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投資:時代賦能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 于智超
- 3537字
- 2024-10-23 15:36:20
中央企業的全球布局
據媒體統計,2022年有86家國資委監管企業躋身《財富》500強排行榜,它們在2022年的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4.3%、0.95%和7.8%。近年來,中央企業注重通過股權投資、權益投資、長期合作等方式,擴充業務渠道,提升自身業務的國際競爭力,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技術、能源和產業需求。2012年5月1日,國務院國資委制定的《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1)(以下簡稱《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與2011年實施的《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一起,成為央企對外投資最重要的三個“辦法”,構成了國務院國資委對央企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制度體系。這三項制度的頒發對我國央企開展海外投資,大舉實施“走出去”戰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第二條所稱的境外投資,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以下簡稱“企業”)通過新設、并購及其他方式在境外擁有非金融企業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業所有權、控制權、經營管理權及其他權益的行為。央企境外投資流程比較明確,可以分為四步走。
第一步,發改委審批核準或備案。根據《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第七條的規定,中方投資額10億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核準。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不分限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核準。其中,中方投資額20億美元及以上,并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提出審核意見報國務院核準。根據《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除上述需核準的項目外,其他境外投資項目向發改委備案即可。其中,中方投資額3億美元及以上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備案;中方投資額3億美元以下境外投資項目,由地方發改委備案。對于境外投資項目前期工作周期長、所需前期費用規模較大的,如履約保證金、保函手續費、中介服務費等,企業可對項目前期費用申請核準或備案。
第二步,商務部審批核準或備案。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按照企業境外投資的不同情形,分別實行備案和核準管理;企業境外投資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實行核準管理。企業其他情形的境外投資,實行備案管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第六條)對屬于備案情形的境外投資,中央企業報商務部備案;地方企業報所在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第九條)
第三步,外匯管理部門登記。在獲得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門的核準或備案文件之后,然后需要辦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2015年2月1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簡化和改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發布,文件取消了境外直接投資項下外匯登記核準行政審批,改由銀行按照《直接投資外匯業務操作指引》直接審核辦理境外直接投資項下外匯登記。因此,自2015年6月1日起,外匯局不再負責境外投資外匯登記事項,而只是通過銀行對直接投資外匯登記實施間接監管。企業可自行選擇注冊地銀行辦理直接投資外匯登記。企業完成直接投資外匯登記后,再辦理后續直接投資相關賬戶開立、資金匯兌等業務(含利潤、紅利匯出或匯回)。
第四步,國資委最后審批或備案。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六條規定,屬于企業主業的境外投資項目要報國資委備案,非主業境外投資項目須報國資委審核。
中央企業作為國家各個產業支柱的國家隊,也是代表國內最強實力的行業尖兵,除了通過國家級渠道在外拓展業務和招引人才之外,還要通過投資手段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收并購優質產業資產、與優勢企業合資成立更具競爭力的平臺等。中央企業按照行業劃分為能源電力類、煤炭礦冶黃金類、石油化工類、建筑工程類、汽車類、航天軍工類、鋼鐵機械設備類、運輸物流類、旅游類、投資商業服務類、農業醫療鹽業類和信息技術類,覆蓋各行業門類。央企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身為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海外投資也成為央企在全球產業布局的“重頭戲”。據國務院國資委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5月,央企海外資產近8萬億元,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項目超過8 000個。比如,2002年寶鋼集團通過股權投資,擁有與力拓集團合資組建的寶瑞吉礦山公司項目46%股權,項目設計年產鐵礦石1 000萬噸,全部銷往中國市場;200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通過權益投資,獲得澳大利亞W A-301-P、W A-303-P、W A-304-P和W A-305-P四個海上天然氣區塊各25%的權益等;截至2023年,中糧集團全球農糧經營量達1.8億噸,整體年中轉能力近7 500萬噸,加工能力近9 000萬噸,已建立起連接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通道。
央企“走出去”要在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在國內產業發展的供應鏈優勢、成本優勢和人才管理優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海外各國的實際情況,建立相適應的企業制度和流程。二是要加大本土金融企業出海與央企做好資本與產業配合的工作,不但要利用本土金融企業對國內總部的授信和熟悉度,也要加強與投資所在國當地的金融機構的聯系,更接地氣地應用各種金融工具支持業務拓展和海外技術研發。三是要活學活用當地法律和政府政策,在與當地華僑、政府部門、第三方服務機構盡快熟悉的過程中,找到能夠有利于產業生根發芽的優勢,借此可以帶動一批相關央企在當地拓展業務,擴大央企在其國家的影響力,以期獲得更有利于業務發展的政策支持。四是要明悉當地政府的訴求,在促使當地產業結構多元化的基礎上,對當地人才的招聘、投資總額的加大、稅收的上繳都會成為央企在當地順利開展業務的依仗。五是要在國內對海外資產投資和管理進行嚴格監督,不能因為急于拓展業務而破壞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和辦法,要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上,堅持投資流程合規,投資盡職調查詳盡,投資人員廉潔且保持高職業素養,同時也要考慮盡量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獎懲有道,讓央企從業人員和海外聘用人員保持工作積極性。
央企除了上述全球的產業布局之外,還可以設置海外并購基金,用基金進行海外投資可以規避掉某些國家對當地高新技術企業的股權投資限制,如為有效應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可以將標的公司控制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管理團隊和品牌渠道轉移至國內,彌補國內技術空白,快速提升我國高科技領域的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通過跨境資本運作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跨越,幫助我國在重要戰略領域和核心產業實現彎道超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央企海外并購基金應當專注于收購具備中國協同效應的海外高科技企業,彌補國內關鍵技術空白,聯通國內外產業節點,幫助央企提升技術實力,促進產業鏈價值升級。央企可以遵照當地的法律法規,按照基金的投資方向和范圍選擇國外本土的優秀團隊,作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和管理人,承擔海外并購基金的日常管理、項目挖掘和論證、項目投資決策和執行、項目投后管理和退出的執行、基金投資收益的核算和分配等。央企可以派員加入海外并購基金的管理公司,作為高級管理人員參與海外并購基金的日常事務,并定期向央企投資公司總部匯報情況。海外并購基金并購的企業,將優先選擇央企推薦的人員進入其董事會,參與并購企業的經營和管理。
央企海外并購基金的核心優勢在于其憑借央企強大的股東背景和資金實力以及在國內外的產業影響力,將海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與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實現中國協同效應,為中國產業升級貢獻力量的同時實現可觀利潤回報。按照央企海外并購基金的定位和策略,在全球獲取和配置資源,為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提供機會和執行投資。優先考慮技術先進性、獲利機會等因素,央企海外并購基金可以精挑細選行業領先、技術先進、有巨大中國協同效應并估值合理的成熟上市公司標的。在投后2—3年內,通過對接國內央企或民營資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加快在新興領域的增長,推動國內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建立,最終促進標的公司先進產品和技術在國內的廣泛應用,拓展受資企業的中國市場提升其經營業績是財務收益的重要來源。首選的退出途徑為被中國央企收購及向央企轉售股份;或通過市盈率水平較高的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或通過央企旗下上市公司定向增資后共同進行海外收購,鎖定退出渠道。對于政府審查(如美國CFIUS等)可能存在障礙的部分標的,以及早期投資項目(多元化的股東結構,無法在境內上市),可以選擇在海外資本市場IPO退出,獲取業績改善和通過中國協同效應帶來的回報;依托央企的戰略協作和政府資源,可以直接將被投公司溢價出售給國內的央企或民營公司,實現快速退出。該退出策略同樣適用于將被投公司部分非主營業務或資產分拆出售,提前回籠資金,降低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