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左公西征,兵餉糧運艱難萬狀

在中國版圖的西北部,有一片遼闊、富饒而神奇的地方,它是我國西北邊疆的戰略要區和安全屏障。它東接甘肅、青海,南與西藏相接,西南以喀喇昆侖山與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為鄰,西以帕米爾高原與阿富汗為鄰,西北與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接壤,東北與蒙古國毗連。它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占我國陸地領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它,便是新疆。

中國文獻上的“西域”,指中國的西部疆土,還包括中國西方疆界外有聯系的地方,這些地區從遠古時代起即與中國內地有著密切聯系。漢、唐、元統一西域,為清朝的西部疆界奠定了歷史基礎。

沙俄蠶食、鯨吞中國西北的領土為時已久。從18世紀中葉開始,沙俄就向中亞進行領土擴張。1803年(嘉慶八年),沙俄侵略軍侵入中國新疆西北部的齋桑泊地區,之后繼續向東擴張其侵略勢力,對中亞三汗國浩罕、布哈拉和基發進行征服戰爭,并力圖把魔掌伸向新疆。

清朝政府害怕與列強打仗,只有割地求和。1864年(同治三年),清政府被迫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共四十四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此后,沙俄還并吞了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和基發汗國。沙俄領土與中國西北邊境接壤后,新疆歲無寧日。

曾紀澤曾在奏折中說,英、法將伊犁視為“中國鎮守新疆一大炮臺”。伊犁地區在經濟上是富庶之區,是新疆西部的糧倉;在軍事上是北疆的門戶,易守難攻。沙俄對伊犁地區蠢蠢欲動。俄將庫魯巴特金曾說:“向東延伸的伊犁地區,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合并了這塊地區,會給我們在防御上帶來很多的利益,卻給中國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威脅。”1870年(同治九年),阿古柏的勢力擴張到了烏魯木齊等地。次年,沙俄乘虛而入,派兵侵占伊犁,宣布“伊犁永遠歸俄國管轄”。沙俄估計中國再也無力收回烏魯木齊等城,所以用外交辭令掩蓋其真實目的。沙俄駐華公使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謊稱其此舉是為了安定邊境秩序,“只以中國回亂未靖,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后,即當交還”。沙俄一方面侵占伊犁,一方面還竭力拉攏阿古柏匪幫,企圖使阿古柏變成其侵吞南疆的工具,進而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鯨吞整個新疆。

當時的清朝政府焦頭爛額。太平軍余部會合捻軍侵入陜甘,回部起義阻塞了河西走廊。加之民族分裂主義者引狼入室,西北和新疆處于全面危急之中。

左宗棠總督西北事務后,向清廷提出了用兵程序,即“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

慈禧太后久聞左宗棠之名,對其頗能打仗與忠心耿耿也印象深刻,寄予厚望。

同治七年(1868),清政府對左宗棠“賜紫禁城騎馬”特恩。慈禧太后問他:“西事何時可了?”左宗棠從容答道:“剿撫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工夫。”

慈禧太后覺得時間長了一些,但左宗棠是考慮了進兵、運糧、籌餉等許多困難因素。他說道:“西事艱險,棘手事甚多,五年功成,已屬幸事。臣不敢在太后面前虛言承諾,也不敢拖延時日。”

“那你就抓緊時間去辦吧!”

正如左宗棠預計的那樣,五年時間,腹地已清,河西走廊暢通。接下來,左宗棠便開始籌劃收復新疆。

收復新疆直接關系到中國的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國防鞏固、長治久安,以及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利益,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早在俄國侵占伊犁、新疆局勢危急之時,左宗棠就提出“在理而亦在勢”的主張,強調如果沒有兵威和兵勢,在理也等于無理。他還提出“整軍乃可經武”,把組調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作為西征準備的重要課題。故他在組調西征軍時,把精選能將放在首位。

左宗棠西征進軍圖

有一位清軍將領名叫金順,左宗棠很看好他,并以之幫辦新疆軍務。在左宗棠看來,金順雖無獨立擔當大任之才,但有顧全大局、深知緩急之能。而劉錦棠更是左宗棠尤為青睞和重用的人物。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以自己年老體弱、精力不濟為由,向清政府推薦劉錦棠,稱其“英銳果敏,才氣無雙,近察其志慮忠純”。后來,他讓劉錦棠率領老湘軍,“總理行營事務”,以之作為中軍,與金順合力收復新疆。

