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3139字
- 2024-09-29 16:30:56
二、大學生自我意識偏差
(一)自我意識的矛盾
自我意識的分化,使大學生開始注意到自己以往不曾留意的方面,同時也意味著自我矛盾沖突的加劇,即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由自我意識的分化帶來的矛盾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自我意識中常見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的矛盾。大學生對自我有較高的評價,但由于他們遠離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在校園濃郁的學術與文化氛圍中成長,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客觀的眼光與切膚的體驗。此外,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增加,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更趨于客觀,大學生回歸本位,身上光環的消失使他們產生失落感。
(2)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在現實生活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夠使人不斷進步、奮發有為,但是,如果差距過大,則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3)獨立與依附的沖突。一方面,大學生生理與心理的成熟使他們渴望獨立,以獨立的個體面對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但由于長期的校園生活使他們應有的社會閱歷與經驗相對匱乏,當應急事件出現時,他們又盼望親人、老師和同學能夠替自己分憂。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上的獨立與經濟上的不獨立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在他們迫切希望擺脫約束、追求獨立的同時,卻又不可能真正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對于某些獨生子女來說,由于長期受到父母的溺愛,獨立與依賴的矛盾就表現得尤為突出。
(4)渴望交往與心靈閉鎖的沖突。沒有哪個時期比青少年時期更加渴望友情與愛情,更加渴望同輩群體的認同。在這個時期,每個人都渴望愛與友誼,渴望交往與分享,渴望自我價值得到實現,渴望探討人生的真諦、尋找人生的知己,渴望成為群體中受尊敬與歡迎的人;然而,大學生的自我表露又受到心靈閉鎖的影響,總是不經意地將自己的心靈深藏起來,與同學有意無意地保持一定的距離,存在戒備心理,不能敞開心扉交流與溝通思想。這也是大學生常常感到的“大學的交往不如中學那么自如真誠”的原因所在。
(5)理智與情感的沖突。大學生情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容易兩極分化,情緒水平或高或低,情緒波動性大,不易控制。但隨著身心的發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漸漸成熟,在遇到客觀問題時,既想滿足自己情緒與情感的要求,又想服從于社會及他人的需求。特別是當遇到失戀等打擊時,盡管大學生在理智上能夠理解,在感情上卻難以接受。
(二)自我意識的缺陷
(1)過度的自我接受與自我拒絕。過度的自我接受容易使大學生產生盲目樂觀情緒,自以為是,不易處理好人際關系。而且過高的評價容易產生驕傲心理,對自己提出過高要求,使自己承擔無法完成的任務從而遭遇失敗。自我拒絕是指不喜歡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抱怨、指責、否定自己。過度的自我拒絕是更嚴重的自我否定。事實上,許多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拒絕,一定程度的自我拒絕可以促使他們不斷修正自己,但過度的自我拒絕則是由嚴重低估自我而引起的。過度的自我拒絕壓抑人的積極性,限制人對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易引起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

自我厭惡、自我仇恨,該怎么化解?
(2)過強的自尊心與自卑感。大學生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好強、好勝、不甘落后。而過強的自尊心卻和驕傲、自大等聯系在一起。有過強自尊心的人缺乏自我批評,而且不允許被別人批評,回避或否認自己的缺點,缺乏自知能力,不能與人和諧相處,容易失敗,也容易受傷害。自卑感是對自己不滿、否定的情感,往往是自尊心屢屢受挫的結果。過強的自卑感表現為,過于計較自己的缺點、不足和失誤,因自卑而心虛膽怯,遇到挑戰就逃避退縮,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過分夸大、過分補償,其結果是捍衛了一個虛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過強的自尊心和自卑感是融為一體、密切聯系的。自尊心表現得越外顯、越強烈的人,越是極度自卑的人。自尊心、自卑感過強,會影響人心理的發展和人格的成熟與完善。
例說心理
“丑小鴨”的苦惱
肖某,女,大學一年級學生。她前來咨詢時對咨詢老師說:“老師,你沒發現我長得很丑嗎?你看我的兩只眼睛不一樣大,是先天的弱視;我的嘴唇也比較厚……總之,很丑!上中學的時候,我一直是好學生,成績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是我的內心感到很孤獨、很悲苦。因為在升入高三后,我愛上了同班的一名男同學,也許這就是‘情竇初開’吧!雖然心里很甜蜜,但我知道那個男生和同班另一名女生很要好,他從來沒注意過我。理智告訴我,盡管我的學習成績是班上最出色的,但以我的長相是不可能把他吸引過來的。我當時徹底失望了……現在,我又碰到問題了。同班一位男生很愛和我說話,還約我和他一起上自習。可是,我很自卑,和他說話的時候從來不敢看他,總是低著頭。每次都是他先和我說話、先來找我。我從來沒去找過他。”
案例分析:肖某因為覺得自己長得丑,內心感到孤獨和自卑,在異性同學面前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感。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自身形象特別在意,往往會由于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而自卑。在本案例中,肖某覺得自己長得丑,對自己有消極的自我暗示,由此引發強烈的自卑感。建議她正確看待自己的外貌,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做出正確的行為歸因。
(3)自我中心和從眾心理。大學生強烈關注自我,往往從自我的角度、以自己的標準去認識、評價和行動,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傾向。當這種傾向與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心理特征結合時,會表現出過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易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際關系多不和諧,難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易遭遇挫折。與自我中心傾向相反的是從眾心理。一般來說,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過強的從眾心理實際上是依賴反應,使人喪失個性、獨立性,不利于人格的成熟。
(4)過分的獨立意向與逆反心理。獨立意向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最顯著的標志之一。過分的獨立意向者則是把獨立錯誤地理解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其結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惑、挫折時不去尋求幫助,以致活得既沉重又孤獨。一個真正成熟的個體是獨立的,他對自己負責任,但不拒絕接受他人的幫助。逆反心理的實質是為了尋求獨立、尋求自我肯定,保護正在逐漸形成的但還比較脆弱的自我,抵抗和排除在他們看來壓抑自己的外在力量,這是青年階段心理發展的必然要求。過分的逆反心理是采取非理智的反應方式,在內容上不區分正確與錯誤、精華與糟粕,一概排斥;在手段上表現為簡單的拒絕和對抗,消極情緒成分多;在目的上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結果阻礙了他們學習新的或正確的經驗,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例說心理
逆反的小偉
小偉,男,19歲,某高職二年級學生,他與父母和老師都難以相處,經常發生沖突,而每次發生摩擦后他都會產生抵觸的情緒。
在學校,每當老師批評他時,他就直視老師,一副不服氣的樣子,甚至還和老師頂嘴。A課程老師因他上課講話點他名字,從此他專門和A課程老師作對,上課故意發出聲音、打岔,自己的該門課程成績明顯下降。在一年的時間里,小偉與教過他的大部分老師都發生過沖突。他的班主任找他談話時,他一句也聽不進去,父母和老師都覺得十分頭疼。
案例分析:小偉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他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此表現出嚴重的敵對傾向。對于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需要家長、學校雙方的合作,建議采取主動和正確疏導的對策,采取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因勢利導,善于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學校和家長一起協商如何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幫助其加強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
心理測量站
自我和諧量表(SCCS)是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登峰在羅杰斯關于自我和諧概念的論述上,結合心理治療實踐編制的。它能反映出自我與經驗之間的關系,包含對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評價、自我一致性、無助感等。

自我和諧量表(SC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