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青春的無情殺手--脆弱(1)
書名: 戰勝青春的敵人: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與自我調適之道作者名: 牧之 成杰編著本章字數: 2978字更新時間: 2014-12-09 22:22:55
青春是脆弱的玻璃
2002年自殺的黃某,父親是大學教授,家庭條件很不錯。黃某所在的生物系一位老師惋惜地說:“他明天還有一門遺傳學考試,這是本學期的最后一門考試了。”19日學校開始放寒假。據熟悉黃某的人講,他性格比較內向,加上是走讀生平時不住校,同學之間交流相對較少。“其實學校已經實行了學分制,萬一這學期考試不及格下學期還可以重修,過關還是比較容易的。”
黃某留有一份100字左右的遺書,大致內容道出了其自殺的真實原因,僅僅是因為:“學習負擔太重,實在承受不了壓力,不想活了。”
2002年5月,樹葉青青麥未黃,年僅12歲的山西臨鋼小學五年級女生恬恬(化名),留下一份“壓力太大”的絕筆信后,自縊身亡。恬恬的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心神幾近崩潰,一個幸福家庭的天空已然坍塌。
就在恬恬自縊身亡不久,南京一名初二的男生墜樓身亡,這位14歲少年沒有留下任何的遺書,有的僅是褲子口袋中尚未做完的試卷。當地公安部門經過現場偵查,這又是一起自殺。
然而究竟有什么“太大”的壓力,竟讓一個個花季少年如此不能承受?究竟是什么樣的壓力竟讓一個個青少年如此堅定地結束自己如此稚嫩的生命呢?
一份刊登在《中國少年報》上“讓我們都來了解自己”的調查問卷,10天之內,共收到來自各地小學生16350份問卷。問卷中有一題:“每個人都有缺點,那么,你認為你的主要缺點是什么?”回答“脆弱”的人數占第一位。另外一題:“每個人都有優點,那么你認為你最值得驕傲的優點是什么呢?”回答“有毅力”的占倒數第一位,占8.9%,而回答“勇敢”的占倒數第二位。從這一個小小的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青少年們遇到了什么樣的困境--他們遭遇了他們青春的敵人--脆弱。
是什么讓這些年輕的心如此脆弱
青春時期本應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快樂最無憂的一段時光,隨著獨生子女人群的增加,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失戀、考試不及格、受到同學嘲笑,有些在常人看來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能都會成為導致他們自殺的導火索。為什么會這樣?是什么讓這些年輕的心如此脆弱?很多出現偏差的行為,很多不正常的現象,往往都可以在心理層面找到原因,進而分析,又可追溯到外在環境的原因。青少年的脆弱也有其形成因素。
1.爸媽流熱汗?熏驕子在乘涼
每到大學新生報到的日子,各大校園里到處都能見到跑前跑后流著汗為孩子辦理入學手續的父母,和坐在樹陰下看著行李休息乘涼的“天之驕子”。為人父母的總想著無論自己多辛苦,只要孩子好就什么都好,只要成績行就什么都行。“只要你好好念書,別的你什么都不用管!”這恐怕是我們的家長對子女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包含了天下父母的期望、愛護、犧牲和付出。然而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頻出以及脆弱到一些小事就能出現生命隕落的今天,讓我們再去回味回味這句話,嘗出的恐怕是苦澀和悔恨。
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太多太多的瑣碎細節,都被我們忽視了。我們充當了太多次保姆的角色,而忽略了做他的朋友;做了太多的妥協和讓步,而忘了對他說“不”;犯過太多次“自以為是”的錯誤,對他的心理成長卻一無所知。當他離開你的身邊,獨自踏入大學,走入社會,以上的一切問題就都來了。一切改變都是那樣簡單。而我們往往忽視掉要給他一個真實的生活,在適當的時候讓他懂得生活并非事事順心,不是他想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成功,不是每個人都會像父母那樣寵愛他,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一定能得到。就是沒有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才造就了一顆顆脆弱的心。
2.升入新學校,分數和名次遠不如從前了
