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研究問題中回應時代呼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正確找到并有效破解當前存在的重大問題,是任何一個時代的真切呼喚,是處于這個時代人民的真誠呼聲。問題與理論往往如影隨形、相伴而生,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理論的出發點,是理論誕生的寶貴養料,人類歷史上任何程,人類實踐的過程就是問題不斷產生、理論持續發展、問題接連解決的過程。因而問題理論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生成與發展都是對當時實踐以及實踐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集中反映,是在研究問題中對時代呼喚的具體回應。
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深刻證明問題存在的時代也就是理論創新成果的高產時代,實踐需要的時期也就是理論突破最可能得以實現的黃金時期。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要以回應時代問題為基本前提,如果不能正確找到當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能聽到時代發出的緊迫呼聲,不能破解橫亙在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創新,無法取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更無法用事實說話,造福整個人類社會。“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歷史表明,人類社會實踐中重大問題集中凸顯、重要難題集中爆發的時期往往是重大理論得以生成、發展并逐步完善的特殊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諸子學說齊放、百家理論爭鳴,正是由于春秋各國、戰國七雄之間連年紛爭,群雄逐鹿,各國諸侯亟需先進的理論學說指導國家發展、軍事進步,進而在戰場上擊敗敵國,開疆拓土,完成一統中原的宏圖偉業,結束連年戰亂的苦難紛爭。也正是國家治理水平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軍事實力的強烈需要進而發展,為百家學派思想競相迸發提供深厚廣闊的現實土壤,為光輝理論集中涌現提供證明其實踐價值的歷史舞臺,使得諸多學說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沉淀仍不失其思想偉力,反而歷久彌新,永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啟發世代中國人始終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時至今日,這些光輝的理論思想仍繼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淵源與寶貴的思想養料。
從現實來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而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和理論都是應社會實踐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對發展問題的解答就構成了對時代呼聲的回應,就促進了理論的創新。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能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就完成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蘊含著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成功探尋。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必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這些都是當今時代發出的迫切呼聲。例如,如何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過去傳統粗放模式向現代高效、集約、綠色、可持續的方向轉變,實現發展的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動力變革,以及近年來出現的生態環境污染、收入分化嚴重、教育醫療衛生優質資源不足、食品藥品安全、社會保障、住房就業等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都在倒逼著我們不斷加強理論探索,作出科學合理的解答,都在不斷促使我們思索如何優化經濟結構,要求我們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因此,解決重大問題,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是要堅持理想不動搖、認清現實不盲目、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不徘徊,否則就會影響我們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進程。我們要在面向現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新的理論,使我們的理論真正結合中國的國情,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其應有的效用與功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直面時代問題、回應時代聲音、解決時代難題的過程中應運而生,就是“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中產生的‘中國問題’尤其是時代性課題的解答中產生出來的”。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進行了集中總結,指出十年前我們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問題,包括:黨內存在不少對堅持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問題,貪腐問題觸目驚心;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問題嚴重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制度不完善,應對各種重大風險能力不強;香港、澳門落實“一國兩制”體制機制不健全;國家安全受到嚴峻挑戰;等等。這些問題就是迫切需要我們進行回應的時代呼聲。
在破解這些難題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聆聽時代、回應時代,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實踐包括: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實現小康的千年夢想,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確立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等。由此可見,正是在重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用實踐取得的成就創立并豐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其集中概括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使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在堅持問題導向、苦干實干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不僅中國人民的歷史實踐與時代探索證明了理論應時代呼喚而產生、應時代需要而發展,西方各種理論的蓬勃興起也同樣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漢密爾頓等人著的《聯邦黨人文集》、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瑟夫·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弗里德曼的《資本主義與自由》、西蒙·庫茲涅茨的《各國的經濟增長》等著作,尤其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西蒙·庫茲涅茨的《各國經濟的增長》等等光輝的理論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
。
具體而言,在18世紀,英國憑借蒸汽機的發明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英國手工業開始向機械化過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世界工廠”,資產階級也隨之逐步壯大,逐步登上歷史的舞臺。但是,英國的經濟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殘余封建勢力和當時普遍流行的商業體系限制政策的束縛,傳統封建保守勢力依舊強大,封建經濟仍然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處在壯大時期的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為了滿足其更多參與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訴求,他們積極開展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與革命運動,亟需一種反對國家干預、宣揚自由主義經濟的理論,力求為其提供實踐上的支撐與指導,從而依靠自由的經濟學體系為其爭取普遍利益開辟新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亞當·斯密肩負起他的歷史使命。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正式出版,標志著英國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開始過渡到自由競爭的巨大轉變,奠定了以自由主義領航的西方經濟理論體系基礎。此后,西方的經濟理論依然緊跟時代需要不斷發展,依然緊隨時代呼聲不斷前進。進入20世紀,被西方世界奉為圭臬的自由主義經濟學開始遇到了發展上的問題,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發,社會矛盾加劇,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英國政府在戰爭中開支劇增,被迫終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度,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還有規模巨大的失業大軍,引發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自由主義經濟學已經不能有效地維持經濟增長,更無法解決新出現的社會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針對時代問題,開始思考貨幣、失業、通貨緊縮、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論證了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主張政府采取擴張型經濟政策,以刺激需求增加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有效緩解了由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問題。他的這種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的經濟思想也正是通過回應時代呼聲,破解時代難題,成為整個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