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講述過去的故事,決定了你的未來
- (美)丹·P.麥克亞當斯
- 1288字
- 2024-09-11 16:32:56
作者序
當我們自稱了解一個人時,我們到底了解他哪些方面?我們自認為了解自己,又了解了哪些部分?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又意義深遠。大多數人或是在一段重要的關系里,或是在思考自己是誰、是什么讓人生有意義時,多多少少地思考過它們。對像我一樣的人格心理學家而言,這些問題也很重要。我們會收集關于人的數據,解釋它們,形成科學理論,來闡述人類生命的意義。
本書的中心思想極其簡單:在你我生活的現代世界里,生命故事就是我們的身份認同,也即是個人神話。個體在青春期快結束、邁入成年早期時開始編撰它,為了使他的生命具有統一感和意義感,并闡明自己的心理社會(psychosocial)方面的發展狀態。本書著重介紹了在人們從出生到老去的過程中,生命故事如何演變。我用生命周期發展理論闡釋了現代人如何用敘事法塑造了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敘事,及至中老年時期,我們通過創造自己有生成性的傳承,來為故事塑造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結局。我提出的理論,來自我參與的關于人格的科學性實驗、我所閱讀的大量研究和其他領域的專業文獻。
那么,當我們了解一個人,我們究竟了解了一個人的哪些方面呢?首先,我們了解了一個人的“特征”?;旧纤姓J識我妻子的人,都會將她的特征描述為“熱情”“良善”和“溫暖”。而等他們進一步了解她,他們會做出更細微、更個人化的描述:“她喜歡聽古典音樂,但厭惡聽歌劇”,“在法院中,她是律師們的主宰;但在家里,當她面對十歲孩子稀奇古怪的要求時,她又變得柔軟和藹”。但對特征的形容和對生活片段的描述,只能讓人淺顯地認識我的妻子。如果你想要更深地了解她,你需要清楚她的身份認同,也就是說,你得知道在她生命中,是什么為她提供了人生的意義感、統一感和目的感。而為她提供了上述感受的事物,也就是“故事”,也同樣讓其他現代人的生活充滿意義感、統一感和目的感。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我的妻子,你就得了解她的生命故事。
吉爾福德出版社(Guilford Press)愿意發行紙質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The Stories We Live By),一是肯定了它獲得的積極評價;二是認可了如今“敘事法”在心理學和其他人文社科領域中的影響力。近幾年來,書中提到的“個人生命故事”,已經成為像依戀理論一樣的重點研究領域。就連浪漫愛情也被視為個人與他們的戀人共同譜寫的一則故事。
在所有這些當代學術文獻中,這本書的獨特貢獻在于重點關注生命故事的結構化細節,指出這些細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正如我們將看到的,生命故事包含許多不同的元素和方面,包括獨特的敘事基調、個人意象、主題線、意識形態背景、關鍵場景、相互沖突的角色,以及對未來自己結局的預期。上述每一類元素都有它們自己的發展邏輯。它們都會在人類生命周期的特定點出現,并結合不同的時間、地點、個人的精神氣質發生變化。
我想我們現代人所面臨的主要的心理社會性挑戰,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空間和人格魅力,來做一些有益于我們生活的事情。為此,我們試圖將自己的生活變成有意義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有助于我們的孩子、朋友、鄰居,甚至我們的世界公民創造他們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有好的生命故事證明了你活過好的一生,且美好的生命故事是我們能為彼此提供的最重要的禮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