西征軍的兵鋒首先指向侵略者阿古柏。清政府在諭令中明確規定,西征軍的任務是“復疆圉而御外侮”,也就是反對侵略、光復故土。“用兵所以衛民。”左宗棠如是說。西征軍要把新疆人民從被侵略者蹂躪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做好安置救濟工作,幫助其恢復和發展生產,絕對不能擾民、困民、害民。何況,軍賴民而存在,不能竭澤而漁。“若不圖從新布置,稍紓民力,勢必寸步難行。”左宗棠指出,在收復烏魯木齊后,“興屯政以為持久之謀,撫諸戎俾安其耕牧之舊”。

阿古柏像

大軍出征,糧餉先行。左宗棠深知這一道理,故而他在組建西征軍時就特別重視籌餉,并把“可恃之兵,資以足用之餉”視為化弱為強的關鍵。

盡管如此,西征軍籌餉仍然比左宗棠想象的要困難得多。西征軍的軍餉,是按協陜甘軍費由各省關每年協餉八百二十余萬兩。當時朝廷銀根緊俏,國庫名義上撥下五百多萬兩,實際到位的只有二百多萬兩,中間有約四分之三的缺口。軍營糧草極度緊張,將士們忍饑挨餓已屬家常便飯。按說拖欠軍餉本來是朝廷的事,與左宗棠無關,左宗棠并不負有直接責任,可他仍覺得內疚,其原因蓋出于對士兵的體恤,“愛兵如子”。也正因為這樣,將士們才甘愿吃苦,卻無怨言。

1876年西征軍整裝待發之際,軍餉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眼看局勢難支,左宗棠只好上奏朝廷說:“現在西師既不可撤,且須增出塞之師。籌塞外之糧運、屯墾經費日增于前,而各省關應協西餉且愈減于前。全隴瘠苦情形甲于天下,就地既無可籌,專盼各省厘金協濟,而各省厘金大宗又均為洋防占盡。”他奏請朝廷,允照沈葆楨前籌辦臺防借款一千萬兩、年息八厘、分作十年籌還的辦法,以濟急需。此后,為了緩和以李鴻章為首的反對派的意見,左宗棠又主動提出將借洋款的數目由一千萬兩減到四百萬兩。慈禧太后閱完左宗棠的復奏非常滿意,覺得應該接受左宗棠的最低請求。她發話道:“左宗棠真心為朝廷著想,也不能太為難他!那四百萬兩也太少了吧?”

慈禧太后發話了,具體辦事的大臣們誰敢不聽?于是,借洋款的數目立即增加到了五百萬兩,又從戶部庫存里撥給二百萬兩,并命令各省將西征協餉提前撥付三百萬兩,終于湊足了一千萬兩餉銀。

中國關于錢的俗語很多,比如“一文錢逼死英雄漢”“有錢能使鬼推磨”等。前者是說沒有錢,英雄無奈能被逼死;后者是說有了錢,鬼會聽從使喚乖乖推磨。籌餉難題得以解決,而籌糧比籌餉還難,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左宗棠說:“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鈍遲速機括,全系乎此。千鈞之弩,必中其機會而后發,否則,失之疾與失之徐,亦無異也。”就是說,及時解決糧、運兩事,是制勝的關鍵,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換句話說,關鍵時刻沒有糧,或關鍵時刻不能及時運到,就會導致戰爭的全面失敗。

按當時的規定,西征軍步勇每人每日需糧一斤十兩(按:舊時一斤為十六兩),每月四十八斤,一個營有七百人左右,每日需糧一千一百三十七斤,全月為三萬四千一百一十斤。馬隊一營二百五十騎,一騎需料五斤、草十二斤,兵勇、長夫兩名,需糧九十六斤,全月需糧七萬兩千斤、料三萬七千五百斤、草九萬斤。整個西征軍是一百二十一營計八萬多人,每月僅食糧就要三百八十四萬多斤,全年約需四千六百零八萬多斤。若加上大批馬騾的飼料,則需要糧數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如此大量的糧食,從何處籌辦?這些糧食和武器裝備又如何運送到前線?這些都是十分艱巨而又相當嚴峻的問題。左宗棠道:

惟秦、隴之事,籌餉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餉,而籌轉運尤難于籌糧。

此處所言,反映出糧運比籌兵、籌餉更難。左宗棠籌劃用于新疆的軍糧,有幾個來源:一是河西,二是口北,三是就地采買,四是在俄邊境采買。

1875年3月,左宗棠說:在涼、甘、肅、安西訂糧十九萬石,尚有五萬石未收,雖缺糧亦不能再加,否則,“貧戶無糧出糶者買食維艱,青黃不接時無從設措”,且“價愈增,則富者之欲未厭,而貧者之苦愈甚。揆之事理,實不可行。且新糧訂買已多,民間搜括殆遍”。他還說:“今采買至十九萬石,抵承平時全省一年額賦,猶疑其尚可加采!奪民食以餉軍,民盡而軍食將何從出乎?”“要籌軍食,必先籌民食,乃為不竭之源。”一句話:雖費九牛二虎之力籌到了錢,卻買不足糧。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兵燹之后,人物凋殘,絲毫不能借資民力,與承平時迥異,無論孑遺之民尚須官賑、賑糧尚須官運也。”

