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青春的無情殺手--脆弱(2)
- 戰勝青春的敵人: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與自我調適之道
- 牧之 成杰編著
- 3307字
- 2014-12-09 22:22:55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6萬多個農戶做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2001年全國農村有18.6%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3.1%。大量的青年不斷涌入城市,用自己的雙手和血汗創造著城市文明和經濟繁榮,然而他們卻承受著許多難以言表的歧視和排斥。外出打工青年從踏進城市那時起,就被劃入了管束對象的范圍。涉及到進城務工就業的收費項目名目繁多,有暫住證工本費,外出就業登記卡工本費及管理費,外來人員管理費,外來人員就業證工本費,婚育證的工本費、管理費、檢查費,等等。“我外出打工就像做賊一樣,別說晚上,就是白天也不敢上街。”這是一位在北京豐臺的打工仔的悲哀之聲。該辦的證件他都辦了,但是他還是怕碰上聯防隊員,怕被送到某個地方去挖沙,然后被遣送回老家。外出打工青年基本權益受到侵害的還遠遠不止遣返這一點。拖欠工資、超時工作、扣壓身份證等等事件,是家常便飯。絕大多數外出打工青年能吃苦耐勞,身體上的勞累,他們能夠挺得住,但在精神和心靈的傷害上,卻表現出脆弱的一面。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中的苦悶無處傾訴,導致不少的刑事案件涉及外出打工青年。
大學生的脆弱
2003年11月22日晚,北京某大學一男生從該校第四教學樓墜下,一個年輕的生命在同學和老師的驚呼聲中結束。也許很多人的心中會充滿疑惑,大學生本是風華正茂、蓬勃向上的“天之驕子”,為什么會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條不歸路呢?
“好好的,都上大學了,有什么想不開的?”當許多人尤其是學生家長一頭霧水的時候,大學生輕生現象還是有增無減。人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擁有光明前途的大學生為什么如此的脆弱、為什么經不起這一點小小的挫折?
黃某是南昌某大學九八屆數學系畢業生。他的父親中學畢業時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失去了升學機會,回鄉務農,生養了黃某兩兄弟。黃某的弟弟有殘疾。而黃的伯伯和叔叔先后通過讀書離開了農村,成了國家干部,其伯伯的兩個孩子也是本科畢業。黃某的父母將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不僅能讀大學,還要讀研究生,超過伯伯家的孩子,出人頭地,為家庭爭口氣。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家里好吃、好穿的留給他,農活再忙也不要他下地。黃某也很爭氣,從小養成了勤奮刻苦、獨立好勝的性格。1994年,黃某高中畢業雖未考上重點大學,但他在大學就讀期間,成績也一直不錯,年年拿獎學金。父母看到兒子學業有成,在感到欣慰、自豪的同時,不斷鼓勵他、鞭策他,要求他繼續攻讀研究生。
大學四年級,黃選擇了考研,報考了華東師大。他十分刻苦,并自信自己能考上,甚至構想出考研成功后燦爛的人生道路。但成績出來后,因為單科專業成績差了幾分,他的考研夢破滅了。他開始自責,認為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自己十幾年的辛勤苦讀,情緒十分低落。1998年7月8日,經歷考研、就業挫折,背負沉重思想壓力的黃某在畢業生離校的最后一天,在寢室上吊自殺。
類似黃某因過重的精神壓力自殺的現象,近年來在各大學可謂為數不少。
作為大學生,他們是眾多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在高等教育資源還很緊張的中國應當說是命運的幸運兒了。而且,20歲左右的年齡,正是人生無限美好的時候。在這樣的年齡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的確讓人覺得“意外”。但是,如果真正地關注了這一群體的“生態環境”的話,一個不容樂觀的現狀會使人覺得更加“意外”。
有個關于小說《狼圖騰》的研討會,主辦者選擇在大學校園召開,并邀請學生參加,作家張抗抗在會上從小說中那頭生命力頑強的小狼,聯想到現在的大學生的脆弱。話音甫落,就有一位學生提出質疑:建議“老羊”在批評“小羊”之前,先考慮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羊”的這般“羊性”。如果能夠作一番探討的話,可以發現多種因素導致了我們的天之驕子異常脆弱。
首先是就業,這是接觸大學生時使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2003年畢業的研究生已經供過于求,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教育部提供的權威資料顯示,2004年高校畢業生達280萬,比2003年凈增68萬人。加上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2004年全國實際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突破了300萬人。到2005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將很有可能突破340萬。消息同時顯示2002年7月份,全國待就業畢業生為50萬人,2003年7月份達到70萬人。從這兩組數字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大學生就業工作難度在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年輕的大學生們尚未踏出校門,各種各樣撲面而來的就業壓力就在他們的心理上植入了無形的壓力。
