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剽對聯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126字
- 2024-09-28 13:08:00
有了教材,有了第一批十二人的師資,西苑內書堂那邊的屋舍差不多竣工了,朱厚照的天子門生班也就開課了。
開課的頭一天,李榮、蕭敬這倆宮中的大太監自然也會到場。
西苑內書堂的規模太大,兩京十歲左右的凈軍人數,差不多在一萬兩三千人上下,這些自閹之奴,能有此造化,也不由的讓蕭敬垂淚。
“早年間奴婢要是有小祖宗垂憐,何至于凄苦半生?”
“蕭大珰就不要矯情了,宮中內侍學醫的事兒,還要蕭大珰勞心,此事就須做的隱秘一些了。”
聽聞小皇帝言及弘治帝遽然崩逝一事,蕭敬擦去臉上淚痕,陰惻惻的說道:
“小祖宗,弘治爺的事,江南隱有瓜葛的家族有十幾家之多。
李大珰意思是讓東廠處置掉,老奴意思,是讓西廠出手,也好看看汪直的成色如何?”
弘治帝的死,有太多不明不白的隱晦之處,司設監掌印張瑜在詔獄之中所認俱是小罪,太醫院劉文泰一干人,也是各自胡亂攀咬。
中醫用藥現在雖有標準,但標準可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里面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五行原理。
劉文泰等人打死不認,詔獄也沒招,總不能真的把他們打死的,而且太醫院中人身份敏感,并不是能夠隨意刑殺的。
“蕭大珰,西廠也不妥!
便讓汪直帶人扮做倭寇,席卷了這些家吧!
告訴汪直,劉文泰等人的家族,以后便是天災人禍連連了,怎么慘就怎么弄,慢慢讓這些家嘗盡人世所有悲慘才好死絕的。
至于倭寇席卷的這些家,也務必要殺絕,其后錦衣衛才好接手他們的產業,以補宣大一線的缺口。”
聽完小皇帝的手段,蕭敬也不由的有些心寒,不愧是宮中狠人李榮帶大的孩子,出手不留情倒是讓小皇帝學了個通透。
“小祖宗的意思,是以倭寇帶動東南備倭事,整肅江南衛所?”
小皇帝不用西廠用倭寇,蕭敬這個縱橫司禮監五十多年的老妖怪,自然能看出其中用意。
“有,但只是末節,李大伴,事發之后讓劉瑾將江南水師大船,盡數調到遼東填海筑壩。
想必倭寇縱橫之后,龍江船廠那邊的水師訂單會絡繹不絕的。
囑咐劉瑾,可收江南士紳捐納以筑我大明水師的寶船!”
倭寇,也不是將來事,而是大明自太祖年間就有的沿海邊患,禁海便是老朱對待倭寇的辦法。
但在朱厚照看來,若倭寇再不肆虐,東南百姓為倭寇就是眼前事了。
“小祖宗,若如此,十幾家不夠,再多加幾十家不給朝廷納稅賦的東南豪族吧!”
李榮與蕭敬不同,小皇帝想弄江南豪族,李榮不僅不會勸解,只會火上澆油。
只因東南士紳的兼并避稅,已經危及大明朝的統治了。
“可!
但幾十家不夠,需要再多一些,大明如今太缺錢了!
讓汪直做的干練一些,莫要留下甚么手腳,刀劍之類,俱用倭造,袍服外觀也要神似倭寇才好。
想及倭寇事,朕這里倒是有一份好對子,給這西苑內書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留下了東林黨魁首顧憲成的對子,朱厚照便去觀瞧自己的十二門生授課了。
初時的授課很簡單,無非識字跟識數而已,這就用不著朱厚照親自上手去教了。
見自己的十二個學生,都寫的一手的好字,朱厚照拍了拍腦門,卻是把黑板這宗物事給忘了。
他的十二門生講課,都是用大筆在宣紙上潑墨的,紙張筆墨現在可不便宜。
“李大珰教授有方,小祖宗必為一代明君。”
“蕭大珰謬贊了,非是老奴教導有方,而是小祖宗天生聰慧,本就是大明圣主!
汪直之事,還要蕭大珰多多襄助,東南一帶,可是讓那些個士紳守的風雨不透。
蕭大珰不給汪直提供落身處,只怕假扮倭寇寇邊一事,他也做不利索。”
蕭敬要夸小皇帝的聰明睿智,李榮這邊卻盯上了他在江南的徒子徒孫。
若論勢力之大,宮禁之外,李榮不如蕭敬,但就宮中勢力,蕭敬便不如李榮了。
“哼!
東南一帶,終歸是我大明的天下,豈是他們一些個有錢的富戶便可主導的?
他們想用錢凌駕于宮禁之上,豈不知宮禁之刀快如閃電!
李大珰,如小祖宗所言,汪直做事還是要果決一些的,南人以宗族為群,不妨絕其根苗!”
朱厚照的謀劃,想要做的干凈,還真少不了李榮、蕭敬這兩個大太監的襄助。
宮內宮外之事,李蕭兩人可比內閣的三閣臣清楚多了,東南士紳都是干什么的,做了什么違法的勾當。
內閣不知、六部不知、錦衣衛不知,但東廠卻知道,李榮、蕭敬兩人精明的很,他們吃的可不是宮中的宮女宦官貪墨來的錢財,各人自有各人的財路。
與東南士紳相比,東南海商、西北的晉商,做了太多對大明而言大逆不道的事兒。
這些事兒,東廠沒人去看倒還罷了,有人盯著,商人又怎么能逃脫出皇家秘諜的視線?
對朱厚照而言,不管是倭寇還是韃靼,亦或是東南士紳,只要站在他的對立面,對付他們的手段可就多了,最干脆的無外是物理超度。
至于所謂的東林黨,等以后財稅充足了,大明的書院俱都要官辦的,私人辦學以輿論驅動朝廷的政令,他們想的美。
朱厚照的內書堂楹聯,自然無需他出手書寫,他那筆字現在說來也是拿不出手的。
而代為書寫的只能是在宮中內書堂授業的翰林學士們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好對子!
實庵,就此楹聯而言,陛下學識當不次于你家的麒麟子。”
聽到梁儲對小皇帝的夸贊,王守仁之父王華、王實庵無奈搖頭說道:
“厚公,越是聰慧之子,越是不務正業。
厚公口中我家的麒麟子,已然仗劍走天涯去了,如今所在當是宣府。
一個讀書的士子,上馬殺賊,實在是有失體統吶……”
對自家的麒麟子,王華也真是有些無奈。
如梁儲所說,那小賊子倒是跟新君頗有些想象,不愿讀書只愿舞槍弄棒,王華也不知朝堂之上,哪里需要這些拳腳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