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報告(2019)
- 朱宏任主編
- 1162字
- 2024-08-26 14:26:44
一、《民法典》出臺對勞動關系領域的意義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雖然調整勞動關系領域的法律規范主要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具有強烈公共屬性的社會法系統,部分內容還具有行政監管的屬性,但其在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這一對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時,仍然需要與《民法典》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首先,《民法典》總則中的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公序良俗等原則在勞動關系領域也應被遵循,而對于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組織的規定也是勞動關系雙方身份、權利與行為能力確認的基礎,其他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效力、民事責任及時效規定也在勞動爭議處理中特別是訴訟環節中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民法典》中合同編中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抗辯、違約責任等相關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規范沒有專門規定的情況下,仍然適用在勞動關系領域中,同時,在一些非勞動關系的合同事項中,如培訓協議、保密協議、競業禁止協議、派遣協議、用工協議、共享用工協議等,更要以《民法典》及其合同編的精神為依歸。
再次,《民法典》的人格權編中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及個人信息的保護,均適用于勞動用工領域中的勞動者,同樣名稱權、名譽權的保護也適用于用人單位。而且在《民法典》的人格權編中,還有一個與勞動關系直接相關的亮點,即對職場性騷擾的規制——《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規定:“違背他人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從而明確了用人單位在預防和制止職場性騷擾方面的義務。
最后,在侵權責任編,《民法典》還專門規定了勞動者因履行工作職責而對他人造成傷害或損失而形成的雇主責任,而且還細分為用人單位責任、勞務派遣單位責任和勞務用工單位責任。此外,《民法典》規定的個人勞務關系中形成的侵權責任也能用來判定在不能構成勞動關系情況下勞動者和雇用者之間的責任歸屬和分配問題。
總之,《民法典》的規定對于勞動法律規范體系而言,具有奠基、補遺和兜底的作用,應當受到勞動法和勞動關系業界和學界同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