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宜求缺
- 良善之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2866字
- 2024-11-04 14:57:33
這一大段話,出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給國華、國荃兩弟的信。這是一封較長的信。它的背景是曾氏于先一年充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得到一筆較為豐厚的報酬,于是寄一千兩銀子回家,囑咐以其中六百兩作為還債及家中零花之錢,剩下的四百兩則拿來饋贈戚族。曾氏的這個安排遭到諸弟的反對,他們不同意在家里仍舊銀錢拮據的時候分出這么大一筆數目來送人。在長沙讀書的國華、國荃給大哥寫信說明他們的觀點。曾氏接到兩個弟弟的信后,寫了這封信。關于曾氏的這封信,《齊家之方: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議論,這里就不再多說了。這段話之意重在將曾氏“求缺”的思想介紹給讀者。此次評點,就來多說幾句“求缺”。
居京師期間,曾氏寫過一篇名曰《求闕齋記》的文章。闕者,缺也。文章一開頭便說:“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剛浸而長矣,至于八月有兇,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信中說“兄嘗觀《易》之道”,可見曾氏的求缺思想是來自《周易》的啟發。人們讀《周易》,通常都很容易感受它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陽剛強健的觀念。其實《周易》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也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曾氏讀《周易》時,看出了這種思想,并且對他有很大的觸動和啟迪,他用“盈虛消息之理”來表述之。
曾氏以“盈虛消息”的眼光來看待宇宙間的事物: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天地萬物“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他認定這是一條帶普遍性的規律,并因此而領悟到,人類社會也受這條規律的支配。不可能只盈不虛,只息不消,而是如同宇宙間的事物一樣,盈滿后即出現虛缺,長息之后即為消減,曾氏于此進一步悟出,盈滿是瞬間片刻的狀態,虛缺則是經年累月的常態,若拼命追求盈滿,緊接而來的虛缺,就將會給人帶來沮喪。而這種追求,從思維方式來講,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因為它近于貪婪,而保持具有虛缺的常態才是與規律相符的觀念。曾氏因此而更進一步想到,對于一個境遇良好的人來說,要有意識地求得缺陷,如此方可形成平衡的態勢,從而將良好的境遇長久保持。
這是曾氏從《周易》中對自然界“盈虛消息”的觀察而施之于人世的領悟,其實,也很可能是作《周易》者在洞悉人情世故后,借助天文地理來啟示讀者。認真讀書的人,則可以通過天文地理來悟到作者的深邃用心。《系辭》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其中所透露的,便是此中信息。筆者認為,自然界的陽極而陰,與人世間的盛極而衰,在內在的因素中確有相通之處。這種內在的因素極有可能便是無論宇宙還是社會,都需要有一種制衡的力量。在此力量的約束下,達到對稱平衡。宇宙或社會,也只有在對稱平衡的狀態中才能形成穩定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盈虛消息”確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大智慧,仔細咀嚼,慢慢體味,它是可以給我們很多收益的,真正明白這個大智慧后,人生當有境界意義上的升華。
原文
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存焉,雖圣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日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來書有“區區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已厚于我兄弟乎?兄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于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齋。蓋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則區區之至愿也。家中舊債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辦,諸弟所需不能一給,亦求缺陷之義也。內人不明此意,時時欲置辦衣物,兄亦時時教之。今幸未全備,待其全時,則吝與兇隨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賢弟夫婦訴怨于房闥之間,此是缺陷,吾弟當思所以彌其缺而不可盡給其求,蓋盡給則漸幾于全矣。吾弟聰明絕人,將來見道有得,必且韙余之言也。
譯文
舉凡興盛與衰落都體現在氣象上。氣象旺盛,盡管饑餓也感覺快樂;氣象衰敗,盡管溫飽也會令人擔憂。現在我們家正處在全盛的時候,而賢弟認為區區數百兩銀子是很小的一筆錢,夠不上一個數目。假如賢弟處在楚善、寬五的位置,或者處在葛、熊兩家的位置,賢弟能夠安心過得了一天嗎?人所遭遇到的處境是富是窮是順利是多挫折,這是有天數安排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天可以使我今天處在富裕順利的境地,也就可以使我明天處于楚善、寬五的境地。君子處于順境時,常戰戰兢兢地覺得老天特別厚待我,我應當用自己的多余部分彌補別人的不足處。君子處于逆境,也常戰戰兢兢地覺得老天厚待我;并不是真正地厚待,而是與那些更糟糕者比,我已得到厚待了。古人所說的“處境要看不如我的”,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來信中有“區區千金”四個字,豈不是太不知上天已經厚待我們兄弟了嗎?兄曾經研究過《周易》的大道理,琢磨宇宙間盈虛消息的規律,從而知道人生在世是不可能沒有缺陷的。太陽升到中天后便開始西斜,月亮圓滿后隨即虧缺,天有它的不足,地在東南邊缺失,沒有總是完美而不虧缺的。《剝》卦之后緊接著的是《復》卦,君子認為這是可喜的。《夬》卦出現后,《姤》卦便跟著來了,君子認為應該產生危機意識。所以,在遇到吉利的時候,常會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兇危;在遭到兇危時,則又會因警惕自省而走向吉利。故而君子只知道有警惕自省。存警惕自省的意識,以保守它的欠缺,而不敢去追求圓滿。小人則常常追求圓滿,圓滿一旦得到,恥辱和兇危也便隨之而來了。多數人常常有缺陷,而我一個人經常圓滿,在上天規律中的屈與伸這方面,難道能這樣不公平!
現在我們家父母健在,兄弟姊妹整齊,京師中沒有可以比美的,也可以算得上萬全之家了。故而我只求缺陷,以“求闕齋”來作為寓所之名,目的在于以其他方面的欠缺,來求取家中父母的齊全。這就是我小小的胸中最大的愿望了。家里的老債不能夠全部還清,父母的衣服不能夠多置辦,各位兄弟所需要的不能夠都滿足,也是求取缺陷的內容之一。你們的嫂子不明白這里面的深意,時時刻刻想置辦衣服,為兄的也時時刻刻在教導她。如今幸而沒有完全齊備,等到完全齊備時,則恥辱與兇危也便隨即到了。這是最可怕的事。賢弟夫妻在私房里訴說著不滿,這就是缺陷。賢弟應當想怎么樣來彌補這個缺陷,但又不能夠有求必應,如果全部滿足了,則又接近于圓滿了。賢弟是聰明絕頂的人,將來于天地間的大道理有所理解時,必然同意我的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