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八項規定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工作作風的改進是一個突破口
- 沖鋒號: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 王啟超 張榮臣編著
- 3503字
- 2024-09-19 16:12:39
注重黨的工作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特點和優勢。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1]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邁出了新時代改進黨的作風的第一步,黨的作風建設不斷深入推進。
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一 改進工作作風的重要性
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形象問題。人們對事物的內在本質進行價值評判,往往以其展現的外部形象為直接依據。黨的形象,不是空洞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通過每個黨組織、每位黨員和領導干部的作風反映出來的。如果黨的作風好,黨的組織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能夠大公無私,言行一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為群眾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那么黨的形象就好,必然獲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反之,黨的作風不正,黨的組織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麻木不仁,僅僅為自己和少數人謀私利,甚至為此而不惜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那么黨的形象就差,必然受到人民群眾的否定,從而被人民群眾所唾棄。
加強和推進黨的工作作風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一刻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頓。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么多年,作風問題我們一直在抓,但很多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癥結就在于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估計不足,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制定和落實八項規定,相繼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大振。然而作風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四風’問題樹倒根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依然突出。”[3]可見,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二 改進工作作風就要凈化政治生態
黨內政治生活是黨風政風的生成土壤。有什么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樣的黨員、干部作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4]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要平臺,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從嚴治黨,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都按照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黨的各項規定辦事。”[5]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6]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大力抓黨風建設,凈化政治生態,使黨風政風有了根本好轉。
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黨內政治生活的核心在于“講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要著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7]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把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黨員、干部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及時發現和解決黨內出現的新問題,使黨內政治生活始終充滿活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堅持黨的思想原則、政治原則、組織原則、工作原則,按原則處理黨內各種關系,按原則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斗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旗幟鮮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每個黨組織都成為激濁揚清的戰斗堡壘,使每個黨員都成為扶正祛邪的先鋒戰士。
三 好的作風引領好的風氣
要用黨風引領社會風氣,這是艱巨的任務。因為風氣代表普遍的意識和行為,具有很強的傳導力。壞風氣的扭轉或好風氣的營造,都不是輕而易舉辦到的,要樹恒心,下大力堅持去抓。黨風建設也不是孤立或封閉的,它與社會風氣相互影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就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努力帶動和創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首先,黨員干部要從不良的人際關系中擺脫出來。我們生活在“熟人社會”,人際交往中有的人往往重情面、好面子,彼此幫幫忙,找關系、開后門成風。純潔而美好的人情,在交易中會變得復雜,甚至嚴重扭曲了公務活動中的權力關系,引發了以權謀私的案件,公事很難真正公辦。和諧的人際關系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公共秩序上,黨風要引領社會風氣,黨員干部自然就要帶頭樹立公共意識,尊重公共利益。權力涉及的都是全體公民所有的公共資源,不能被個人用來做人情,不能慷公家之慨。干部的誠信,必須先對得起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不能假公濟私。同時,黨員干部還要帶頭樹立法治精神,維護公平正義。依法行政就是秉公辦事,就是維護群眾平等自由的權利。我們黨始終強調黨員干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辦事的能力,要求黨員干部有公平正義的信念和勇氣,不能為了上級、同事或親友的利益,從利己出發,用說情、公關等手段干擾執法。
其次,黨員干部要堅持黨的宗旨和群眾觀,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向群眾學習,又要嚴于律己,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之前,我們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保持黨的純潔性的重大建設活動,對引領社會風氣具有現實意義。
堅持黨的群眾觀,一要遏制“官本位”意識的蔓延。“官本位”意識是封建的權力觀和地位觀的殘余,利用自身強勢地位維護自身利益,與黨的宗旨直接對立。一方面表現為奴性,一味奉承上級,不講實話、實情,不講法規、原則,對上面的旨意過度執行;另一方面表現為官腔,臉難看、口氣大,敷衍塞責、應付群眾,辦事推諉拖沓,不肯擔當。為人民服務就得解決群眾訴求,及時作出辦復意見,并對辦復意見承擔責任,堅持原則,不因人而異,不因時而異,不抱僥幸心理。有了這種對群眾負責的信念,黨員干部在公務活動中自然就會有親和力和公信力,社會誠信自然就會提升。
二要清理整頓特權和灰色待遇。特權和灰色待遇極易使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各種崗位應有的待遇,無可厚非。但有待遇不等于有特權,特權是因權力而占有特殊的待遇。所謂特殊的待遇,既有內容標準問題,更有規范化和透明度問題。特權意識是有歷史和社會基礎的,黨員干部享受特權會直接影響社會風氣。所以,對于長期習以為常的各種公共待遇,應該逐一清理,合理的待遇保留,該放棄的堅決放棄,杜絕那些似是而非的灰色事項。
三要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尊重群眾就得使群眾意見有用,群眾意見有用,就能督促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尊重群眾,對群眾負責。在黨員干部選拔考核中,不僅要聽取群眾評價,更要有適當的方式,獲取最真實的意見,讓提意見的群眾沒有后顧之憂,對那些群眾意見比較多的人進行處理,這是貫徹群眾路線中相當重要的原則。
注釋
[1]《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頁。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頁。
[3]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13期。
[4]《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頁。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95、96頁。
[6]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
[7]《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以解決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人民日報》2017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