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吧!職場多巴胺
- (英)布魯斯·戴斯利
- 4188字
- 2024-11-06 10:38:11
充能1
給自己一個“僧侶模式早晨”
你的辦公室長什么樣?大多數人的辦公室可能會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關于辦公室的唯一爭論如今逐漸聚焦在了一個點上,即你最終會得到什么類型的開放空間,而這一點通常又會反過來歸結到這樣一個討論,即你的老板是否有獨立辦公室。
谷歌的老板有獨立辦公室。臉書的老板坐在會議室門口辦公。奈飛公司(Netflix)的老板沒有獨立辦公室。蓋璞公司(Gap)的老板有獨立辦公室,但沒有辦公桌。
老板們的做法反映了兩種互相沖突的因素,一是他們確實希望和團隊打成一片,二是在開放式辦公區老板確實很難處理好所有工作。
傳統意義上的辦公室開始消失,因為工作不再拘于形式,很少有公司還在要求我們整天佩戴領帶,我們得以做一些更接近真實自我的事情。沒有走廊和隔間,則意味著這家公司熱衷于創建更加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并不注重管理的層級區分。
當然,開放式辦公室流行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非常節約辦公成本。面對高昂的辦公室租金,企業從經濟角度能做的最合理的事情之一,就是將所有的辦公室隔墻取消。
《金融時報》的一位專欄作者援引有關證據指出,在倫敦,公司為開放式辦公場所配置的辦公桌,在 2017 年這一年的費用就在 15 000英鎊左右,而獨立辦公室的費用顯然要高出更多。因此,對公司來說,它們必須取消隔墻。大型的開放式結構逐漸被各個辦公場所接納。很多開放式辦公室最終看上去都非常漂亮和時尚,而開放式結構中的富余空間也可以做成藝術墻或者進行更好的裝飾。同時,開放式辦公室的自然采光也更佳。
不僅如此,有擁護者稱,開放式辦公室還有助于營造更好的工作氛圍,如同事間一次偶然的相遇,或是隔著各自的辦公桌交流并產生愉快的共鳴。蘋果公司的設計主管喬尼·伊夫,在談到公司在加利福尼亞新建的可容納 13 000 名員工的辦公室時,稱其愿景為“開放包容、自由行動的宣言”。他告訴《連線》雜志:“建一座樓,讓如此多的員工能夠相互接觸、合作、散步、溝通,這就是成就感。”
開放式辦公室,生產力不增反減
這個烏托邦式的觀點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事實并非如此。開放式辦公室被人們研究了無數次,結論始終如一:就生產力方面來說,它就是災難。以一家油氣公司的調查報告為例。“心理學家分別在換開放式辦公室之前、換后四周和換后半年,對員工的環境滿意度、壓力程度、工作表現以及人際關系做了評估。”該報告的序言寫道。
他們發現結果并不樂觀:“無論從哪個維度而言,員工都覺得深受其害:新辦公區隔得四分五裂,令人緊張而心生厭惡,另外它也并未讓人覺得彼此更加親近,相反,同事之間更覺疏遠,認為對方令人不悅甚至令人憎恨。最終公司的生產力下降了。”
另一家公司的調查顯示,員工切換至開放式辦公室后,彼此間互發郵件的比例上升了 56%,而面對面交流的頻次降了三成。新西蘭一項調查發現,開放式辦公室不僅增加了對員工的要求,而且也使得同事間的關系不如之前友好,這也許是他們無法正常開展自己的工作而感覺壓抑沮喪導致的。
喬尼·伊夫在展現蘋果公司開放式辦公室的夢想時,用非常美妙而令人振奮的語言進行了粉飾。然而在這件事情上,很多員工并不認同。事實上,據《硅谷商業期刊》報道,一些最資深的工程師還是愿意選擇在獨立辦公室辦公。報道稱,很簡單,開放式辦公室里的噪聲和干擾,與創造了世界聞名產品的蘋果團隊的工作方式不符。
極少有證據顯示人們喜歡開放式辦公室。比起在只有幾個人的辦公室辦公的員工,在開放式辦公室辦公的員工請病假的次數要多得多。有報告稱,在工作的時候,持續的干擾,意味著平均每 3 分鐘員工就會被打斷一次:同事突然的發問、無意聽到的對話,更不用提其他那些所謂現代辦公室生活的干擾了。要知道,按專家們的說法,一個人被打斷后,重新進入專注狀態需要的時間高達 8 分鐘,其中浪費的時間總量是相當可觀的。另有專家曾表示,要完全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所需的時間可能高達 20 分鐘。
事實上,人類并不善于切換注意力。有項針對軟件工程師的研究發現,假如一個工程師同時開展 5 個項目,那么他 75%的時間都浪費在項目間的注意力轉換上,而對每個項目的專注度僅剩 5%(表 1)。
表 1 項目數與專注度關系表

