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修訂版)
- 徐瑾
- 3508字
- 2024-07-18 14:34:36
白銀的東西命運
談論貨幣,不可不談金銀。作為一名革命理論家,馬克思對于貨幣理論也分外熱情,他的名言之一就是“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句話已經為金銀的自然屬性適于擔任貨幣的屬性而得到證明。由金融史可知,人們過去習慣將貴金屬鑄造成硬幣在交易中使用,因此今天的貨幣名稱往往也來自當年的遺跡,也就是這些貨幣含有多少貴金屬的重量,便士、磅、馬克甚至中國的銀兩都曾是度量衡單位。
至于白銀,它是如此重要,甚至在宗教與歷史中屢屢出現。“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這句名言眾所周知,而出處也與銀幣有關。根據《圣經·新約》記載,耶穌傳道之際,法利賽人想引誘耶穌說錯話進而陷害他,就問耶穌:“我們納稅給愷撒可以不可以?”這里的愷撒不是那位愷撒大帝,而是羅馬皇帝的代稱,耶穌看出他們居心不良,就讓他們拿出上稅的銀錢來看,等對方拿出一個denarius (羅馬銀幣,大概是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常作為與稅收相關的指代),上面有愷撒的像。耶穌機智地指著上面的人像問這是誰,對方說是愷撒,耶穌即回答:“愷撒的物當歸給愷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耶穌結合了現實情景,如此妙答讓對方啞口無言。
在這個故事中,愷撒所指即代表銀幣,也代表銀幣上頭像背后的世俗政權,可見銀幣與王權很早就被聯系在一起,難怪英國國家博物館的管理員曾經如此解釋,“白銀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物質,象征著王權、財富和權力”(9),直到今天仍有學者斷言“這個全球市場的輪子是用白銀的世界性流動來潤滑的”。(10)中國古人也曾說,“銀,白金也”。黃金白銀在古代文獻中也每每連用,《爾雅·釋器》云:“黃金謂之,其美者謂之镠。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銀字的形態也可看出端倪,銀由金、艮構成,艮意為“邊界”,銀的本意據說就是“價值僅次于黃金的金屬”。
從歷史來看,白銀在西方的使用其實很早就開始,甚至起到過關鍵的歷史作用。眾所周知的叛徒猶大,在公元前就為了30個銀幣而出賣了耶穌。這自然引發人們的憤慨,姑且不論背叛的行為以及猶大被詛咒了2 000年,大家憤憤不平的原因之一在于背叛的價格不高,銀幣畢竟不如金幣,30個銀幣到底價值幾何?由于具體是何種銀幣大家說法不一,價值也因此難以確定,有人說是上文提到的denarius,也有人說是另一種銀幣——shekel(舍客勒)。后世記載說,猶大用這筆錢買了一塊田,但仆倒而死,那塊田因而稱作“血田”。
羅馬帝國晚期,各地蠻族崛起,法蘭克人屬于日耳曼人一支,也是最成氣候的一支,其領袖查理大帝(Charlemagne ,也作查理曼)在8世紀恢復了西羅馬帝國,一舉擴張了法蘭克王國,獨力統一了西歐。查理大帝死后,其帝國分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迄今他仍有“歐洲之父”之稱,一說法國撲克上的紅桃K就是他。在貨幣史上,查理大帝的地位同樣不容小覷,他在781年對其帝國貨幣進行改革,而這些新貨幣都是白銀鑄造的,因為其帝國擁有的貴金屬主要是白銀。正是源自他的規定,一磅白銀為240德尼厄爾(denier),每個德尼厄爾含銀2克左右,一磅白銀也等于昔日金幣20蘇(sou),因此黃金和白銀的比價核定為12倍。隨后上千年中西方金銀幣比價雖然有所起落,但基本圍繞這一刻度波動。
大英帝國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莎士比亞寫成《威尼斯商人》,那時貿易與商業已然熱絡,銀幣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后人考證《威尼斯商人》成書于1596年至1597年間,對應中國的萬歷二十四年與萬歷二十五年之間,這部戲劇不僅關于友誼與愛情,也關于貨幣與資本主義的秘密,對于金銀關系的描述極多。
猶太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對“我的銀子”“銀錢”念茲在茲,他將金子銀子比作“像母羊生小羊一樣地快快生利息”,主角鮑西婭的父親就安排求婚者在金、銀、鉛三匣之中選擇,選對便可以跟她匹配成親,而實際上價值低微的鉛盒子才是正確的選擇。有人選了金匣子,理由就是金子價格高昂:“那么她會藏在那價值只及純金十分之一的銀匣子里面嗎?啊,罪惡的思想!這樣一顆珍貴的珠寶,絕不會裝在比金子低賤的匣子里。英國有一種金子鑄成的錢幣,表面上刻著天使的形象;這兒的天使,拿金子做床,卻躲在黑暗里。”
而鮑西婭的心上人則選擇鉛盒子,指斥黃金白銀尤其是白銀被使用過:“你炫目的黃金,米達斯王的堅硬的食物,我不要你;你慘白的銀子,在人們手里來來去去的下賤的奴才,我也不要你。”
