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
- 楊寶明
- 3473字
- 2024-12-18 17:14:56
1.4.3 中國碳中和進程取得的成就
(1)中國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
根據IEA的報告,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碳排強度持續下降,至2021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已降至0.45噸CO2/千美元,但在主要經濟體中碳排放強度依然最高(見圖1-10)。
根據中金公司研究測算,2020年中國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累計少排放CO2約58億噸;2011年至2020年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8.7%;根據生態環境部《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初步核算的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20年下降3.8%;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按2020年價格計算)比2021年下降0.8%。
中國能源結構中煤電占比高,大量工業基礎設施標準還較低。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承擔了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體系很重的生產部分。中國在碳減排方面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2)生態環境建設和碳匯能力提升。
①中國40年: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
中國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在森林和土地利用方面采取切實保護措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23年3月,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完成造林383萬公頃,種草改良321.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萬公頃。《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全年發布“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各類盡責活動262個。目前,中國森林面積為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為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50.32%。
②空氣污染減排量:中國7年完成美國30年目標。
2022年6月14日,彭博社發布報道《中國7年空氣污染減排量與美國30年減排量相當》(China Reduced Air Pollution in 7 Years as Much as US Did in Three Decades)。彭博社引用了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數據稱,2013年至2020年,八年內,中國空氣中有害顆粒物的數量下降了40%,幾乎相當于美國自1970年頒布《清潔空氣法案》之后30年污染程度下降44%的成就,這是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空氣污染領域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得到國際輿論的認可,殊為不易。
(3)綠色能源占比快速提升與綠色能源技術發展。
①綠色能源占比不斷提升。
中國能源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清潔能源生產較快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
2022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25億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較2021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其中,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運在建核電機組77臺、裝機8335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較2021年提高1.7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CO2排放約22.6億噸。
②綠色能源技術產業世界領先。
我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全球新能源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約70%的市場份額。2022年,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CO2約5.73億噸。
我國光伏行業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優勢,產業配套完備、上下游形成聯動效應,產能產量優勢明顯,這是支撐產品出口的基礎。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創新,技術優勢領先全球,為抓住國際市場機遇奠定了基礎。此外,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2022年光伏組件出口量達到154.8吉瓦,相較2021年增長74%;出口額為423.75億美元,同比增長65.45%,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為20多個國家實現光伏平價上網提供了支撐。
中國風電產業覆蓋技術研發、開發建設、設備供應、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等方面,一條國際業務鏈已基本成型。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22年,我國新增風電機組出口(發運)容量為229萬千瓦,累計出口(發運)容量已達1193萬千瓦,出口設備已遍布全球5大洲共49個國家。
根據IEA發布的《2023年能源技術展望》,報告統計了截至2021年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產能數據,包括海上風能、陸上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我國的產能占全球比重均超過50%。海上風能產能全球占比70%,細分至塔筒占比53%,機艙占比73%,葉片占比84%;陸上風能產能全球占比59%,細分至塔筒占比55%,機艙占比62%,葉片占比61%;太陽能光伏產能全球占比85%,細分至硅片占比96%,電池占比85%,組件占比75%;電動汽車產能全球占比71%,細分至陰極材料68%,正極材料占比86%,動力電車占比75%,電動車占比54%;燃料電池卡車產能全球占比47%,細分至卡車占比45%,電池系統占比48%;熱泵產能全球占比39%;電解槽產能全球占比41%(見圖1-11)。
(4)特高壓輸電網技術和世界能源互聯網。
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個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總長度為4.8萬公里;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1.4億千瓦,累計送電量超過2.5萬億千瓦時。其中,中國建成了從新疆準東到安徽皖南1150千伏的工程線路,輸送距離長達3300公里,是目前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四項世界第一”(見圖1-12)。

圖1-11 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技術產能的全球占比
數據來源:根據IEA報告繪制

圖1-12 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新疆段線路實景
2022年5月,世界首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云(南)廣(東)特高壓直流工程,累計向廣東珠三角負荷中心輸送云南清潔水電突破3000億度,相當于節約標煤8640萬噸,減少CO2排放2.3億噸,減少SO2排放166萬噸,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83萬噸,減少粉塵排放4320萬噸。這對優化東西部資源配置,實現東西部資源互補,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裝備制造能力,搶占了特高壓戰略、技術、裝備、標準的制高點。國家電網公司先后組織數十家科研機構和高校、200多家裝備制造企業、500多家建設單位、幾十萬人參與特高壓研發建設相關工作,累計攻克了310項關鍵技術,主導編制國際標準75項、國家標準788項。我國在特高壓技術方面有絕對領先的地位,這將在今后的能源互聯網革命和全球碳中和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5)碳市場和綠色金融發展。
中國一直在努力探索碳市場機制對全國碳減排的關鍵作用,在全國八個省進行了長達八年的碳市場試點。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CO2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成交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為5088.95噸,總成交額為28.14億元。其中,掛牌協議年成交量為621.90萬噸,年成交額為3.58億元,最高成交價為每噸61.60元,最低成交價為每噸50.54元,本年度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每噸55.00元,較上年度最后一個交易日上漲1.44%。大宗協議年成交量為4467.05萬噸,年成交額為24.56億元。
截至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2.30億噸,累計成交額為104.75億元。2022年12月22日,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大關。

圖1-13 全國碳市場2021年、2022年交易數據
數據來源:上海市環境能源交易所
2022年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1—2月、11—12月成交量分別占全年總成交量的19%、66%。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碳市場體系建設方面,通過進一步完善碳市場機制形成碳定價后,每個市場主體的行為模式都將受到影響,從而改變企業的利潤觀,使低碳技術轉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6)國際認可。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在國際社會飽受壓力。但中國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應對,也收獲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提出“3060”目標后,包括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美國財政部原副部長蒂姆·亞當斯(Tim Adams),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原主席阿代爾·特納勛爵(Lord Adair Turner),法國經濟財政部前部長埃德蒙·阿爾潘德里(Edmond )在內的眾多外方專家均表示,中國的碳中和承諾意義重大,顯示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負責任態度令人振奮與欣喜。
2023年2月21日,諾貝爾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先生,由于其在全球合作及氣候變化上的貢獻,獲頒“2022年諾貝爾可持續發展基金會年度特別獎”。解振華先生代表中國出席歷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在協調各方立場,達成共識與合作方面,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解振華表示,這既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貢獻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