商學院教授蘇菲·勒羅伊介紹了其中的原委。“人們為了轉換注意力,全心投入并做好另外一項工作,就需要先停止思考手頭的工作,”她解釋道,“然而各種結果表明,人們很難從一項未完成的工作中轉移注意力,于是另一項工作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
勒羅伊說,當我們將注意力從一項工作轉換至另一項工作時,當中有個“注意力殘存”的過程。比如從回郵件轉換至做演示文件過程中,我們還會有一半的注意力在思考回復的郵件內容是否合適,抑或老板何時會回我們郵件。結果我們花了更長的時間做了一件并不徹底的事情。一些科學家甚至表示,當我們內心同時想著多件工作時,我們的智商會下降 10%,甚至會有點精神恍惚。
在不被打擾的心流狀態下才能取得重要進展
持續的打斷和干擾也讓我們感覺成功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少。這對我們的個人價值感有重大影響。心理學家特蕾莎·阿瑪比爾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證實了當人們自信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取得了進展時(不是疲于應對海量的電子郵件,而是專注于某項單一任務),他們才會在工作中有滿足感。
這便是被美籍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稱作為“心流”的概念。用奇克森特米哈伊的話說,心流是指“完全專注于一項活動而心無旁騖。徹底忘我。時光飛逝。就像演奏爵士樂,你的每一個行動、動作和想法必然是前一個的延續。你全心投入,用盡渾身解數將工作做到極致”。
阿瑪比爾注意到,心流狀態事實上無須持續很長時間。短時間的專注通常就能帶來收益。她讓志愿者們記了 9 000 多篇工作日志,通過深入研究,她和她的團隊發現,每次被其研究對象記錄為開心的那一天,他們無一例外都在各自想要完成的工作上取得了頗具意義的進展。在那天,他們都有一段時間大腦會騰出部分空間,然后思如泉涌。
正如有位參與者描述的那樣:“那天我能夠專注于手頭的項目,其間沒有任何事情打斷我。而之前因為閑聊等各種事情的打斷,我根本無法有效完成任何工作,最終不得不另外找個房間把部分工作做完。”沒有干擾就能保證安靜,保證安靜便能進入心流狀態,進入心流狀態才能取得工作進展,取得工作進展方能收獲滿足感。
這似乎與我們今天常被教導的創造力背道而馳:創造力是集體努力的結果,事關團隊。在某種程度上當然如此,集體討論普遍發生在專門為此而設計的開放式辦公室中。然而有意義的工作更有望在孤獨狀態下完成。“在辦公室我沒法完成任何工作”“我到辦公室的時間比任何人都早,因為這樣我才能安心做好我的工作”,假如你曾對自己說過類似的話,那么這表明你也默認了這一點。
每周兩次“僧侶模式早晨”,捍衛深度工作
作家、學者卡爾·紐波特對“心流”一詞的概念也有他自己的術語解釋——“深度工作”。他將其定義為“在完全不受干擾、全身心投入的狀態下開展的,并因此能最大限度提升你的認知能力的專業活動”。而且他有如何實現這一點的操作建議。
“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尤其是小型初創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他告訴我,“他們開始實踐我所稱的‘僧侶模式早晨’(Monk Mode Morning),他們說:‘無論任何人,都只能在上午 1 1 點或中午12 點后才能找我,在此之前,我不參加會議,不回復郵件,也不接聽任何電話。’他們全公司上下都導入了這種理念,將每天的上午定為深度時間。另外半天處理其他事務。”
這一方法和阿瑪比爾的建議一致,阿瑪比爾建議我們采用一種復合工作模式—安靜時間和混合時間相調和。在他看來,做好有意義的工作,“意味著無情捍衛工作周里相對封閉獨立的工作空間,保護員工免受那些組織生活正常狀態中會產生的干擾和打斷的影響”。
試試這個方法怎么樣?試試告訴你的團隊,比如,每周三和周五你都要上午 11 點之后再到公司,因為在此之前,你將在家里處理一些工作。我在推特倫敦公司的一位同事大衛就嘗試了一次“僧侶模式早晨”。

