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圖表符號嫁接到正文,孟老師也作了講解:“這個問題,也有些作者不注意,機械地照搬,對著圖紙在正文中照葫蘆畫瓢。圖有圖語,文有文法。兩者各有各的適用范圍。圖中數字單位是有約定的,尺寸用毫米,高程用米,不寫單位,如果寫上,圖上就密密麻麻的,既不清爽,也容易搞錯。如高程100米,圖上用▽100表示,一看就明白,如果表示成‘高程100米’,是不是別扭?同樣的道理,文中用了‘▽100’,同樣別扭,不符合表達習慣嘛!”
孟老師又講起了表文的差別:“表中的表達也自成體系,不能與正文混淆。比如,表中文字,最末處,是沒有標點的,而正文中就必須有。表中日期,如7月28日,表示為‘7.28’,而正文中,則表示為‘7·28’,如7·28唐山大地震,兩者‘·’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一個在下邊,一個居中。兩者混用了,就不倫不類了。”
璩東才突然覺得,編輯的工作對象就像一個河流水系,不僅有寬廣的干流,還有無數條寬窄不同、長短不一的支支汊汊——一級支流、二級支流、三級支流……每條支汊都熟悉了,才能做好編輯。眼下自己的情況,恐怕連二級支流都未熟悉。
璩東才將這一心得跟孟老師講了。孟老師聽了,心想贊嘆道:這孩子還真動腦子啊。
孟老師想了想說道:“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支流太多了,雖然十級八級未必有,五級六級總是有的,都熟悉了也不現實。”
徐蘭插話道:“那樣的話,我們都做不成編輯了。誰能知道那么多?”
蘇維雄也附和道:“那是。如果什么都知道,我們就成了神了。神就是全知全能嘛。”
大家紛紛贊同。
孟老師接著說道:“就說地名吧。在國際,重要國家名應該知道,一些小國,不知道名字也沒關系,碰到了,會在《世界地圖》中核對就行了。在國內,省名是要知道的,省會等知名城市也要知道,中小城市、縣城,會核對就行了,至于鄉鎮、村名,不知道也就算了,沒辦法嘛。”
大家都覺得孟老師的話在理,重要的知識要知道,較為重要的要有數,知道在哪里查詢,不常見的,不知道也就罷了。
孟老師堪稱室里編輯業務的定海神針,他的意見有見底,有定調作用,有他在,大家心里踏實。
孟老師又對璩東才說:“小璩呀,你不妨找一個筆記本,把編稿中遇到的問題,都是怎么處理的,一一記錄下來,權當是熟悉各級支流吧。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咱們做編輯的,處理問題,是要有堅實依據的,這樣才算把問題砸實了,才能心里踏實,不怕推敲。有些問題以后還會遇到的,有了記錄,就省得再費周折了,就會省下好多時間,算得上一勞永逸。記錄的問題多了,各條支流就熟悉了。”
璩東才興奮地答應道:“這個主意好。今天就開始執行。”
編輯屬于文化群體,其特質之一就是一視同仁地尊重別人,包括編輯系統以外的人員,并以此為榮。因此,編輯給人的印象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教養,有禮貌,堪稱是“四有”群體。對于那些對領導和群眾兩幅嘴臉的同類,無論是年輕的年長的,都會視其為勢力之徒,內心是鄙夷和排斥的。
編輯間的利他行為,也是以建議的方式提出的,師徒之間也是如此。孟老師傳授給璩東才的寶貴經驗,也是以“你不妨這么做”的方式提出的,這樣璩東才接受起來最為情愿。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即使對方禮貌地答應,行動上并不接受,彼此也不失情面。如果采用直接要求的方式,如“小璩,你找個筆記本,將遇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至少就有高高在上的意味,容易引起璩東才的心理排斥,甚至賭氣式的事實上的拒絕。此后雙方心中就會結下芥蒂。
對此前的學生,孟老師都給出了如此的建議,但他們都沒有很好地堅持,這從各種跡象中,如向自己請教的問題是否“無貳過”,別人對他的反應中,都能折射出來。對此,孟老師心里雖有絲絲惆悵,卻也釋懷,畢竟每人悟性和目標不同,并非是對自己不敬。
孟老師接著囑咐道:“關于依據,最好版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權威著作中的例子;如果找不到,就找其他圖書中的例子。”
璩東才踐行了孟老師的經驗,將《土壤侵蝕》從孟老師那里借了過來,把今天的請教的問題和處理依據及所據圖書中的頁碼,都一一記了下來。
不久,璩東才又前進了一步,除了記錄了問題,還不斷補充完善,看到新的證據,也摘錄下來,使依據的案例越來越豐富,由此也內化入心中。此外,對于讀書中發現的容易誤解或寫錯的問題,盡管在書稿中尚未遇到,如“瑪??脂”“聚氨酯”,也記錄下來,預先消除遇到的未知。
隨著時間推移,璩東才記錄的問題越來越多,內容逐漸滲透到了四級、五級支流。由此帶來的直接收獲是,看稿時遇到的問題少了,看稿速度快了,質量好了。
璩東才由此想起了高一時,班主任胡老師的口頭禪:“養成好的習慣,終身受用無窮。”璩東才第一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妙處。自打養成記錄問題的習慣后,每條記錄,確實能夠終身受用。胡老師這句話是針對住校生說的,意在讓他們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自己家住學校附近,是走讀生,無從驗證這句話的功效,似乎住校生也無感,因為每逢老師講這句話,大家的神情都是不以為然。也許是按時睡覺、起床,并沒有提高學習成績的功效,因而學生心里只是好笑。
璩東才踏實而出色的編輯工作,經由復審、終審、簽發各環節的擴散,漸漸在各編輯室中傳揚了開來,大家都知道他書稿看得好,在編輯中積累起了聲望,大家在編稿中遇到問題,都愛找他解決。
與編輯的互動,加速了璩東才業務提高的進程。多人遇到的問題,總比一個人遇到的多。有些問題,是自己遇到過的,當即就能給出處理意見,對于尋根問底的,就將記錄下來的依據給他看;有些是自己沒有遇到過的,對于這樣的問題,璩東才就記錄下來,多方查詢甚至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再反饋給當事編輯。如此循環,璩東才的記錄越來越多,業務漸趨精湛,成為了“社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