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國投資:時代賦能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作者名: 于智超本章字數: 3825字更新時間: 2024-10-23 15:36:19
央地綜合調度,不搞內耗型投資
內卷必然造成內耗,內耗無益于我國經濟發展,中央政府需要結合各地情況,進行綜合調度,真正實現區域平衡發展。
大國投資需要按照內循環的邏輯運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明確了中國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引領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我國各個區域發展的邏輯各不相同,包括依托地理區域發展起來的長三角、珠三角超大城市群,靠著政策扶持發展起來的西部城市群和正在重新崛起的東北三省城市群,以及通過調節平衡發展起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群。如今,各地主政者都在圍繞業已形成的優勢產業和核心產業,不斷“強鏈、補鏈、延鏈”,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對企業、人才的吸引力。招商引資如果是一個行業,那必然是一片紅得發紫的“紅海”,內卷出來的區域經濟并非都是要拉攏最適配的產業和企業,不管企業屬于哪一類行業、處于哪個發展階段,都要全力引入,“狼性”招商會引發各地域新的GDP爭奪戰。
全國各地客觀的區域優勢不再贅述,主觀上的各種舉措才是內卷出格的硬道理。“軟硬兼施”是各地對企業的通常做法,“軟”包括事必躬親的服務態度與親和為民的營商環境,“硬”則包括通過財政對企業和人才的真金白銀的政策補貼和獎勵。“軟硬兼施”考察的是各地域的綜合實力,東南沿海城市群是最有資格用實力說話的城市群,“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代表的正是這類城市群的心態。在他們眼中,來是企業的收獲,不來是企業的損失,事實也是如此。“馬太效應”在這個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越發達就會越來越發達,越落后就會越來越落后,因此,國家需要出手對“GDP拼刺刀”引發的“客商爭奪戰”進行必要的政策引導和行政干預。
國家的區域平衡發展,不僅要看區域經濟差距逐漸拉近距離,還要看各區域間協同配合后達到1+1>2的效果。地方主政官員也應換位思考,立足“全國一盤棋”,明白“牽一發而動全身”,政令既出便會有回響。中國的城市發展,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續寫著新時代的輝煌篇章(見表1-1)。國家允許出現超大城市群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無法改變,不如順其自然,不遏制發達地區的自由發展,又適當對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進行調節,真正實現圍繞一個“富裕”核心區域,帶動“后富”的周邊區域,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影響范圍。另外,通過對口幫扶,發達城市將優秀的官員、教師、醫生等專業人員,相關產業、行為和思維方式、教育等輸出到欠發達城市。
表1-1 2020年中國城市規模分級表

注:數據來源于《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表格由國民經略制作。
1996年10月,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對口幫扶政策。該政策要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9個東部沿海省、直轄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對口幫扶西部的內蒙古、云南、廣西和貴州等10個貧困省、自治區,雙方應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扶貧援助、經濟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后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我國所有貧困縣“清零”。現在看來,國內區域性脫貧離國家區域平衡發展路依然很遙遠,筆者預測,未來省份區域經濟結構將呈梯形分布。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發達省、直轄市將持續在梯形頂部出現,大批的二線發達省份集中在“梯形”經濟體腰部位置,還有一批有待后續發展起來的省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在第三梯隊,作為頭部和中部梯隊產業轉移和人口轉移的承接者。
劃區域重點“撒胡椒粉”會讓國家的經濟“蔥花餅”做得更加有滋有味,而簡單地依賴發達城市的揠苗助長是短視的,不是明智的“授之以漁”之道。對此,國家通過各重點工作會議和歷史節點的把握,對處于第三梯隊的省份城市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幫扶,可以將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干部先進思想傳導下去。以這些重點節點為契機,引導資源流向重點區域,筆者稱之為點對點的“經濟拔高”,完全符合區域平衡發展的要求。以革命老區為例,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和經國務院同意的《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有關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贛州市與深圳市、吉安市與東莞市、龍巖市與廣州市、三明市與上海市、梅州市與廣州市、延安市與無錫市、慶陽市與天津市、六安市與上海市、信陽市與蘇州市、黃岡市與寧波市、百色市與深圳市、巴中市與金華市、郴州市與佛山市、張家界市與南京市、恩施州與杭州市、遵義市與珠海市、長治市與北京市、汕尾市與深圳市、臨沂市與濟南市、麗水市與寧波市20對結對城市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聯合印發對口合作實施方案。
