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無論勝敗,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事物
- 活出自我的勇氣:“自我分析之父”榮格的心靈哲學
- (日)山根久美子
- 2299字
- 2024-10-08 16:57:38
想拿到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的人,不適合學榮格心理學?
心理療法原本就是在人生之路上徘徊不前、不得不原地踏步時才需要實施的,人生成功前行時,是不會主動想進行心理治療。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心理治療是人們遭遇不幸、體驗失敗或挫折時才會有需求的一種活動。
大多數心理學理論及基于這些理論的療法都會告訴來訪者:即使你這次失敗了、輸了,下次還是會成功、會贏的。
然而,榮格心理學及榮格派心理療法對成功或勝利并不感興趣,它更注重從此人目前的失敗、挫折和停滯不前中尋找意義。
所以我認為,那些下定決心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為人生贏家的人,是不會對它感興趣的。
我曾給瑞士某個商學院攻讀MBA學位的學生教授心理療法,這也是他們課程的一部分。其中一位學生因為即將畢業且已拿到世界知名企業的錄取通知,于是結束了我的課程。他對我說:“榮格派心理療法我已經學夠了,接下來我要學教練法[1]了!”
商業世界是以商業成敗評價個人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敗者并無容身之所。
想要拿到MBA學位本身就是想要獲得成功和勝利的標志。贏得競爭、獲得名企入場券的人在即將投入新的競爭時,自然不會對停下腳步品味失敗和挫折的榮格心理學感興趣,而是會覺得教練法更有魅力。
榮格派心理治療的現場,充斥著失敗和挫折帶來的痛苦和悲傷、憤怒和焦慮,那里絕沒有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故事,抑或勇敢戰勝困難的故事。
于是理所當然的,在如今這個把人分成“勝者”和“敗者”、追捧成功和勝利的社會,榮格心理學就被邊緣化了。
在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榮格心理學才能發揮作用
我認為,榮格心理學能在人們遭遇挫折和失敗時發揮作用,正是因為榮格自己在人生中體驗過許多次失敗和挫折。
雖然在世時就已獲得極高的名望,但榮格并沒有逃過他人的批判。據說,榮格直到晚年還在感慨人們對他工作的不理解,有時他甚至會因此而憤慨。
回顧自己的人生時,榮格在自傳的最后這樣寫道:
我讓很多人掃了興。因為一發現他們不理解我,我就覺得和他們無話可說,不再與他們來往。我不得不加快腳步,因為我對人——患者除外——并沒有多少耐心。
傳說在臨床治療中,榮格在來訪者狀態好時會對其漠不關心,而在來訪者狀態不好時才會突然顯露興趣。這是因為榮格基于自己的經歷認為,人只有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才能停下腳步,而這些失敗和挫折才是人產生變化的契機。
當然,這不是說榮格認為成功或勝利沒有意義。人的一生中有多個不同階段,在某些時期,成功和勝利也是很重要的。
成功、勝利或以它們為目標,可能成為榮格所說的人生前半段——進入中年之前的那段人生時期,人們適應社會的原動力和發展的推進力。特別是在年輕時,成功和勝利往往是人生的主要課題——根據個人情況和環境而異。
但是,人生并沒有簡單到可以讓人不斷重復成功和勝利,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和挫折,形式也許是跟不上別人的步伐、離婚、分離、患病,也許是校園霸凌、職場霸凌、性騷擾等人禍,也許是遭遇天災這樣的不可抗力。還有些人就在以為自己獲得了成功或勝利的時刻覺察到了其中的空虛,感到這其實就是一種失敗。
渡邊綾負責腳本的電視劇《厄爾庇斯——希望或是災難》中,就職于大型電視臺的年輕導演岸本拓朗出身富裕家庭,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就讀于私立名校,而且相貌堂堂,因此他的母親一直說他屬于“勝者組”。在他開始對這個說法感到懷疑時,他這樣說道:
但是,我覺得我其實根本沒有贏過誰……我覺得,就因為自以為是勝者,我們其實一直以來輸掉了更多。
其實在初中時期,拓朗有過這樣一段過往:他和他的母親雖然知道朋友遭遇霸凌,但因為主犯的父親是同學家長里最有權勢的,他們便默不作聲,什么也沒有做。被友人背叛和見死不救的朋友因此而自殺,拓朗則假裝什么事也沒發生過,繼續自己的生活。
在真正面對這件事時,他號啕大哭道:“我們輸了,輸得一敗涂地,再無翻身之時……因為我們向最討厭、最不可原諒的人獻媚,以求他們允許我們待在‘勝者組’……”
在旁人眼里,拓朗屬于人生的“勝者組”,但為了待在這個群體里,他放棄了思考,輸給了權力和力量。
史蒂夫·喬布斯是人人羨慕的勝者嗎?
在今天這個社會,也許是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失敗”和“輸”往往被視作負面、消極的。
但就像有晴天就有雨天,失敗和輸是很自然的事情,人們卻對此抱有不必要的恐懼。另一方面,成功和勝利的積極作用則被夸大了。
最近,我吃驚地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從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家的垃圾箱里撿出來一雙臟兮兮的拖鞋,在拍賣會上拍出了20多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0萬元)的高價。這讓我感到喬布斯作為一位成功的經營者,似乎已經被神化了。
的確,蘋果的產品在全世界暢銷,我也很喜歡用。喬布斯憑借自己獨特的才華,使蘋果公司發展成一家世界知名企業,并積累起了巨額財富。作為企業經營者,喬布斯是成功的,可以說是“勝者”中的“勝者”。
但是縱觀他的整個人生,我們就無法說他算是成功者或“勝者”了。他有著復雜的家庭背景,因為言行招人厭惡而與朋友決裂,甚至一度被趕出蘋果公司;2003年,他被診斷患有胰腺癌,經歷了長期與病魔的抗爭后,2011年在56歲的壯年時期去世。
聽說,喬布斯的座右銘是“相信自己”,換言之,他能相信的人只有他自己,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
喬布斯從年輕時就醉心瑜伽和禪,貫徹嚴格的素食主義,大概這是因為他一直在尋找心靈可以依靠的地方吧?
人生和人都是多面的,如果不全面地看待整個事物,我們就無法了解全貌。
這一次成功或是勝利了,下一次也有可能失敗或輸掉。看起來是勝利,其實有可能是輸了。從某個方面來看是成功的,但從另一面看卻是失敗的。
注釋
[1]教練法(coaching)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是從日常生活和對話、運動心理學及教育學等發展出來的一種管理技術。——譯者注(以下如無特殊說明,均為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