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將仁心變為行動
- 良善之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935字
- 2024-11-04 14:57:33
這一段話亦出自上封信。針對兩弟言及家中已負債千兩,不應再拿出四百兩贈人的話,曾氏說家中負債情況他不清楚,若真的如此,則送人一事就不會提了,但現在或許族戚們都已經知道,不便改口,則只能聽從老人們的意見。接著,曾氏寫出這段話。這段話里有三個重要的詞,即仁心、疑心、私心。曾氏說,當人生發出仁心時,就要立即將這個好的心愿化為實際行動。不然,疑心、私心便很快產生,好事就做不成了。讀完這段話,給人的感覺是,仁心不及疑心與私心強大,三者中只有仁心一者獨存的話,才能辦好事。一旦三者并存,一定是后兩者聯合起來取勝。
孟子說“仁者愛人”,“仁心”的最大體現便是愛別人之心,“私心”恰恰是與“仁心”相對的愛自己之心。人的私心即愛自己之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不需要任何人的指點便自發滋生。“仁心”卻是要經過長期教育和培植之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地才會自覺地擁有,故而“仁心”不敵“私心”。“疑心”的產生則是源于社會的影響。人在“私心”的導引下,會做出種種只利于自己而不考慮別人的事。人的這種心態一旦形成一種社會現象時,這種社會現象又反過來對別人的思維做出干擾,干擾的結果便是導致“疑心”的產生,故而“疑心”也是與“私心”緊密相連的。“私心”本就強大,再加上“疑心”,兩者聯合,力量便愈加強大。“仁心”在它們面前處于下風,則是很自然的事。曾氏洞悉此種人情,指出在“仁心”生發時,趁著“疑心”尚未起,便要一鼓作氣,將“仁心”貫徹到實際作為中,因為只有實際作為才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曾氏這段話的最大意義,在于給人們找出一個克服人性弱點的良法。
事實上,曾氏的這點“仁心”,也沒有敵得過家中眾人一致的“疑心”與“私心”。“四百兩銀饋贈戚族”一事,湘鄉老家一直未給京師寓所一個明確的信息反饋,估計沒有照辦。
原文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乖矣。
譯文
凡是仁愛的念頭一旦生發,必須一鼓作氣,盡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將它落實到具體作為上,稍微有點轉念出來,則疑心產生,私心也跟著產生。疑心一生,則考慮計較就多起來,在送出與拿進這兩方面便會變得小氣;私心一生,則好惡上出現偏差,對事情輕重的處置便會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