什么都沒有改變,只是歷史的使命改變了。過去,革命老區所處區域偏僻,交通不便,我黨依托革命老區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革命老區在我黨最艱難的時期付出了幾乎全部力量,精英人才大量參軍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巨大。這種歷史原因造成了當地各種基礎設施不夠現代化,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無法實現當地經濟快速發展。歷史的車輪輪轉,在國內經濟飽受摧殘、滿目瘡痍后需要快速發展恢復,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最先給予政策支持的是區域優勢明顯的東南沿海地區,外貿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帶來的效果尤為明顯。為了使先富帶動后富,集中力量讓東南沿海成為先富起來的省份,投入此消彼長,也使革命老區進一步失去了發展的先機。不過,在國家區域平衡發展的需要下,革命老區人民的優良品質和經濟轉型的巨大潛力也成為其能夠快速成長的基礎。通過國家政策下發達城市的傾力幫扶,相信革命老區很快就能完成“經濟拔高”的第一階段,即現有產業完成轉型升級,第二產業比重出現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經濟拔高”的第二階段,即大批發達區域人才和企業的導入,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產業維持穩定的同時,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穩步快速增長,最終實現三大產業的均衡發展。流動人口的增加也會形成小規模輻射效應,為周邊區域帶來相關產業集群的形成和人才的聚集。
東三省的崛起與沒落也是歷史的產物,曾經的工業重鎮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據統計,1943年,東三省第二產業中占據了中國88%的生鐵、93%的鋼材、93.3%的電力能源和95%的機械設備生產。1945年,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東北三省占比達到了85%,臺灣省占10%,中國的其余地區總共只占到了5%。1960年后,我國提出了新三線大后方計劃,至1979年止,東北三省向內陸省份累計遷移了200多個企業和單位、300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輸出了大量重工業設備和優秀人才。東北的再次崛起也是歷史的必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東北振興拉開大幕。2022年因俄烏沖突,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制裁,相當比例的國際貿易轉向中國,東北三省獲得了顯著的發展機遇。在2023年第一季度,東北的GDP增速居全國首位,其中,黑龍江GDP增速為5.1%,遼寧GDP增速則為4.7%,兩地自2013年以來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吉林省GDP增速高達8.2%。2023年上半年遼寧省GDP為13 998.1億元,GDP名義增長6.26%,GDP實際增長5.6%,均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東三省一直在那里,興衰變化只是因為歷史的車輪改變了。
事是靠人做出來的,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員到經濟落后地區掛職時,可能會因為“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而感到不適,同時也會因為“軟件”方面,即人員思維方式不匹配而產生心理落差。正因如此,它也會激起人性的爭強好勝之心,激發出掛職人員迅速組織匹配資源優化配置,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自身的人脈、資源、能力,為當地尋找可以帶來轉型和發展的一切可能。由此調動掛職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切實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生力量和內生動力。掛職時間越長,游走在兩地的頻次越多,越能夠增強這種動力,越來越多的掛職干部在工作過程中,對事業的成就感越發強烈,滿足感也日益增長,甚至決定留在當地任職,這也是一種全心投入、努力擁有和真心熱愛的體現。大規模類似掛職人員的出現,可以改變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才結構,帶動當地政府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轉變,提升醫生、教師在內的專業人員的從業能力,真正實現當地人才隊伍的鍛煉和養成,為當地的長遠發展生成核心動力。
綜合調度源于國家領導層的高瞻遠矚,短期內改變不了靠資金、政策等招引的現狀,不具備相關優勢的地區就需要通過市場和資源來換取企業和人才的進駐。公司是逐利的,有想法在資本市場發展的企業需要訂單來維持可持續經營能力,尤其是在沖刺IPO(公司首次公開募股上市)的前三年,每年對訂單的需求量至少按照20%~30%的速度增長,在全國區域內尋找最有可能達成收入、利潤雙增長的優質客戶。企業壯大之后便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在當地形成企業和人才發展正向循環,“傳幫帶”效應也會引來一批相關產業鏈企業,完成產業集群的搭建,更有利于在規模化生產中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同時優化產業鏈流程,吸引資金成本較低的供應鏈金融工具應用,提高企業信用評級,在股債金融工具支持下最終完成IPO。區域內增加上市公司數量或者規模以上公司主體,對當地財政收入和營商環境帶來的影響大都是正面的,也能夠為中央統一調度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83個產業集群提供新的選擇。科技興國,央地協同發力,也需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培養和挖掘科技人才,鼓勵和支持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有力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