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
- 楊寶明
- 861字
- 2024-12-18 17:14:52
1.1 全球碳中和目標
當前在氣候問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是全球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氣候相關年度會議,也稱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COP)。COP大會是在UNFCCC框架下每年舉行的會議,旨在每年召集UNFCCC的締約方國家,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15年12月12日,195個國家在巴黎召開的COP 21大會上通過了《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統一安排。《巴黎協定》第二條明確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巴黎協定》第四條第一款中提出“為了實現第二條規定的長期氣溫目標……在平等的基礎上,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源的人為排放與匯的清除之間的平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于199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聯合成立,旨在研究和評估氣候變化問題,包括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
2018年10月,IPCC發布了《關于全球升溫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的影響》(Special Report: Global Warming of 1.5℃)的特別報告。報告指出,21世紀末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之內,需要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快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變化。報告發現,與升溫2℃相比,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之內明顯惠及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減少長期或不可逆轉的風險。報告稱,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之內,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中實現“快速且具深遠影響的”轉型。到2030年,全球人為CO2凈排放量必須比2010年的水平減少約45%,到2050年前后實現凈零排放。這意味著需要去除空氣中的CO2來平衡剩余的排放。同時,IPCC也強調了將氣候變暖控制在1.5℃之內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1.5℃之內的溫控目標以及與此相對的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成為全球碳中和的目標。

圖1-1 1.5℃ VS 2℃ 全球變暖的氣候影響
數據來源:IPCC,可視化制作: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