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4 中國雙碳目標面臨的挑戰

中國20多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碳排量約占全球總碳排量的1/3,仍面臨巨大的國內與國際挑戰。

(1)全社會全部物料、產品和服務的碳足跡數據獲取困難。

全社會物料、產品和服務種類多,按數十億計,且各有自身特有的碳足跡數據。由于商品種類繁多,產業鏈冗長,所以收集和發布碳足跡數據成本高、難度大。

碳足跡基礎數據是動態的。同一種產品各企業生產的碳排放量不一致,同一個企業因生產技術和工藝改進也是動態的,獲得近期社會平均水平的碳排放量很困難。又因數量眾多,數據采集是一個系統性難題。

缺乏各類物料、產品和服務的碳排放因子的準確值,缺乏各組織的碳足跡動態數據,將帶來以下難題:

a)評估項目計劃、工程設計方案、技術方案的碳排放情況困難。

b)頂層政策和行業政策工具設計困難。

c)綠色金融難以發揮更好的作用,選擇項目和投資項目困難。

d)碳排放責任分解和碳減排任務分解困難。

(2)政策工具選擇和推行困難。

政府希望通過征收碳稅和碳排放配額制度來加快推進企業減排,由于缺乏碳足跡完整準確的基礎數據,很難判斷碳稅和碳市場哪個更有效,推進緩慢。

a)政府碳定價(碳稅稅率和碳排放權價格)極為困難,對眾多產品和行業合理定價面臨挑戰。

b)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方法很難設計,很難平衡各方利益。

c)運營過程的管控難度大。如何防止碳數據造假,管控成本(MRV)十分高昂;管控過程中公平性和廉政問題難以控制。

(3)如何建立面向碳中和目標的碳市場,頂層設計該如何升級。

當前碳市場發揮的作用還相當有限。自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已10年有余,全國各地共建立8個省碳排放交易試點,截至2022年底,累計成交額僅為161.46億元。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建立后,交易規模仍然較小,截至2022年底累計成交額為104.75億元。目前的國內碳市場,在整個碳中和體系中起到的作用還很小。因為缺乏有效的學術理論指導,中國一直在效仿西方國家的碳市場方案。碳市場頂層設計沒有指向碳中和終極目標,在碳排放權配額上面打轉,所以難以做大規模,難以在碳減排上起到關鍵作用,也難以解決政府和集團、國家和地區之間碳減排的利益沖突,實現市場的統一。

(4)如何獲得更多綠色金融投入。

中國實現“3060”目標需要約200萬億元的投資。資金從何而來?這樣的巨額投入光靠財政投入是不現實的。如何不成為宏觀經濟的巨大負擔,如何形成對綠色投資者的有效激勵,需要一系列突破性設計,掌握碳的大數據、全面創新碳市場頂層設計是兩大關鍵。

(5)如何更低成本、更快、更有效推動全社會減碳。

中國要實現“3060”目標,必須發動全社會加入碳減排,包括每一個有碳排放的社會組織和全體消費者。目前只能抓住少量的煤電企業等碳排放大戶做工作,效能遠沒有發揮出來。當前的局面是前端的企業承受了碳減排成本的壓力,后端產業鏈和消費者卻對碳減排并不在意。前端企業的碳減排自身空間已不大,它的生產和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整個產業鏈決定的。

每個組織、企業和個人只要有耗能,只要使用的前端供應商的物料、服務內含了碳排量,就都是碳排放者,都應承擔碳減排的責任,并發揮碳減排的作用。碳排放產生的第一原因并不是投資和生產,投資和生產最終是為了消費。因此減碳的責任者應該是每個組織、每個企業、每個人,我們的碳減排管理應該盡快延伸到全社會的每個組織、企業和全體消費者。

為實現雙碳目標,迫切需要加快全社會碳減排體系的建設,但目前的碳減排體系基本只覆蓋了煤電行業,且面臨較多問題,關鍵是缺乏理論思想的指導。

(6)氣候問題可能成為影響我國國際關系的變量。

從2022年11月20日閉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情況來看,氣候問題逐漸成為國際關系中的重大議題,出現了對中國不利的情況。歐美利用氣候問題向中國問責,拉攏調唆氣候問題受災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向中國索賠,給中國施壓。