如果說大學生還沒有步入社會,就業的壓力還是一種無形壓力的話,大學里存在的相當一部分貧困生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就不僅僅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了。雖然我國有被大學生稱之為“陽光資金”的助學貸款,但由于資金的有限和貧困生的廣泛,“陽光”并不能夠普照“大地”。而且,各類不同性質和影響力不同的學校所能為貧困生爭取的貸款數額還存有極大的差異。所以能夠得到全部或者一部分學費貸款的貧困生,還可以勉強生活在“陰見多云”的天氣里,而沒有獲得貸款的相當一部分人則依舊生活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據報道,近幾年來西安出現了大學生“拾荒族”,拾荒的收入成了不少貧困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我們不難想像,這樣一些自尊心極強的大學生,在本應當執筆的雙手伸向垃圾桶時,內心將是怎樣一種悲涼和無助。
讓脆弱的心靈靠岸
用真實的生活,科學的方法,幫助青少年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免疫系統,是解決青少年心理脆弱的較好辦法。
青少年的心理脆弱并非當代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它只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種反映。可這個支流我們卻不能忽視,無論是從充分發揮青少年成長的潛能看,還是從成長為新世紀有用人才來看。無論是從心理承受力脆弱給青少年自身帶來的影響來看,還是從完善綜合素質的現實意義來看,都應當增強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使青春的心靈遠離脆弱。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對當代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現象要根據其心理特點,摸準脈搏,對癥下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鑄造科學思維,提高思維水平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思維發展最快的階段,也是思維易出現片面、偏激的時期,引導不妥會受非理性思維的影響,而造成終身遺憾。因此應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觀點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經常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分析問題,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應盡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心積累社會和人生經驗,并會用自己的頭腦對社會和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進行加工制作,特別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技巧。
2.培養自控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在青春時期,首先要逐漸認識自我和控制自我。在人生的坐標中尋找自己的合適位置,培養自愛、自重、自尊的道德人格,激發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潛能,力求防止價值取向的失準和混亂。其次,要在良好品質形成的最佳時刻,利用青春時期熱情、活潑、敢干這一優勢,使自己形成有使命感又具有責任感的性格品德。
3.善于尋找機會,釋放自己的消極情緒
要學會傾訴,盡量保持健康的心境,尋找適合自己宣泄消極情緒的場合,為自己創造更多表達情緒的機會。這樣就可以在正常和合理的環境中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重建健康的心理。
4.進行耐挫鍛煉,培養堅強意志
人生難免有挫折,首先,要善于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尋找挫折形成的根源,以便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增長才干。其次,自己要端正對待挫折的態度,明白只有面對挫折、堅忍不拔、知難而進,才是戰勝挫折的積極態度,也是自己應具備的堅強意志和精神風貌。再次,有意識地體會人生的失敗、貧困、委屈、艱辛等,使自己身心經受被打擊的磨練,以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質。
5.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參加社會實踐不失為提高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一個好方法。青少年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去磨練,到工廠、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去體驗生活,以此來增強戰勝挫折的勇氣與信心,提高自主意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另外,作為家長在關心孩子是否認真完成作業的同時,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家長在給予孩子穩定和諧、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同時,不可以對其過分保護和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