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將星隕落
孫堅擊退袁紹派來的周?后,潁川方向的危機基本解除了。隨后,他回師魯陽,準備下一步的作戰計劃。這兩年孫堅在河南和潁川一帶作戰,尤其在擊退董卓的戰斗中,他將手下的荊豫之師鍛煉成一支精兵,成為袁術集團中的最強戰力,接下來該徹底解決劉表了。
此前,袁術和劉表之所以暫時擱置了矛盾,是因為雙方沒有做好立刻展開對抗的準備。當時,袁術面臨著董卓的威脅,而劉表初來乍到,還沒在荊州站穩腳跟,因此雙方形成一個暫時的平衡。不過,和平不會長久,荊州雖大,但一山不容二虎,袁術和劉表終有一戰。
《后漢書》中的數據顯示,袁術所占據的南陽郡人口有二百四十萬左右,而東漢時期荊州總人口在六百二十八萬左右,這樣算來劉表名義上控制的人口有三百八十八萬左右。看起來劉表的實力比袁術要強一半以上,但實際上劉表對荊州南部的控制比較薄弱,他的統治核心地帶依然是南郡,因此要論真實實力,劉表很可能不如袁術。
從具體情況來看,袁術和劉表各有優勢。袁術的優勢在于兵力強大,孫堅麾下那支精兵是劉表很難匹敵的,但劉表也有袁術所不具備的優勢——人心。
當初,劉表初來荊州,采用名士蒯(kuǎi)越之策,恩威并施,得到大多數荊州大族的支持。反觀袁術一方,卻實行恐怖統治,對上層,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讓當地人嚇破了膽;對下層,袁術“奢淫肆欲,征斂無度”,因此“百姓苦之”。此消彼長之下,荊州的人心自然傾向劉表一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袁術一方利在速戰速決,而劉表一方利在持久。袁術和孫堅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的做法雖然是竭澤而漁,但短期來看是有優勢的。于是,袁術立即派孫堅攻打劉表,孫堅即將迎來他的人生終戰。
關于孫堅攻打劉表的具體時間,諸多史書中出現了不同的記載。這一點很有必要弄清楚,因為這涉及孫堅戰死的時間,和孫氏家族的發展脈絡有很大的關系。
《三國志》記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而《后漢書》則說:“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兩部權威的史書都把這個時間定在初平三年(192年)。而《英雄記》的記載是,“堅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將這件事又推遲了一年,把時間定在初平四年(193年)。至于《漢紀》和《吳歷》的表述則是,“堅初平二年死”,將此事提前一年到初平二年(191年)。
三個年份中,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關于這一點,裴松之曾做了一番很有說服力的推論。
在《山陽公載記》中,記錄了后來孫策給漢獻帝的上表,里面提到他十七歲時喪父。孫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時年二十六歲,這里沒什么疑問,往前推算的話,他喪父的那一年應該是九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191年)。
《三國志集解》的作者盧弼則從另一個角度做了考證,在周瑜的傳記中提到,建安三年(198年),周瑜二十四歲,而孫策和他同齡,證明九年前,孫策十七歲喪父那一年,同樣也是初平二年(191年)。兩相印證之下,袁術與劉表之戰發生在初平二年(191年)就毫無疑問了,所以《三國志》和《后漢書》的記錄都有錯誤。
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董卓的勢力徹底離開了河南,孫堅這時馬不停蹄地掉頭來攻打劉表,正好與袁術集團速戰速決的思想相吻合,他沒有任何理由白白浪費一年的寶貴時間,讓劉表坐大。
其實,最初袁術在荊州的勢力并不局限在南陽一郡,因為江夏太守劉祥也是站在他這一邊的。這個劉祥是后來的蜀漢尚書令劉巴的父親,但可惜他的水平遠遠無法與兒子相比。當初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劉祥表示支持,結果南陽人恨透了他。
劉祥為何要做這個出頭鳥呢?坐山觀虎斗,最后再入局豈不更好?雖然南陽人不敢反抗袁術和孫堅,但不代表他們不敢針對劉祥。于是南陽士民群起攻打劉祥,劉祥戰死。從這個情況來看,他在江夏的根基似乎不太穩定。
這樣一來,江夏就成了無主之地,這對劉表來說是個絕好的機會,他先讓蔡瑁短暫擔任了一陣江夏太守,后來又把這個職位交給了黃祖。雖然史書中沒有言明黃祖的籍貫,但或許他就是江夏本地人,因為只有地頭蛇才能鎮得住局面。后來黃祖以江夏一郡之地對抗江東近十年,若非他在本地根基深厚,想必是難以做到的。