將上午定為深度工作時間,拒絕打擾。
大衛上下班單程要花可怕的 2 小時。他認為在上下班高峰期坐火車去倫敦根本就是浪費時間:你不僅占不到一張小桌板,還得跟陌生人緊緊地擠在一起。因此他選擇搭乘稍遲一點的那趟火車,在這趟火車上,他可以坐在小桌板旁,然后專注處理那些深度工作項目,而非收發郵件和工作群聊。
計劃搭乘“晚班火車”的那幾天,他可能沒法在上午 9 點半到達辦公室,然而等他到達辦公室時,他的“僧侶模式早晨”已經讓他完成了 1 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寶貴的深度工作。
知名廣告人、奧美互動執行創意總監羅里·薩瑟蘭德的想法甚至跨越得更遠。他的觀點是,我們根本不應該到辦公室處理郵件。我們上班只應與員工溝通和會見客人。他說在之前的辦公室生活里:“你上班得復印資料、寫文件、編輯演示文稿、發電報,甚至打國際長途電話—你到辦公室打,主要是因為它得花費 29 英鎊,而你不想讓這項支出掛在你自己的話費單上,因為它無法報銷。于是辦公室滿足了很多需求。一旦你離開辦公室,你能做多少工作便有了一個局限,因為這時你并不能用鉛筆和紙工作,而是僅能大致思考。”
但是現在:“辦公室曾經具備的功能,90%的家庭中已經具備。假設你家中有合適的網絡環境,你就會馬上提出這個問題:‘那辦公室現在還能做什么呢?’”他的觀點是,假如你想讓自己最大限度地變得高效和充實,那么僅是坐在電腦前處理電子郵件的工作方式是錯誤的。你應該與人見面交流,無論是提前預約,還是偶然碰見。“而我始終注意到有個問題,”他說,“那就是如果你總是在處理郵件,你便無法偶爾與人碰面交流,因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反社交行為。”
假如讓工作變得更加開心和滿足的部分秘訣,在于你實實在在地完成手頭工作的那種感覺,那么每周兩次的“僧侶模式早晨”或許能讓你和你的同事達成所愿。所以為何不將它推薦給你的團隊呢?
THE JOY OF WORK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比較滿意地完成工作的情形。你是否有辦法為下一個工作任務創造同樣的條件?你需要拒絕和排除些什么?抑或你將如何每周給自己兩次、每次 3 小時的無人打擾的工作時間?

多數人發現僧侶模式在上午的效果最好,但或許對你來說,下午更管用。

當你進入僧侶模式時,應努力避免一切干擾和被打斷。那意味著你需要把你的手機調成靜音,并且退出郵箱。

記錄下你在“僧侶模式早晨”時取得的成績。這可能會有助于你說服反對者去試用這個智慧。

假如你發現這個新方法不管用,不妨在一周里換個時間段或工作日再試試。

注: 臉書(Facebook)現已更名為元宇宙(Meta)。——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