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之刃:企業文化強核攻略
- 袁恒常
- 6502字
- 2024-08-26 14:54:45
第二章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打造基業長青
企業的生存發展,也像人的出生成長一樣,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日月總會黯淡,星辰也終將隕落,但是暗淡的光芒后面,一定會出現更奪目的炫彩”。我們仍然致力于變革和創新,激發企業活力,追求基業長青的境界。
中國的企業體制,接受了計劃經濟的淬煉,也接受了市場經濟的洗禮。在“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方案”時代,中國企業既有歷史的縱深,更有新時代的向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一、企業經濟組織的誕生和演變
企業的誕生還不到300年的歷史。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長期存在的是“家庭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也就是“作坊”。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廠制度在英、德等國普遍建立,成為企業的雛形。進入20世紀,隨著新技術的應用、產權制度的完善,以及管理理論的出現,現代企業才真正形成。
其基本定義為: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這里涉及法人的法律概念。所謂法人,是相對于自然人而言,是在法律上具有擬制人格的社會組織;法人擁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所有權,以其獨立財產對外承擔獨立責任。自然人,即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經歷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體資格,包括本國公民、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自然人又和公民不同,公民僅指具有一國國籍的人,沒有取得國籍的自然人無法享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我們每個自然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住址等,而法人也有名稱、注冊時間、注冊地址、經營范圍等。
法人和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都是不同的概念。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一般為董事長(但很多時候大家喜歡把法定代表人簡稱為法人)。法人代表是受法定代表人委托(比如出具授權委托書),從事特定法律事務的人,可以是張三,也可以是李四。
法人制度是世界各國規范經濟秩序以及整個社會秩序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國,法人作為社會組織,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企業法人。從事生產經營并取得法人資格的企業經濟組織。根據所有制形式不同,可以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企、外企等。
(2)機關法人。獲得法人資格的國家機關,包括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等。
(3)事業單位法人。一般是指政府機構附屬的從事公益事業的社會組織,如學校、醫院等。
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特殊產物。根據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定義,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根據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
(4)社會團體法人。一般是指由法人或自然人組成,謀求公益事業、行業協調或專業愛好的法人,如各種協會、學會、研究會等。
企業作為法人,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目前,關于企業的主要法律有:企業改革的法律,如198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2009年修訂)、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如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合伙與獨資企業的法律,如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2006年修訂)、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涉及公司企業的法律,如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9年、2004年、2005年、2013年、2018年多次修正修訂);涉及企業破產的法律,如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上述法律都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制定的。我國的立法機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這些法律都會根據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和調整而進行修訂,自然以最新修訂的為準。
概括來說,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是一個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一體化的時代,企業正在打破地域的局限、所有制的局限甚至國家的局限,成為集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源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等各種生產要素綜合創新的“經濟引擎”,甚至成為“企業帝國”。但是,企業與其說是資本、技術、設備等的集合體,不如說是人的集合體,人是企業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這是企業生命周期中最關鍵的問題。
二、企業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集合,也是社會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帶動企業的變革和成長?,F代企業具有三個新特征:第一,技術上的先進性——建立在現代先進技術基礎上;第二,管理上的科學性——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包括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和社會化、人性化管理;第三,運營上的“社會性”——它不再是“自由放任”的企業,而是“社會企業”,立足于適應社會需要。
但是,就像一個人要經歷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過程一樣,一個企業也存在從創立到消亡的發展過程。根據調查,歷史上沒有一家企業的生命是超過1000年的,也沒有一家企業是超過500年的,甚至連超過300年的企業也比較少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對《幸?!冯s志中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究顯示: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近一半在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的名單中消失;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近三分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的名單中消失。
企業生命周期是企業發展與成長的動態軌跡,包括發展、成長、成熟、衰退等階段。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試圖為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找到能夠與其特點相適應,并能不斷促使其發展延續的特定組織結構形式,使得企業可以從內部管理方面找到一個相對較優的模式來保持企業的發展能力,在每個生命周期階段內充分發揮特色優勢,進而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幫助企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著名管理學思想家伊查克·愛迪思是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創立者,他在1988年寫的《企業生命周期》一書中,把企業成長過程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其中盛年期之前是成長階段,盛年期之后是老化階段,如圖2-1所示。

圖2-1 伊查克·愛迪思所描繪的企業生命周期
綜合分析,伊查克·愛迪思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價值如下。
第一,將企業擬人化,視作一個生命體,從孕育到死亡,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解釋了企業為什么會生長、衰老和死亡,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第二,根據生命周期中每一個階段的目標,診斷現實企業中的問題。企業由于缺乏對異常問題的敏感和應對能力,小概率事件和突發事件往往成為導致企業衰敗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中,伊查克·愛迪思創造性地提出了PEAI基因,這4個基因的有機組合構成了企業的活力強度。其中,Perform指執行力,Administrate指制定流程和清晰的職責考核,Entrepreneurship指創新創業精神,Integrate指整合資源。
第四,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需要適時進行外部干預,引入外部競爭或挑戰因素,從外因解決內因問題,打破封閉的系統,激活組織活力,這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而實現不斷成長。
第五,伊查克·愛迪思提出,創業精神是企業活力的根源,創業精神會引發增長,而缺乏創業精神會導致衰老。還有,企業資源整合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處理衰老的問題,但是這個因素在企業追求增長的過程中常常被忽視。