隨著年齡增長升學也伴隨而來,而隨著升入高一級學校,精英人才也相對集中些。所以有了所謂高中時代的“駱駝”變成了大學里的“羔羊”。而很多的變成羔羊的駱駝開始找不到自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精神狀態可能就會有所改變。首先,只有在強手如林的環境中他們才會發現自己身上的諸多不足,但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如果出現嫉妒心理,心態便放不平穩了。其次,升學后分數和名次的相對值下降了,老覺得自己的素質、能力也下降了,自卑心理也產生了。這時,脆弱便一步步地來臨了。
3.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很豐富,但精神生活卻極為匱乏
現在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難以與孩子溝通感情,尤其是農村許多父母出外打工,長年在外,有的甚至幾年都未曾回家一趟。雖然孩子的學習由學校老師來管,但孩子的個性成長和情感發育主要受家庭環境影響,父母教育缺乏,就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發育障礙,使孩子心理脆弱。這樣的孩子難以與人相處,缺乏刻苦精神,受挫能力不強,有的孩子稍不稱心如意就會莫名煩躁或抑郁,因無父母疏導,極易釀成上述慘劇。
4.生活中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消極因素
①自以為是。因為一切都太順利了,常把錯誤的東西當成正確的東西來對待,往往聽不進別人善意的勸告。一旦真相來臨,便會成為致命的打擊。②目中無人。生活道路太平坦的人比生活坎坷的人有更優越的社會地位,他們很可能瞧不起那些留過級或落過榜的人。而一旦自己失敗了,就會成為無法承受的壓力。③喜好奉承。因為在學業、事業上一直很順利,也就很少有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常以為自己能一路升遷,是因為有眾多的人擁護,而社會上的一些人恰恰迎合了這些人的喜好。隨著這種喜好的增加,心理脆弱的陰影也漸漸地加大。④憂患意識差。生活道路一直很順利的人很難體驗到身處逆境的人所體驗到的那種艱難感,不會做太多的“假如明天我失敗了”等假設,更不會為這些假設做物質上的準備。⑤缺乏同情心。一個人如果長期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就很少體驗到饑餓是什么滋味,受人歧視是什么滋味,因此對這些人生打擊就很難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中學生的脆弱
一位年僅13歲的青少年,就讀于某鄉中學,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代為看管。今年11月,這位青少年因自己的行為受到了一點點挫折,家人未正確因勢利導后竟留下一句“爺爺、奶奶,對不起,我先走了”的遺書,服下毒鼠藥暴斃而亡。
據了解,近年來,發生了多起輟學在家青少年或中學生的自殺慘劇。現在許多父母為了“錢途”,而踏上打工之途毀掉了孩子前途的事屢見不鮮。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父母關愛呵護和正確引導,變得性情孤僻、無情、冷漠,離群索居,當一遇到挫折時,心理上的脆弱就會不顧后果地宣泄而出,而走了自己“了斷”之路……
而且現在不時會看到一些滿腔憤怒的中學生,他們對同學看不順眼,對老師的管教方式也不服氣,總覺得社會上充滿不公不義,別人的所作所為直接或間接都侵犯到他們的權益,談到最后,總是浮躁地說“真想殺人”或“真想捶他一頓”,恨意表露無遺。16歲的劉某為某中學初三寄宿生,學習成績較好但性格孤僻。同宿舍的張某有睡覺打呼嚕的習慣。一天晚自習課后,劉某因瑣事與一同學發生糾紛,遭班主任老師批評后悶悶不樂地回到宿舍,聽到熟睡的張某發出陣陣呼嚕聲,心情煩躁的劉某拿起水果刀向張某刺去,致張某心血管破裂當場死亡。
青少年遭遇挫折,不知如何處理,責備自己,加上怪罪別人,負面的情緒壓抑日久,向內可能變成“殺自己”,向外就可能“殺別人”,這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從社會上接二連三發生的意外事件看來,這些并非偶發個案,而是一個警訊。必須用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針對此類情況,精神科專家指出,現在中學生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雖然我們表面看來是充滿了暴力但從深層次上看更多地反映了現在中學生的脆弱一面。
外出打工青年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