(7)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每年進展如何向全世界報告。

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碳排放大國,也早已成為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焦點。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速度將被全世界實時緊盯。中國必須每年拿出減碳實際成效,成果數據要準確、翔實、可信,有說服力。這勢必要求中國要有一套既成果可觀,又有說服力的數據系統。

(8)碳關稅應對和發展低碳經濟。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經啟動,2023年開始試運行,我們要有明確的對策和方案。我們現在除了聯合發展中國家據理力爭外,并無系統化的應對舉措,這可能使我們的出口貿易面臨更多阻礙。

國際碳關稅對我們的低碳經濟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后的中國出口產品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價格低質量好,還必須是低碳產品,甚至是零碳產品,并且能拿出可信的碳足跡數據,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作為制造業大國,國際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我國的影響有利有弊,但在我國缺乏有效碳減排體系的情況下,目前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負面影響。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

一是中國也是一個巨大的產品和資源進口市場,有巨額的化石能源進口總量,碳關稅的影響是可以大量對沖掉的。

二是一旦中國構建好了自己的碳減排管理體系,可以提升氣候問題國際話語權。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建立碳足跡大數據系統,建立完善的碳市場體系,在消費者責任機制下,消費國反而應該承擔碳減排的主要經濟責任。

三是可以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碳關稅最終比的是經濟質量,高碳排放的產品將受到壓制,低碳經濟將大行其道。中國的經濟質量提升需要這樣的倒逼機制,需要及早去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的變化,變被動為主動。

(9)如何應對國際綠色能源和碳中和技術產業鏈的競爭。

全球進入碳中和時代,綠色能源技術與碳中和相關技術市場將形成龐大的產業鏈,是全球新經濟的制高點。中國當前在光伏、風能和特高壓輸電方面已經有顯著的領先基礎,如何在全球加快拓展市場,提升市場份額,對中國后續提升國際綠色能源產業地位相當關鍵。如何在碳存貯、CCUS等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對中國碳中和進程非常重要。

(10)如何更好地轉型能源結構,提升再生能源占比。

實現雙碳目標,降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幅提升再生能源占比是關鍵。當前我國化石能源占比85%左右,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要在整個能源消費體系里占到80%。

問題在于我們大量煤電投產時間不久,退出難度較大。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包括輸電網、儲能設施建設有待時日,要盡快籌集資金,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俄烏沖突讓各國重新意識到能源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我國的化石能源對外依存度很高,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70%左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50%左右。中國煤炭資源相對來說較為豐富,但是資源有限的問題也很突出。從資源安全角度出發,中國也要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在當前國際局勢和氣候問題的挑戰下,若能平衡好傳統能源投資退出,加快能源轉型進程,不僅有利于加快碳中和進程,還能大幅提升能源戰略安全度。可再生能源是本地資源,當考慮能源戰略安全時,也應該把可再生能源納入。可再生能源未來很大一部分是分布式的,分散安裝。一個小型炸彈可以定點炸毀煤電廠,化石能源的運輸安全度也不高,而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更有韌性。

(11)如何提升我國在國際綠色金融市場上的地位。

實現全球碳中和,全球相關投資將超過200萬億美元,這蘊含著巨大的全球綠色金融市場機遇,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巨大挑戰。我們需要在游戲規則制定、市場主導權和定價權方面積極爭取,才能獲得更多主動權。這考驗中國人的智慧。只有設計更好的行動路線圖,才能轉變當前被動應對的狀況。

(12)如何盡快提升我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全球地位。

在30多年的國際氣候問題爭斗史中,中國在學術上有影響力的成果并不多,在游戲規則制定上影響力一直較小。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各條線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是非常迫切的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洛隆县| 鄂温| 杭州市| 嘉鱼县| 越西县| 元朗区| 高邑县| 城步| 伊吾县| 芜湖县| 格尔木市| 昭平县| 长兴县| 三原县| 涟源市| 辽中县| 宝鸡市| 海门市| 攀枝花市| 江华| 宣化县| 敦煌市| 望奎县| 临澧县| 永靖县| 贡山| 寿光市| 荔波县| 明星| 积石山| 屯留县| 集贤县| 呼图壁县| 固阳县| 汾西县| 巴林右旗| 东至县| 富阳市| 佛学|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