根據我國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和實踐,將其大體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如圖2-2所示。

圖2-2 企業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
1.初創期
在初創時期,企業具有發展活力,充滿創新、冒險和創業精神。創業者精誠團結,同心協力,凝聚力強,但是生存能力較弱。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生存,而不是成長,只有在市場立足下去,才能爭取成長的機會。
2.成長期
這一階段,企業基本度過創業的艱難時期,開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蒸蒸日上,逐步呈現繁榮景象,組織活力、創造力、凝聚力不斷增強。但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往往面臨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如果出現戰略失誤,很容易一敗涂地、全盤皆輸。
3.成熟期
這一階段,企業形成了顯著的競爭優勢,規模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強,盈利水平達到高峰,但是成長速度趨緩,凝聚力開始減弱,保守思想滋生,特別是創造力和冒險精神消失。許多企業領導者往往提出“二次創業”“變革創新”的思想,如果沒有新的成長機會和空間,就會走向衰老和消亡。
4.衰退期
這一階段,企業規模雖大,但是包袱沉重,人心渙散,各種矛盾集聚爆發,市場份額很小,競爭力很低,產品逐步被競爭者取代,只靠少數產品和有限客戶維持生計,一派“日落黃昏”的景象。企業需要根據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避免進入破產境地。
想要解決企業生長周期問題,走出企業生死循環的困境,提高企業成長性,延長企業壽命,需關注以下問題。
1.產品和行業的生命周期
關注產品和行業生命周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根據行業是否處于成長、成熟、衰退或其他狀態來制定適當的戰略。
任何產品都是可以更新換代的,也是會逐步被取代或淘汰的。比如,電子通信領域中一度輝煌的“大哥大”“BB機”“小靈通”等電子產品。
與產品相關的行業或產業領域也有一個新興和衰落的過程,是“朝陽產業”還是“黃昏產業”,對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也至關重要。
2.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周期
市場和客戶是長期存在的,為企業生存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消費者(個人、私有或公有企業)都有某種特定的需求(娛樂、教育、運輸、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夠得到滿足,在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產品來滿足這些需求。比如,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就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市場機會。把握市場需求,滿足客戶需求,通過科技和創新提升自身的變革發展能力,是保持和提高企業成長性的解決之道。
3.構建和優化企業生態系統
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視企業為一個生命有機體,構建和優化企業的生態系統,通過內外資源整合,在產業的價值鏈條上獲得競爭優勢,與員工、客戶、合作伙伴、股東、社區等利益相關者,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和諧共贏、共同成長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從一個更高的層次理解企業的戰略、愿景和使命,打造百年老店,實現基業長青。
4.培育和提升企業成長性
企業成長性是企業附加值不斷增加、企業不斷增值的能力,既包括長期盈利能力,也包括企業資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不斷增值能力。
企業成長性以企業主體性為基礎,由企業文化、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產業定位、運營模式、管理水平、團隊精神、經營能力、產業升級能力決定,是企業全要素綜合生產力。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與趨勢,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擺在經濟效益的前面,是決定企業成長性的根本。成長性企業把企業成長性擺在第一位,盈利模式擺在第二位,利潤率擺在第三位,這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企業自生能力的關鍵,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概括來說,企業生命周期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樣,都有一個誕生和消失的過程。但是,相同的生命,其價值和意義不同。就像薩特所說,生命就像一張白紙,本來無所謂有意義與否,人生的意義是我們自己去賦予的。企業的價值和意義也在于此,需要通過企業的愿景、使命、創新、變革去提升企業的生命質量和價值意義。
三、中國企業的成長歷程分析
1949年以來,中國的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計劃體制下的“會戰式”發展時期,以及后來的“改革探索”時期、“改革突破”時期、“改革深化”時期等不同的階段。
中國企業的成長歷程是在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實現的,其生命周期與社會變革、時代大潮息息相關。在體制轉軌過程中,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常見方法。
1.計劃體制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是迅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的時期。國家沒收全部官僚資本企業,并把私營工商業初步納入社會主義改造的軌道,確立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從而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有系統地恢復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貿易。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耙晃濉逼陂g,中國借助于蘇聯、東歐國家的資金與技術援助,推動工業化進程,大規模開展經濟建設。這一時期,中國依靠一整套高度集中、計劃控制的非常嚴密的生態鏈,由國務院指揮、計劃委員會調度,全國無數個工廠和車間由財政撥款、銀行結算,保證國民經濟的有序運行,從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構造了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2.改革探索時期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企業進入改革探索階段。中國開始向亞洲四小龍、日本、歐洲和美國學習,特別是學習借鑒新加坡模式,引進外資,開放貿易,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也催生了一大批中國企業家,如柳傳志、魯冠球、張瑞敏、王石,還有華為的任正非等,這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的探路者、開創者。
3.改革突破時期
以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提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時期,大批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辭職下海,開啟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創辦市場化股份制企業的浪潮。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的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取得重大突破,公正、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也賦予企業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4.改革深化時期
以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提出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批準、201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方向,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確保國有企業黨委(黨組)領導作用發揮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條例明確規定:國有企業應當將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寫明黨組織的職責權限、機構設置、運行機制、基礎保障等重要事項,明確黨組織研究討論是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堅持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符合條件的黨委(黨組)班子成員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成員中符合條件的黨員可以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進入黨委(黨組);黨委(黨組)書記、董事長一般由一人擔任,黨員總經理擔任副書記,確因工作需要由上級企業領導人員兼任董事長的,根據企業實際,黨委書記可以由黨員總經理擔任,也可以單獨配備;不設董事會只設執行董事的獨立法人企業,黨委書記和執行董事一般由一人擔任,總經理單設且是黨員的,一般應當擔任黨委副書記;國有企業黨組織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必須落實黨組織決定。
概括來說,中國企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企業,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下,企業不僅要擔負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責任,更要擔負社會責任、道德責任、文化責任甚至政治責任,特別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