再說黃祖背后的力量。話說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叫黃香,他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qīn)故事的主人公,后來擔任過尚書令和魏郡太守等兩千石高官。黃香是江夏人,從此江夏黃氏崛起,他的后代黃瓊和黃琬都做到太尉,黃祖很可能就出自江夏黃氏。
雖然漢朝有地方官員任命的回避制度,一般不允許本地人擔任地方官,但到了董卓執政時期,這個政策已經非常松動了,比如,朝廷任命的遼東太守公孫度就是遼東郡本地人。劉表集團本質上是荊州豪族聯盟,劉表是他們的代言人。為了拉攏這些豪族,劉表必須給他們一些好處。現在連朝廷都不那么在乎這個回避制度了,他也不再多管,故而除了黃祖的江夏太守以外,襄陽人蔡瑁也擔任過南郡太守。
面對孫堅咄咄逼人的攻勢,劉表派黃祖前去抵抗。黃祖和劉表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如果劉表敗亡,他的結局必然凄慘,因此黃祖對抗孫堅必然是態度積極的。
由于之前沒見識過孫堅的厲害,起初黃祖比較自信,他打算在沔水以北擋住孫堅。孫堅大軍從南陽南下,必然沿著淯(yù)水行軍,當淯水即將匯入沔水時,在樊城東北,又有一條小河向東匯入淯水,這條小河稱為濁水。在淯水以西,濁水以南,兩河的交匯處,有一座小山,名叫鄧塞,黃祖在此設防,想阻擋孫堅的兵鋒。黃祖的部署本身問題不大,他的設防地點也確實是孫堅的必經之路。然而,現實卻給他當頭一棒,雙方戰力懸殊,黃祖軍一觸即潰,他只好狼狽逃往沔水南岸,孫堅初戰告捷。

孫堅、黃祖對抗形勢示意圖1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黃祖是一名庸才,但其實并非如此,如果他真的沒什么水準,是不可能在后來抵擋江東近十年攻勢的。而接下來的戰斗就是展現黃祖能力的一個機會,能征善戰的孫堅中了他的埋伏,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黃祖兵敗后進入襄陽,劉表緊閉城門死守。孫堅追過河來后,一時也拿堅固的襄陽城沒什么辦法。夜半時分,劉表讓黃祖帶兵偷偷出城。黃祖在城外隨意晃了一圈就要回城,而孫堅豈肯放過他,立刻發兵來追,一場小規模交鋒后,黃祖再次敗退。其實,黃祖這次大概率是詐敗誘敵,因為他沒有回襄陽,而是跑向了襄陽城南不遠處的峴山。在這里,他給孫堅準備了一份“大禮”。

孫堅、黃祖對抗形勢示意圖2
孫堅的軍事素質是很高的,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太喜歡親自沖鋒,而且輕敵冒進。事實上,若不是運氣好,七年前討伐黃巾軍的時候,他很可能就已經死了,這一次他的好運到頭了。孫堅身先士卒,領兵沖入峴山中。山中林木茂盛,再加上夜間昏暗,很容易令人產生伏兵四起的錯覺,也會給人造成極強的壓迫感。但黃祖就在近前,斬將立功的渴望讓孫堅忘記了危險,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至此,孫堅喪失了最后一次全身而退的機會。
原來,林中早有黃祖埋伏的大批弓弩手,待孫堅行至一處竹林邊,突然萬箭齊發。孫堅猝不及防,當場斃命,時年三十七歲,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江東孫氏的事業暫時進入一個低谷期。
到這里,孫堅的故事就結束了,作為江東百年基業的奠基人,我們還是應該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誠然,由于出身不高,孫堅身上有種種局限性,比如過于迷信個人勇武、擅殺大臣、肆意妄為等,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東漢末年的一流名將。
要知道,在整個群雄討董的作戰期間,孫堅是唯一取得勝利的人,且還不止一次獲勝,整場戰爭都成了他的個人表演。其余的諸侯要么一敗涂地,要么連進攻的膽量都沒有,袁紹這個盟主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況且,當時袁紹和袁術反跡未明,擅自廢立的董卓是毫無爭議的天下公敵,孫堅作為討董急先鋒,與之死戰到底,絕不媾和,于公于私都非常值得稱道。
或許他在細節上做得有所欠缺,但總體上瑕不掩瑜,大節不虧,比起袁紹之流,孫堅更能稱得上是漢室忠臣。同時,他又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在治兵魯陽期間,孫堅不僅帶出一支精兵,還培養出許多出色的將領,為日后東吳立國江東打造出一個核心人才庫。可以說,如果沒有孫堅的奮斗,就不會有割據東南半壁江山的東吳。江東孫氏從社會底層殺出重圍,在短短幾十年內成就霸業,他居功至偉。
孫堅雖死,但江東孫氏不愁后繼無人,很快,一顆更加璀璨的將星就要冉冉升起。