息中分析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感知和評價,包括感知話題的類型、話題語義結構、重要感知話題的識別、關注度分析以及情感分析等。
1.3.4 技術路線圖

圖1-1 本研究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