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豫州爭鋒
董卓在洛陽一帶失敗后,為防止孫堅繼續西進,在河東和弘農重新設置了防線,其中以三支人馬為主。首先,東中郎將董越駐黽池,作用是突前防守;中郎將段煨(wēi)駐華陰,作為后援;中郎將牛輔駐安邑,一旦孫堅攻打弘農郡,就可以隨時南下威脅他的側翼,其他各將領分兵駐守各要地。
如此嚴密的防線,確實足以將孫堅擋在弘農郡以東。董卓認為如此安排萬無一失,就放心回長安去了。董卓在陽人之敗后汲取了教訓,這次他只用自己的心腹涼州派在外領兵,而并州派的呂布被調回身邊做護衛。董卓的初衷是好的,這樣確實可以避免涼州派和并州派再生矛盾,誤了大事。不過,這個安排最后葬送了他自己,這是后話。
再看孫堅,雖然他在洛陽休整了一段時間,但若想要繼續西征,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些困難的。首先,董卓雖然連連戰敗,但并未傷筋動骨,還具有相當的實力,況且他的防線設置得非常嚴密,絕非可以輕易突破。其次,就是補給問題,洛陽周邊已經被燒成了一片白地,失去了作為大后方的價值,孫堅若想得到補給,就必須依靠留在南陽的袁術給予充足的后勤保障。這樣,補給線就過長了,時間一久就對作戰會造成很大困難。況且,之前袁術給前線斷過糧,他與孫堅之間已經有隔閡,這種事今后還會不會發生,孫堅也沒有把握。這么一來,仗就沒法打下去了。
不過,至少已經把董卓趕出洛陽,基本目的算是達到了。孫堅走到新安以西,還沒到黽池跟董越部發生接觸的時候,就打算撤回根據地豫州了,打算將來駐扎在陽城。位于潁川郡的陽城就在嵩山腳下,距離洛陽也就百里左右的路程,一旦董卓卷土重來,再出兵也來得及。當然,此時孫堅這個豫州刺史算不上名副其實,因為他實際控制的地區只有潁川郡而已,周邊的陳國是陳王劉寵的勢力范圍,而汝南郡是汝南太守徐璆的勢力范圍,這兩處他都無法染指。
不過,孫堅還沒來得及回潁川,后方就出問題了。關東諸侯勢力眾多,矛盾比較復雜,其中最主要的矛盾顯然發生在袁氏兄弟之間。本是一家人,卻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為了打垮對方,兩人都采取了遠交近攻之策。袁紹拉攏袁術背后的劉表,袁術則聯合袁紹背后的公孫瓚(zàn),兩大集團全面對抗的局勢初步形成。
首先發難的是袁紹,他的目標正是袁術麾下的得力干將孫堅。當時,孫堅征討董卓未歸,他的大本營潁川空虛,袁紹抓住這個機會,派人襲擊孫堅的后方。孫堅聽說袁紹派人偷襲豫州,感慨道:“關東諸侯同舉義兵,全是為了挽救大漢社稷。如今破賊近在眼前,盟友間卻先起沖突,究竟誰能跟我勠力同心呢?”言罷淚如雨下。由此可見,當時的孫堅似乎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卷入二袁相爭的旋渦,實際上孫堅已經成為袁術的擋箭牌。
話說回來,孫堅自稱討董大業因盟友的背叛而功敗垂成,這也并非事實,本來他就是要撤回豫州的。與孫堅爭奪豫州的人肯定是袁紹派來的,這個毫無爭議,袁紹也給他封了個豫州刺史,擺明了就是要從孫堅這里虎口奪食。
不過,袁紹派來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史書中有三種不同的記載,這三個人是兄弟,分別是大哥周昕(xīn)、二哥周昂,還有三弟周?(yú)。其中,《后漢書·袁術傳》的記載:“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這說明此人是周昕。《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的記載:“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這說明此人是周昂。而按照《吳錄》的說法,“袁紹遣會稽周?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說明此人是周?。這里要注意,有些地方會把他的名字寫成周喁,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周氏三兄弟的名字應該都有一個“日”字偏旁。
這就引出了在江東孫氏創業早期,長時間和他們為敵的一個家族——會稽周氏。吳郡孫氏和會稽周氏都來自江東,本無仇怨,但由于均卷入了二袁之爭,分屬不同的集團,最終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叫人唏噓不已。那么奉袁紹之命進攻豫州的,究竟是周氏三兄弟中的哪一位呢?
首先看周昕,這位周昕可以說是袁紹集團的死忠,他對袁紹的另一位盟友曹操也曾大力支持,前前后后共支援了上萬兵力。要知道,他支援的可是有名的精銳丹陽兵,他的投資不可謂不大,當然,其中肯定少不了袁紹的作用。這就強調了周昕的身份——丹陽太守,他至少從初平元年(190年)開始就擔任這一職位,直到后來被袁術趕走。因此,他肯定沒做過豫州刺史,那么《后漢書》的說法就被排除了。
再看周昂,他也是袁紹集團的人,袁紹任命他為九江太守,最后他也被袁術打敗了。由此可見,周昂也不是袁紹委任的豫州刺史。
這樣一來,這位豫州刺史只能是周?了,從他后來的事跡來看,也確實只有他才符合所有條件。周?和兄長周昕一樣,都為曹操提供過兵力,不同的是他親自帶著兩千人跟隨曹操作戰,并被任命為軍師,當然這支人馬很可能在滎陽之戰中就被打光了。由此可見,周?并不像兩位兄長那樣有明確的官職,正因為如此,他才最有可能擔任這個豫州刺史。
后來,周昂在九江被袁術圍攻,周?前去營救,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周昂不可能是這位豫州刺史。總而言之,袁紹派來和孫堅爭奪豫州的大概率是周?,關于此事,《后漢書》和《三國志》應該都有錯誤。
這場豫州之爭,本質上是袁紹和袁術雙強手下的兩位代理人間的戰斗,自此孫家和周家走上了徹底對抗的道路,再無和解的可能。
不過,在這場戰斗的開始階段,占優勢的并不是孫堅。當初,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帶一千騎兵前來,以結好袁術,這次袁術就派公孫越和孫堅并肩作戰。在戰斗中,公孫越竟中了流矢而死,這導致公孫瓚和袁紹的關系更加惡化。然而緊接著,戰局就迅速逆轉,孫堅很快擊敗了周?。這次失敗使周氏兄弟的勢力被趕出了中原,這也是孫家和周家這兩個死對頭之間的第一次交鋒,不久后兩家將迎來下一次對決。
再說回二袁之爭,袁紹的敵對行為令袁術怒不可遏,為了日后和袁紹在中原爭鋒,他必須先穩定后方才行,占據荊州六郡的劉表已經成了袁紹的盟友,因此首先要將其鏟除。在這樣的背景下,夾在袁紹和袁術兩大集團間的孫堅身不由己,逐漸成了兩強爭斗的犧牲品,這為他最后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