拋開對莎翁戲劇典型的文藝分析,從金融歷史的角度可見,黃金與白銀的比價當時并沒有后世那么高,而明顯在當時的西方白銀的使用頻率高于黃金。無論東西方,由于價值相對低廉,白銀在大部分時間的使用比黃金來得廣泛。
白銀大概發現于5 000多年前,歷史比黃金短,而其命運往往與黃金糾纏不休。在西方,二者的價值并非一成不變,白銀也曾一度貴過黃金。馬克思曾經寫道:“銀的開采卻以礦山勞動和一般比較高度的技術發展為前提。因此,雖然銀不那么絕對稀少,但是它最初的價值卻相對地大于金的價值?!彪S后冶煉技術進步以及美洲銀礦的發現,使得新世紀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與亞洲,也導致東西世界的秩序傾覆。值得反復強調的是,即使在號稱古典金本位的17世紀之后200年中,白銀也并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與日常交易。在西方黃金對于白銀的優勢其實是緩慢地、逐步地確立的,最終在19世紀尾聲得到確認。由此可見,同為貴金屬,黃金白銀的貨幣化進程直到18世紀才開始逐漸分道揚鑣。
在中國,最開始白銀使用得并不多。秦始皇統一幣制之際,將全國貨幣規定為三等,白銀并不在貨幣之列,“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11)即使到了司馬遷所在的漢代也如此,白銀在漢代多數是儲藏之用,例外也就只是漢武帝與王莽時期,不過漢武帝的“白金”是以白銀為主要成分的銀錫混合物,而王莽的所謂白銀則是實在的白銀。
王莽改制中,幣制是重要的一塊,又關系民生,因而影響很大。王莽四改幣制,所造“大泉五十”的重量是西漢五銖錢的2.5倍,價值卻規定為后者的50倍,以此應對財政危機,其對民間私鑄錢幣十分嚴厲,甚至禁止民間持有銅、炭以防止私鑄,但即使定罪“私鑄錢幣者死”也不能完全禁止民間私鑄。錢穆認為,復雜而紊亂的幣制使百姓憒亂,貨幣不能流通,為王莽最大之秕政。“因犯法者多,由郡國備檻車鐵鎖,送至長安鐘官(主鑄錢者)處,愁苦而死者達十分之六七,可知王莽幣制之擾民?!?a href="chapter1_0005.xhtml#jz_2_87" id="jzyy_2_87">(12)可見法律需要有人情基礎,打擊私鑄如此不得人心,實施效果不佳,擾民無數,“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王莽改制的失敗,導致了實物貨幣的流行,《后漢書·光武帝紀下》記載:“王莽亂后,貨幣雜用布、帛、金、粟。是歲,始行五銖錢。”這里的“金”通常被認為金銀并行,金銀從此作為流通物算得上王莽幣制改革遺產之一。(13)
魏晉以后,源自佛教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黃金白銀開始受到歡迎;除了鑄造佛像及佛寺飾物等宗教用途外,黃金也作為賞賜、飾品,當然也作為鑄造貨幣之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階段黃金的普及使用,導致了黃金的不足,白銀也作為補充使用,從此用銀逐漸增加。(14)金銀的普及,外來影響不可忽視,一是佛教建筑中用金,二是國際貿易,“由于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國家如大月氏、安息、大秦、南天竺、扶南等國均重視使用金銀,同中國的交、廣地區全用金銀交易”。(15)
唐代,金銀更多為上層使用,多帶有商品性質,兩宋之后,黃金主要作為儲藏與大宗支付手段,而白銀則進入民間,與錢并行使用,金元之后更是如此。白銀在中國的作用日漸重大,最終將中國塑造成最大的白銀王國。
如前所言,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白銀后來成為中國的價值尺度,其實更多源自元代蒙古人的統治。學者彭信威考證這可能源于蒙古人受到鄰近民族的影響,比如花剌子模。盡管如此,蒙古人統治初期,還是以紙幣為主——也就是所謂的鈔,同時禁止金銀流通,卻最終難以杜絕民間使用。明朝建立之后,鈔退出歷史,最終確立了中國的銀本位制度。
西方世界過去的國際結算基礎是金幣、銀幣和銅幣的混合使用,對應幾乎同時代的中國明清,則是“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二者其實不無類似之處。學界的普遍共識在于,作為國際金融體系重大產物之一的國際貨幣制度,出現于19世紀后半葉尤其是70年代之后,從此黃金才作為國際貨幣基礎而存在,而這又幾乎同時對應著中國清末的幣制改革、白銀本位的確立。中西在此明確走向了黃金本位與白銀本位的不同方向。
明清時白銀的廣泛使用,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中國與世界市場關聯的“焦點”(16),白銀甚至成為一種象征,象征現代世界對于古老帝國的“溶蝕”或者“入侵”。白銀在西方式微的同時,它在東方的作用則得到加強。為何白銀在東西方走向不同道路?這是否又決定了兩個世界不同的走勢?無論如何,白銀是一個隱秘的脈絡,順著這一線索,或許可以聽到一些歷史深處的回響與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