籌錢難,籌糧更難,幾千里轉輸難于籌糧,可謂難上加難。這其中的道理和原因,不用筆者喋喋不休,讀者略微一想就知道了:近一百五十年前,西北方向有沒有鐵路?有沒有公路或大道?籌糧地點很遠、很分散,有什么“高招”?

由于左宗棠在糧運方面的正確政策和有效措施,西征軍得以在甘肅的涼、甘、肅、安西等地采購了大批糧食。這些糧食,除了供應關內各軍,其余由民、官、商用車、驢、騾、馬和駝只經安西向關外轉運。到1876年5月西征軍大批出關時,巴里坤存糧六百余萬斤,安西、哈密之糧運到古城的有四百余萬斤,還有上千萬斤的糧食存在倉庫。

運輸主要依靠人畜,極為艱難困苦。左宗棠善于調動運糧者的積極性。在運夫或其他人面前,左宗棠常說:“現在,運夫是老大,百姓是老二,我左宗棠是老三。”

這一“口封”傳開后,運夫受到極大鼓舞,覺得自己的工作和地位至關重要,頗感自豪:“左大帥把我們捧為‘老大’,我們可不能不識抬舉呀!”

有一天,運送糧草給養的運夫隊伍走到一塊蘿卜地旁,其中一個運夫忍不住饑渴,到地里拔了一個蘿卜,在身上擦了幾下,便大口吃起來。剛巧被老農看到了,老農跑過來論理:“你怎么可以隨便拔我的蘿卜吃?”

“我們千里迢迢運送糧草,唇焦舌干,拔個蘿卜解解渴,你吆喝什么?”

“你這個人好不講理,我在這片干旱的沙漠邊緣種點兒蘿卜,下了多大的氣力!我種下的蘿卜是給你吃的嗎?”

“不給我們吃,給誰吃?”運夫強詞奪理,一個勁兒地與老農爭吵,并不認錯。

“左大帥帶的兵和雇的運夫,都是不欺壓百姓、不亂拿百姓東西的,你怎么敢違反軍規。我找左大帥評理去!”老農也毫不示弱。

老農氣憤之極,便拉著運夫來到左宗棠的大帳,向其告狀。

左宗棠聽完老農的訴說,笑道:“他是老大,你是老二。老二理應尊敬老大。現在老大因饑渴吃了老二一個蘿卜,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爭吵。在我看來,老二種蘿卜有功,老大吃蘿卜合理。”

老農見左宗棠如此態度,十分驚愕。這時左宗棠又問老農:“你種蘿卜全是自己吃的?”

老農說:“我自己留下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拿出去賣。”

左宗棠吩咐隨從,從他的住房里拿出一串銅錢,交給農夫,說:“老二種蘿卜,老大吃蘿卜,我這個老三付蘿卜錢,合情合理。這不是就解決了嗎?夠不夠?”

“夠了夠了。還多拿了呢!沒有這么值錢。”

“多了就不必退還了,算是獎賞給你荒漠種菜,還敢于較真。”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個故事廣為傳播。農夫受到保護,運夫們也都受到教育,此后都自覺地不隨便拿百姓的東西。運夫們都表示:“我們不能違反紀律,每次讓大帥親自掏錢,多不好意思呀!”

歷史學家在評述左宗棠西征過程中籌糧、運糧時,有“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可克服的困難”等說法。然而,雄才大略的左宗棠硬是克服了困難,創造了奇跡。

運貨人翻越天山艱險的山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务川| 朔州市| 廉江市| 银川市| 漾濞| 洛扎县| 汨罗市| 营山县| 南漳县| 珲春市| 崇文区| 广宗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镇沅| 水城县| 云浮市| 石狮市| 丰城市| 错那县| 康保县| 安庆市| 洛隆县| 鄂尔多斯市| 电白县| 昌宁县| 灵武市| 苗栗县| 高碑店市| 长宁县| 青神县| 甘孜县| 太白县| 电白县| 偃师市| 孝昌县| 许昌县| 铜鼓县| 平定县| 文安县|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